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煤村”变“美村” !峰峰这个村把握先机催生“鲜产业”

原标题:“煤村”变“美村” !峰峰这个村把握先机催生“鲜产业”

近日,“喜迎二十大 记者走基层”融合采访队一行赴彭城镇蔺家庄村采访。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合向记者讲述这座古老小村庄的十年巨变。

张金合今年59岁,2000年入党,2006年进入村支部工作,2015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已是一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书记了,作为蔺家庄村的领头人,谈到村庄的变迁和发展,他如数家珍。

“我们村属于彭城镇的西部山村,相传是战国时期赵国丞相蔺相如的后裔在明朝年间迁到此处而成村。这些年来,特别是过去十年间,以新农村建设和省市旅发大会为契机,修建了联通全村的四好农村路,打造了以千亩桃园为基地的富硒桃小镇,大力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村庄脱胎换骨,一跃成为旅游先进村,2019年支部还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张金合向记者介绍道。

“别看现在村庄处处欣欣向荣,多年前却大不相同。”张金合说,曾经,蔺家庄村小煤窑、焦化厂、化工厂林立,村民们大都从事与煤焦相关产业,并引以为“豪”。最鼎盛的时候,村里煤窑和厂子有20多个,虽然这些产业让一部分人得到收益,但不规范的小工厂对于村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随着国家政策性淘汰煤矿等落后产能,蔺家庄村从迷茫中跌跌撞撞,在艰难寻觅中迎来了转型的重要关口。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蔺家庄村有1700余亩耕地,3000余亩荒山都是富硒土地,毗邻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说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风水宝地”。2016年,蔺家庄村借助资源优势,在村内流转近千亩土地发展富硒桃种植。随着第一批桃树苗种下,经过科学管护和精心照料,2018年,富硒桃园迎来了大丰收。“村里的地大部分都租出去了,农民得到了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桃园打工挣钱,村民收入增加了,村庄生态也变好了。”张金合说。

虽然气温颇高,记者还是想到张书记重点推荐的富硒桃园一探究竟。走进千亩桃园,数不清的鲜桃掩映在郁郁葱葱的绿叶里。阳光下,桃子表面细细的绒毛清晰可见,透着新鲜与活力。慕名而来、三五成群的外地游客也不惧高温,正在兴致勃勃地采摘。

“我是冲着富硒的招牌来体验采摘的,今天到这儿后果然名不虚传。每个桃子大都在半斤以上,色泽诱人,随便摘一个品尝,那脆嫩、清甜的滋味立即在口腔里散开。”游客冯女士说道。

“春季赏花、三季品桃。我们通过丰富的桃树种植品种方式,让这里的春日成了名符其实的“桃花源”,夏、秋、冬三季都能品尝到桃子的甜蜜。今天园里就迎来一个200余人的观光团,大家在这采摘鲜桃,体验农家乐,回去还能为亲朋带上几斤鲜桃,游客们很满意。”桃园老板王志友说,他种桃已经7年了,自从引进富硒桃种植技术以来,收成一年比一年好。按每斤4元的批发价格估算,预计今年的桃子产量200余万斤,桃园能收入1000余万元。

桃园除了带动村民就业外,还培养了20多名农民技术员,为村民致富增收开辟了新渠道。这两年,桃园又开始了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从传统的种植产业催生出食品加工、乡村旅游等诸多产业,蔺家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硒桃小镇。

“以前村里常年种植玉米、谷子,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很难实现小康。”张金合说,如何让让村里的男女老少靠农业新技术富起来也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后来考虑到村里废弃的耐火厂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完善,是发展新农业的好资源,为此他动员“焦化大户”转型“新型农人”,发展蔬菜大棚种植产业。

按着张书记的指引,记者又来到了村里的另一项致富“鲜产业”——无土栽培蔬菜大棚。

来到蔬菜大棚就见到了种植户李付强。据他介绍,为响应村上号召,2018年他从山东寿光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在原有耐火厂场地建设智能日光温室大棚5个,种植番茄、黄瓜、香菜、菠菜等,发展无公害绿色种植。目前,蔬菜年产值达30000余斤,在满足本地供给的同时,销往北京、天津等地。

“自大棚建起以后,我就在这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到年底效益好了还能分红,真不错。”正在大棚管护蔬菜的村民张大姐说道。

靠着发展瓜果蔬菜种植,蔺家庄村的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村集体也实现年收入20多万元,村庄也甩掉了环境污染的“黑帽子”。“村集体有了钱,村庄环境展新颜,各项事业都迎来了新发展。今年,我们搬进了新建的800余平米党群服务中心,修建了从0号旅游路通往村里的柏油路,正在建设惠及村民的养老院……给村民办更多实事好事,发展更多有奔头的好产业,愿意回村里发展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多。”张金合开心地说道。

■校对:赵飞飞

■编审:穆慧莹

■监制:索银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