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谁才是预制菜目标客群?

从整个行业看,预制菜市场潜力巨大。业内广泛提及的一个对比是,2020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到238.5亿美元,渗透率60%以上,这一数字在中国,仅有8%。

预制菜相对于生鲜食材,有深加工,不仅毛利高,还能突出商品的“不一样”,是提高毛利,建立差异化的重要手段。相比蔬菜、水果、水产5%到10%差异化率。预制菜的差异化率可达到50%到60%。

在生鲜消费渠道日渐多样化、细分化的趋势下,通过预制菜这个差异化、性价比高的品类吸引消费者,提高复购率,同时在保障消费性价比的前提下提升毛利率、客单价。即用生鲜销售扩规模、聚客流,以“吃饭解决方案”提客单、做增量,这是个不错的品类搭配思路。

作为生鲜提高毛利率和建立商品差异化的新利器,预制菜的瓶颈不是研发、生产端,最主要还是商品规划,即如何决定选品和场景化的打造。要做好这一点,核心是要想清楚我们的目标顾客是谁?

事实上,预制菜的主流消费人群,并非大多数人想象中不爱做饭和不会做饭的“懒宅”年轻人。“懒宅人”不会做饭,也没有做饭欲望,更不想洗碗刷锅,他会去叫外卖,买自热食品,并不会开火下锅处理预制菜。

预制菜的主流消费者是会做饭,注重健康,对食品安全要求高,生活质量相对较高,对价格相对不敏感的群体。有家庭和孩子,更注重健康和生活品质的都市人群占大多数人。这批用户甚至很擅长做菜,但出于看重健康以及时间成本的考虑,会选择更方便、快捷和高效的预制菜,希望买到好的、放心的、好吃的预制菜,这也给供给方带来了新机会。

预制菜消费,显示的不是对生活求便捷的不讲究。相反,是一种消费升级和品质生活的具体化选择。这个洞察,为开发预制菜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向,

对预制菜的认知会直接影响其品类规划。如果是对标懒人经济的“一人食”场景,类似于火锅料理、餐厅大菜等预制菜品类即不具备上市条件。而对标提升需要提升家庭餐桌体验的客群,即能够借助上述产品线提升SKU丰富度,扩大覆盖场景,同时,加大对高品价比预制菜上的投入,客观上也会带来客单价和毛利率的提升。相比市场上普遍提供“基本款”和单品爆款,值得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高品质的“吃得好”系列,开发预制菜时也要围绕三个原则,即:好吃、健康和创新。

如果说向消费者售卖生鲜是提供吃饭的原材料,那么做预制菜实际上就是提供一种“吃饭的解决方案”。其中既包括为顾客省去预加工、预处理等操作步骤,也提供了便利;还包含了告诉消费者这个时令、这一场景应该吃什么的菜单及配套产品。由此,预制菜品类就具备了差异化、性价比、增长性三个特性。

这样,预制菜与散称生鲜间的关系也逐渐转变为,用常规生鲜商品扩大销售规模、提高顾客覆盖面,在此基础上筛选预制菜客群,为他们提供“吃饭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客单价、复购率,推动其成为新的增长曲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