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2年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昨举行

活动以线上连线方式进行。记者 顾嘉懿 摄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在发言。

记者 顾嘉懿 摄

宁外学生团队发布“宋慈云”APP设计创想。

通讯员供图

慈城周信芳戏剧艺术馆的非遗市集。

记者 顾嘉懿 摄

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段的浙东运河,北起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西兴古镇,向东南横穿绍兴、宁波两市,于镇海汇入东海。这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贯穿了江南2500年的历史,也串联起杭甬两个城市的文化和经济。

昨天上午,“世遗运河助力共同富裕”2022年浙东运河杭甬对话在宁波慈城、杭州衙前两个充满特色的运河聚落同步举行。身处宁波主会场与杭州分会场的嘉宾通过直播对话,一同分享、探讨推动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一步扩大“千年运河”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承办。

“云”探讨家门口的文化遗产

活动中,杭甬两地专家及学生代表“云”聚一堂,通过线上交流对话,共同感受双城丰富的地域特点与文化特质,同时通过开展线下合作研学活动,增强两地学子对大运河的文化学习。

分享环节,专家们表示,共同富裕指向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文化繁荣也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优秀的城市文化可以提高市民对于所在城市的认同感、满意度,进而产生自豪感、优越感,逐渐转化为城市的凝聚力。”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分享表示,中国大运河就是一条能够引发古今自豪感的文化标识,加深人们对运河文化的了解程度,加强运河保护的意识,让大家一起守护“家门口世界文化遗产”,意义十分深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表示,杭甬两地在大运河法治建设、监测管理、遗产保护、文旅融合方面深度合作交流共享。这场线上对话对于弘扬大运河的互联互通精神,共谋运河保护利用新发展,激发两地志愿者和青少年共同关注运河遗产、共同参与运河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监测研究室主任傅峥嵘、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任房友强分别在宁波、杭州两地展开线上对话。

刘斌表示,大运河浙江段是中国大运河中全线通航,且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承载着“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富有浙江特色的文化活力,孕育形成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大运河奔流千年,杭甬双城携手共进,如何通过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典范,在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中,给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浙江案例和“奔流竞富”的杭甬实践,这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市集荟萃特色物产民俗风情

活动现场,杭甬两地学子在线分享了行走运河的感悟,并发布了自主设计制作的APP、小游戏,带领线上观众深入走进江北慈城与萧山衙前两座古镇,探寻往事和文明。其中,宁波外国语学校学生团队发布了一款聚焦慈城古镇文化的“宋慈云”沉浸式实景互动APP设计创想。

为呼吁更多人加入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队伍,杭甬两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还向宁波外国语学校、宁波市江北区外国语艺术学校、宁波光华学校、杭州市衙前镇初级中学,颁发“小河长联盟学校”匾额,向同学们颁发“小河长”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杭甬两地联合创作、两地学子共同唱响的活动主题曲《同一条运河》也在本次活动中首发。“千年运河千年流,碧玉环中藏清流,千年运河千年修,桃花渡里出远岫……”质朴传神的歌词、悠扬动听的旋律,让人梦回千年运河往事。

慈城,是宁波连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门户”和“客厅”。这里人文荟萃、钟灵毓秀,有“儒学重镇、进士摇篮、慈孝之乡、民居经典”的美誉。而距离慈城百公里之外的衙前,是杭州萧山的传奇土地,千年古镇、运河重镇、红色名镇、工业强镇等众多美誉在这里辉映,人们生活在运河两旁,与凤凰山的悠悠鸟鸣相伴。

在这两个充满特色文化的地方,2022年浙东运河杭甬对话更显生动。两地联合打造了“运河市集”,将大运河这条文化玉带串联起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

宁波主会场展示了越剧、箜篌以及骨木镶嵌、螺钿镶嵌、泥金彩漆、明清微型家具、竹编工艺、年糕制作工艺等十余个非遗项目。杭州分会场则展示了萧山非遗花边、农民画、毛线花、剪纸、瓷片展等,吸引观众线上线下联合围观。市集荟萃的特色物产、民俗风情,是长达200多公里的浙东运河风韵的缩影。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杨晓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