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吕梁山上鱼米之乡——临县前青塘村

原标题:吕梁山上鱼米之乡——临县前青塘村

农村要发展,就离不开人,如何将人能留下来?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前青塘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新文,和他的两委班子成员就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需要发展产业,需要选择好的产业发展项目。

思路决定出路。经过前期考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集体研究,最终决定在前青塘村现有的400多亩苇子地上做文章,发展粽子产业。

万事开头难。2015年,张新文开始琢磨发展粽子产业的时候,可谓遭了罪。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包粽子,他做的粽子卖不出去,就干脆送人。这一来,家里人就有意见了。为了能探索粽子发展之路,张新文就背着家人向朋友借钱,称这是卖粽子的收入。刚开始的两年,由于粽子市场难以打开,张新文都是咬着牙挺过来的。在张新文锲而不舍的坚持下,前青塘村的粽子渐渐被市场认可了。

到了2019年,村里做粽子的散户渐渐多了起来,作为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的张新文开始考虑向外开拓市场,而将本地成熟的市场留给乡亲们。

在外工作的临县人也会将青塘粽子带出去,为青塘粽子代言,“青塘粽子”已经成为了临县的一张名片。按照发展规划,将在三五年时间里,将青塘粽子推向全国。

回顾前青塘村棕子产业发展的艰辛之路,张新伟更多的是感谢。感谢他的家人理解,感谢两委班子成员鼎力相助,感谢全村乡亲们的积极配合。

在青塘粽子龙头企业“临县青塘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现在的前青塘村有小作坊粽子加工生产户120多个,从业人员1300多人,日销售粽子30万只以上。

现在总投资4500万元,占地面积40亩的青塘粽子产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年产5000万只,可带动600多人稳定就业,年产值将达到1.5个亿。

村民刘继兰和丈夫跑运输,常年奔波在外,2019年,看到村里的粽子产业渐渐发展起来,便卖掉了大车,创办起塘园庄食品坊,专门加工、销售粽子。当年,她的作坊一年加工粽子20多万个,销售额达到40万元左右。刘继兰紧随时代发展,开启直播卖货模式,将粽子销往全国各地。去年,刘继兰的作坊纯盈利十五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收入也达到七八万元。

村里的粽子产业发展起来了,不少年轻人也纷纷从外地回来了,村里也增添了更多生机。

来自中阳县的姜剑霞一家人,专程来到前青塘村考察粽子产业,希望能与青塘粽子合作,拿到销售代理,“青塘粽子也很好吃,名气很大”,她给青塘粽子的高度评价,“普通的粽子能做成这么大的产业,很了不起。”

苇子浑身是宝,苇根底下有苇笋,春天刨起来能吃,苇叶五月端午包粽子能用,苇子用来做芦苇工艺品,能做芦苇画。

苇叶包了粽子,村里又把目光转到了苇杆的增值上,芦苇编席卖不了多少钱,把它做成芦苇画以后,它的自身价值就大了很多。村民王维平便在苇杆利用上打起了主意。2004年,开始学习芦苇画的制作,再普通不过的苇杆经过精雕细琢,便成为一幅精美的芦苇画工艺品。一幅好的芦苇画可以卖到三五千元,王维平的一幅芦苇画《雄狮下山》就卖到1万多元。 “有手艺,能致富”, 昔日泥瓦工,今日芦苇匠,不少村民都会主动找他学习芦苇工艺。如今,芦苇画已成为临县的主导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不是坐着就能振兴,要实现全面振兴,就要在产业发展上想点子谋出路。棕子产业已成为村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下一步,张新文的目光又延伸到了更远的未来。

青塘村有丰富的水资源,决定发展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在现有400多亩苇子基础上,又开发了300多亩水稻田,种植营养价值高、市场潜力巨大的紫色大米,水稻田里再放养龙虾,想方设法增加村民收入。用不了几年,前青塘村就会变成稻花飘香,鱼虾遨游,吕梁山上、湫水河畔的鱼米之乡了。(王辉耀 张莹超/图文)

编辑:任生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