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巢湖南岸鱼米之乡 渔网小镇走出国门

原标题:巢湖南岸鱼米之乡 渔网小镇走出国门

在脸书和推特上

槐林镇作为中国名镇

向世界展示风采

庐州古韵邂逅网红传奇

鱼米之乡槐林镇

向上滑动阅览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均发源于该地而得名。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穿越千年仍流淌着浓浓的古风古韵。

如今,合肥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数字经济高地、内陆开放新高地、优质优良宜居宜业的生态高地。

合肥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底蕴丰富、人文荟萃,有着诸多优美独特的文化景致。而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注入到城市中,我们的目光,也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美学中的雕梁画栋,还要看看现代构造元素,那些光影和色彩斑斓着这座城市,为奋力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奠定坚实基础。

巢湖市槐林镇位于风光秀美的巢湖南岸,依山傍湖,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是安徽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渔网产业集群专业镇、中国渔网第一镇、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示范点、安徽省生态镇、合肥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镇。

“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据民间传说,槐林镇是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的故乡。相传槐林半岛的槐林嘴,有一棵千年槐荫树,她就是当年董永与七仙女婚配的老红媒。美丽的传说无从考证,但董永遇仙的故事,发生于两汉时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那时就有“一网渔虾一网粮”,足见渔网历史之悠久。2001年12月,考古人员从烔炀镇唐咀水下古城遗址中发现了汉代时期的铜质鱼钩和陶制的渔网钩坠,也佐证了渔网的久远历史。而最能直接证明槐林镇渔网历史的,是离该镇东500米的“神墩”,其高约5米,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1985年5月,考古人员的脚步声打破了“神墩”数千年的孤寂,缜密有序的挖掘给人们带来了意料不到的惊喜:大量的商代晚期和周代陶罐、陶鼎、陶网坠、碎铜片及磨制石斧等器物重见天日。据考证,“神墩”实为商周时代部落聚居的村落遗址。这一重大发现,尤其是“陶网坠”的发现,一下子将槐林镇的渔网史追溯至3000多年前,这为“中国渔网第一镇”的崛起,烙下了毋庸置疑的古老历史印记。

槐林镇渔网产业起源于传统的手工业,有文字记载的就有200多年的历史。那时,湖边的渔民一边种田,一边打鱼。一开始他们用麻搓线织网,随着养蚕业的兴盛,人们开始用蚕丝织网。即使到上世纪80年代,原料充足的尼龙丝、锦纶丝问世,槐林渔网也还是走手工织网的路子,渔网种类有:四角网、夹网、虾罾网、鯵丝网、粘网、旋网、拖网等淡水渔网。1993年,第一台织网机的引进,给槐林渔网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生产效率较以往手工编织有了成百倍的提高。渔网专业化生产模式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给槐林人带来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收入。1998年,依托企业改制,在政府的规划、扶持和政策的支持下,渔网经济逐渐成为槐林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产、供、销为一体的渔网产业群逐步形成并发展。渔网的种类更加多样、齐全,渔网由淡水走向深海、由国内走向国际,逐渐将渔网的传统产业变为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

“巢湖啊好哎依耶好呀好风光,渔民撒下千重网来,万担鱼虾呀堆满舱……”一曲《巢湖好》唱出了巢湖人的心声,也唱出了槐林人的希望。槐林渔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打拼发展,创出过辉煌。尤其是近40年来,渔网生产经历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挂户联营、贸工农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五大阶段,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手工到机械、从内河到海洋、从国内到国外、从品种单一到多元化和系列化、从上门推销到订单生产和网上交易的六次飞跃。其产品远销独联体诸国及非洲、南美洲、欧洲和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槐林镇已成为“中国渔网第一镇”,渔网加工业已成为该镇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国最大、国际知名的渔网生产基地、渔网出口基地。

近几年,环巢湖旅游开发,实施马尾河入湖口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湿地已形成上有水鸟栖息、下有鱼虾戏水的景观带。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也吸引游人纷至沓来。槐林的马尾河湿地渐成巢湖南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家乡巢湖的美食

槐林汆鱼

向上滑动阅览

家乡槐林面对八百里巢湖,湖边更有万亩良田。水系发达,阡陌纵横。盛产稻米的同时,水产品丰富的让人眼花缭乱。巢湖三鲜,名闻遐迩。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槐林儿女!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养成了家乡人爱吃水产品的习惯。每家每户每天的餐桌上,必备食品肯定有湖鲜。家乡人不但爱吃,还把烹饪湖鲜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小鱼小虾,胖头草鱼,信手拈来,炖汤的,清蒸的,水煮的,红烧的,油炸的,腌制的无所不能。

家乡人做鱼,最令人称道的是汆鱼。不论婚丧嫁娶,宝号开业,华堂落成,盛大的宴席上,这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大菜。在巢南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汆鱼是一道家喻户晓的菜品。就如四川每家都会做回锅肉,皖南山区每家都会做毛豆腐。家乡的乡亲几乎都会这道朴实无华的汆鱼汤。

首选一条从湖里捕捞的草鱼或胖头,洗净剁成一寸见方的小块,用葱、姜、料酒、食盐拌匀,再用本地产山芋淀粉挂浆,腌制入味后,放入水已烧开的锅中,食盐,味精,大油各适量调味,出锅之时撒入已备好的香菜。粗瓷大盘一盛,热气腾腾,翠绿的香菜,晶莹的鱼块,乳白色的汤汁,完美地互相衬托,大油,香菜,鱼腥味互相弥补着不足,又相互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形成的就是无法比拟的鲜味和视觉上的美感!

本地乡亲自然纷纷举筷,品的就是爽滑,鲜嫩和细腻,外地客人的眼神从当初的不解,不屑,到品尝后流露出的只有惊讶和好奇。

我在外地也曾尝试做过几次,总是感觉不到家乡的味道。后来乡亲们告诉我,你鱼不是那鱼,水不是那水,自然做不出家乡的味道。我恍然大悟,离开了那片水土,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笨拙的笔怎么也写不尽家乡,笔下写的是祖先留下的传统美食,其实那也是一道令人动容的风景,和不敢忘却的故乡情怀!

一张小渔网 “织”出大产业

向上滑动阅览

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槐林镇就位于巢湖南岸,这个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的小镇,镇内渔网企业共拥有品牌和专利达300余项,是全国最大的渔网生产基地。早在2012年,就被中国渔网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渔网第一镇”荣誉称号。

初秋时节,巢湖市槐林镇大汪村中心村口,隐约传来织机的轰鸣声。

随意走到一户村民家中,都能看到正在生产的织机。这里是槐林镇渔网的发源地,“家家户户有网机,老老少少织渔网”,仅大汪村中心村就有渔网织机百余台,常年24小时不间断作业。

2020年,槐林镇渔网年产值突破40亿,其中,60%以上销售额来自于出口,紧盯市场,抢抓机遇,是槐林人成事的诀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槐林人背着渔网样品走南闯北,寻找市场。“有水的地方,就有槐林人”,是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一句话,勇于开拓的槐林人,将槐林渔网的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近年来,随着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紧盯市场,以出口为主的槐林渔网行业积极谋求产业升级转型,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渔网具研发中心,引进高端设备,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产业链由单纯的渔网延伸到渔网具配件及体育、娱乐网(如排球网、网球网等)产品,根据国际市场不同区域的需求定制高端渔网具,同步开发钓钩、钓竿等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提高相关产品的适用性、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

巢湖南岸,风景优美的槐林镇

带着满满的文化自信

走出国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