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高等学校要始终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牢牢把握党管人才重要原则
系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一流大学建设中来
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如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
充分发挥并持续强化
人才成长的“四个效应”
师承效应、头雁效应
倍增效应、集聚效应
一起来看——
薪火相传
打造“师承效应”
“师承效应”——
老师将自身的
学术积累、学术资源等
传授给青年人才
通过一代又一代的
学术传承、精神传承
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才
以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为核心
形成“师徒型人才链”
2017年10月28日,北航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授予高镇同院士(右三),闫楚良院士(左三)作为学生代表为高镇同院士献花
“师承效应”有两个关键点
分别是 学术传承和 精神传承
在北航
高镇同院士与闫楚良院士
正是“师承效应”的典型代表之一
高镇同指导学生闫楚良进行飞机载荷谱实测
学术传承:高镇同院士是蜚声中外的疲劳专家, 是结构可靠性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开创性地建立了航空结构寿命可靠性理论,创立了“疲劳统计学”分支学科,提出了我国自己的飞机结构寿命预测理论,培养了众多拔尖人才,造就了 “一门六院士”的佳话。 2015年,高镇同院士培养的闫楚良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立了飞机高置信度中值载荷谱编制原理,破解了难解之谜。
精神传承:高镇同院士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事业“永远不知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几十年教书育人、躬耕桃李,培养了一代优秀的航空人,激励着后来的学子们投身祖国空天事业。
杨为民教授是我国
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
他的学生王自力院士
是我国可靠性领域的第一位院士
杨为民教授和王自力院士
也是“师承效应”的典型代表
清明节,北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师生纪念杨为民教授,前排右三为王自力院士
学术传承:上世纪80年代,杨为民教授为服务武器装备开展可靠性工程研究,建立了我国第1个可靠性工程专业,是 我国可靠性工程专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可靠性人才。2021年,杨为民教授培养的王自力教授当选工程院院士,成为 我国可靠性领域的第1位院士。
精神传承:杨为民教授的人格魅力和“为民精神”的强大价值观引领,是师徒传承中更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献身国防,不断在可靠性领域开拓创新。
发挥带头人作用
打造“头雁效应”
“头雁效应”——
发挥学术领军人才
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中的带动作用
注重学科带头人谋篇布局、
核心骨干领衔挂帅、
青年人才挑梁担纲的梯队建设
通过“大师+团队”的模式
形成创新协同攻关的
人才队伍雁阵格局
苏东林院士为学生们讲解装备中的电磁兼容问题
发挥带头人引领作用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北航苏东林院士领衔的
电磁兼容技术创新团队
正是“头雁效应”的典型代表
团队也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苏东林院士团队文化展示
苏东林院士带领团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的电磁兼容攻关第一线, 先后完成30多项重大装备电磁兼容工程任务,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5项、专著3部。
团队 特别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在 “矢志不渝、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的指引下,团队形成了传帮带的优秀传统,鼓励年轻人勇挑重任,培育出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经过30余年发展,现有谢树果、戴飞等6名核心骨干和吴琦、杨顺川等13名青年人才, 团队中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2%。
系列某型号无人机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上经过天安门
我国第一型
中高空远程长航时无人侦察机系统
诞生在北航
为了共和国的海天长鹰
向锦武院士率领的
远程长航时无人机团队
也是“头雁效应”的典型代表
北航无人机团队在川西高原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向锦武院士作为总设计师,带领团队走上型号研制前线。经过十多年艰苦努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研制出远程长航时无人机的国家, 将我国无人机设计、制造、试验水平提升至国际一流行列,先后获得2009年度、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队成立之初平均年龄不到30岁,如今已先后获评教育部创新团队、科技部863计划优秀团队、工信部国防十大创新团队等荣誉, 开创了高校科学研究、型号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追逐蓝天梦想、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的典型代表。
人才集中涌现
打造“倍增效应”
“倍增效应”——
以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为牵引
通过强化有组织的科研
充分发挥北航
“大团队凝聚人,大项目激励人
大平台锻炼人,大贡献成就人”模式
集中大量培育人才
房建成院士团队
从学术团队到国家级平台重器的
跨越式发展
也带来了人才集中涌现
房建成院士团队是
北航“四大”团队育人模式
“倍增效应”的典型
大团队,大平台:团队于2008年获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011年成立精密量子研究所,2021年 获批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现有科研人员100余名,国家级人才20人次。
大项目、大成果:团队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等 几十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我国实践九号卫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领域获得了应用,并获得 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2022年1月18日,北航-中国航发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和航空发动机国际学院第二次理事会合影
航空发动机专业
是北航最早设立的两个专业之一
经过近70年传承发展
2018年,北航与中国航发
签约共建 航空发动机研究院
校企协同创新,产教融合育人
也是“倍增效应”的典型代表
陈懋章院士领衔的高超声速强预冷空天动力研究团队
大团队,大平台:研究院旨在开展发动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端创新人才培养。 从支撑和引领两个维度出发,组建校企联合研究团队,建成了从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两个维度 “交叉融合” 的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创新人才队伍。
大项目、大成果:研究院提升项目立项、成果孕育的精准性,不断形成原始创新成果,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直接面向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需求,成立若干型号支撑团队,深入型号一线协同攻关,将高校前期的技术存量积累和研制需求紧密结合,支撑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
以才聚才
打造“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
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
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聚才”
充分发挥北航人才特区平台优势
成建制引进国际学术大师团队
大力引进海外优秀青年人才
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梶野敏贵教授2004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成员,2016年被授予为我国外专高端学者,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科学与核能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同时于2017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国际大爆炸宇宙学与元素起源国际交叉科学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凝聚学院共识、拓展国际视野
培育国际化生态、优化管理服务
是吸引集聚国际人才的必要条件
近年来
北航物理学院吸纳了一批
国际高层次人才
成为“集聚效应”的典型
凝聚学院共识,开拓国际视野:物理学院高度重视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并在全院范围内凝聚共识,抓住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重大机遇, 吸引汇集了7位国际人才。其中土井正男和谷畑勇夫于2016年以北航教授身份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培育国际生态,优化管理服务:物理学院形成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搭建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环境,让国际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打造“以才引才”的“集聚效应”。
Albert Fert,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和自旋电子学领域的著名专家
北航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
聘任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法国科学院院士Albert Fert教授
为兼职博导
大力推动我校自旋电子学领域发展
展现海外高质量人才的“集聚效应”
Albert Fert教授与北航赵巍胜教授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 赵巍胜教授2013年入职北航后带领团队在自旋电子领域坚持创新,2018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个8英寸巨磁阻传感器晶元,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引领北航自旋电子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比肩。
为满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北航成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集中力量继续攻克芯片研发关键技术,为服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急需做出更大贡献。 Albert Fert教授举荐其2名助手加盟北航科研团队,2015年起已在北航招收博士生10余人,2017年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师承效应、头雁效应
倍增效应、集聚效应
北航积极践行
人才培引新模式“四个效应”
让人才队伍各尽其才
活力充分涌现!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人事处
编辑 | 史越 刘志威
那么,问题来了
还有哪些典型
就在你身边?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