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建市30周年】松原建市30周年华丽蝶变——城市巨变绽芳华

原标题:【建市30周年】松原建市30周年华丽蝶变——城市巨变绽芳华

“我们那一代人,是见证社会跨越发展步伐最大的一代。”81岁的刘凤权感慨地说。这位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见证了在党的领导下我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凤权1965年参加工作,2000年从市委党校退休,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三尺讲台讲授传播党的理论30余年,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党校教学岗位上。作为我市的第一代建设者,他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

经历过苦难的刘凤权更加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只有党的建设永远向前,才能筑牢城市稳步发展的根基。在市委党校任教期间,刘凤权充分发挥党校教育培训干部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锻造过硬本领,源源不断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干部。

虽然已经退休20余年,他依然关心松原的发展大事。读报纸、看新闻,是他必不可少的日常。“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在这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望30年来这座城市的变迁,刘凤权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20世纪70年代,街上极少能看见汽车,一辆二手自行车便是刘凤权一家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那个年代,拥有一辆自行车,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那时候的小巷路崎岖不平,又窄又曲,雨天泥泞、雪天湿滑,出行很不方便。如今,交通工具花样繁多,公交车线路覆盖全市各个角落,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更是与日俱增。过去难行的巷路早已不见踪影,宽敞的马路从双车道修成四车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也步入新时代。

作为时代变革的亲历者,刘凤权经历了住房从“栖身”到“宜居”的关键30年。建市初期,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人口多、面积小。回忆起那时居住的房子,厨房设在狭窄走廊,厕所是公用的,冬冷夏热。近20年来,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驶入“快车道”,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众多家庭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仲夏时节,纳仁汗公园草木葱茏,风景如画。刘凤权每天坚持到这里锻炼身体。随着城市环境卫生的改善,公园绿地逐渐增多,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过去感觉吃饱穿暖就是好日子,如今,更多人开始注重追求心情好、身体好、环境好、精神好的更高层次生活质量。

城市的“颜值”惊艳巨变,人居环境越来越好。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带与干净整洁的街道相簇相拥,秩序井然的车流与文明礼让的行人有序行进,环境优雅的小区与怡然自得的居民和谐共生……松原建市30年以来,无论是经济发展、城乡建设,还是精神文化活动、居民素质,都发生巨大变化。

穿城而过的松花江流淌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日新月异,曾经芳华年纪的建设者在渐渐老去,他们将青春奉献给了这座热爱的城市。

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接力下,松原这座城市书写着传奇。刘凤权说:“我们的城市在发生巨变,但建设松原的初心永不会变,我们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我相信松原一定会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美、人民越来越幸福。”

来源:松原日报

关注松原发布

中共松原市委宣传部 主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