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特辑,带你看懂最重要的中国文物

2022年7月11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110岁生日。一个代表国家的博物馆走过110年风雨征程,说起来就让人感到敬畏。

国博的发展脉络:

191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成立。

1949年10月,改称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1960年8月,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1983年初,恢复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建制。

2003年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基础上正式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一句调侃叫“防火防盗防国博”,这句话一开始流传似乎只是段子,但流传广了就从每个毛孔往外渗透着恶意。

国博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藏品入藏:第一次是在1912年7月,新馆成立之初,接收国学旧有的礼器、书版、石刻等重要文物近6万件。

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2月,中宣部向全国发出调用文物的电报,全国有77个单位支援文物,先后调用和借用文物3万余件。

第三次是2010年2月国家文物局划拨39万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来自外贸口岸验扣文物,共计约24万余件;二是从天津外贸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接收的文物15万余件。

80年代以前,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是国家无论对内/对外的窗口,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想要浏览这个国家的精华和最重要的文物,首都必然是唯一的选择。所以在80年代以前的重要发现都会调拨部分文物(一般也是最重要的)给国博。

但80年代以后这种现象基本很少出现。比如早于仰韶的裴李岗文化和高庙文化最重要的器物都留在了本地,原因大概是因为这两个遗址的主要发现都是80年代以后出土的。

今天随着各地文保力量的加强,国家博物馆入藏来源主要以捐赠和追缴为主。近年来一些很有影响力的文物都最终入藏国博。

今天国博馆藏文物超过14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超过6000件。

这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理解就是如果全部拿出来展出,那国家博物馆全塞满了可能还展不完。在国博一天能看完的文物,如果分散在全国,你可能要马不停蹄跑一年。

所以最近几期我会用时间线脉络来介绍一下古代中国展厅里的部分文物。

希望大家以后去国家博物馆的时候可以更好地感受我们国家悠远厚重的文化。

第一期:新石器时代部分,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

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并不抓人眼球,各地数不清的地方类型文化更是纷繁复杂。但为什么无论是博物馆还是从我们科普的角度来讲都要花大力气去科普?

因为它们回答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的终极问题。

人类用了将近200万年的时间完成原始积累,才换来近一万年来的大爆发。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似一支蜡烛,而像满天星斗”的文明观。

我们并非哪一只起源以一己之力征战四方最后形成了中华文明,而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涌现出了无数的区域文化:上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彭头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宝墩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等等,他们互相之间交流,竞争,渗透,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骨架与精神。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都能在对各种地方文化的了解中逐步找到答案。

当然必须要说的是,尽管这些看上去已经很复杂,实际仍然只是一个十分粗略的脉络。里面不免还会有错误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北京人头盖骨 距今50万年(旧石器时代)

北京猿人其实和今天的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们的直接祖先(现代人)到达这片大陆的时候,北京猿人已经灭绝了。但不影响我们仍旧视他为祖先,所以虽然本篇介绍新石器时代,也起码要给它留个位置。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共发现了包含5个完整的头盖骨以及其他骨片在内超过40个个体的遗骨,但抗日战争期间全部不知所踪。

1966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周口店遗址又发现了两片五十多万年前古猿人额骨和片枕骨,它们属于同一个体,并且正好可以和1934和1936年出土的两片颅骨碎片模型拼合,复原出一个完整的头盖骨。

所以今天国家博物馆的这件头盖骨虽然是复制品,但并不是丢失的那件。而丢失的那件,在当年出土的5个头盖骨中究竟是第几个,其实也众说纷纭。

以上跑个题。

蚌塑“龙虎”墓 河南濮阳西水坡 距今6460年

仰韶文化持续时间从7000年到5000年,是今天中国人最直接的主体。1920年代当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命名仰韶文化并提出仰韶文化西来说的时候,仰韶的重要性就与全体中国人紧紧地绑在一起。研究仰韶从哪来,怎么发展,最后去了哪便成为了推翻中华文明西来说的最重要任务。

经过考古人几十年的积累,最终我们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从前仰韶时期,仰韶早期,全盛时期到仰韶转变为龙山文化的全部证据链。西来说最终被打破。

鱼鸟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 前3000年)

船形彩陶壶

交错三角纹彩陶壶

宝鸡北首岭是著名的前仰韶文化遗址,距今上限为7150年,其中出土的鱼鸟纹彩陶壶中鱼鸟缠斗,十分生动,主流意见认为这可能代表了两个部落的战争,最终鸟方擒获了鱼方。

宝鸡北首岭前仰韶文化逐步演变到半坡文化,这个过程中吸收了河南的裴李岗文化(9000-7000年前),河北的磁山文化(8500-7500年前)等形成了大一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达到极盛。

石镰 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一前5000年)

陶釜、陶支脚 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 一 前5600年)

陶钵 磁山文化(约公元前6100年 一 前5600年)

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文化(公元前5000年 - 前3000年)

陶釜、陶灶 仰韶文化 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彩陶盆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特点在于氏族制和公有制,大家有福一起享,死后一起埋。在仰韶文化中期,出现了大型的彩绘和复杂的纹饰。

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一前3000年)

比仰韶稍晚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由于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发达,社会层次开始变得丰富,人一旦享受到了特权就容易自私,自私就希望自己的东西变得与众不同,所以艺术也得到了极大地进步。大量精美的陶器开始出现。

狗形陶鬶(gui)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猪形陶鬶

镂雕旋纹象牙梳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时代的车轮一旦往前转动,便不会留下任何情面。全盛也意味着下坡路无可避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开始被东边的大汶口文化渗透。从过去的扩张开始逐渐变为收缩,形成了庙底沟二期。虽然叫做二期,但实际上庙底沟二期和庙底沟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大。

彩陶背壶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白陶鬹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陶豆 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200年一前2500年)

之前被仰韶统一起来的各个地区随着人口的增长,也开始产生各自的特点,开始独自发展,比如著名的马家窑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变种。

舞蹈纹彩陶盆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马家窑文化彩陶贴塑人纹双系壶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此时北方的红山文化出现了狂热的原始信仰崇拜。红山文化晚期时期,出现了比较典型的原始崇拜和专用的祭坛。但是祭坛附近没有人烟,这种狂热的信仰和中原有很大区别。

孕妇陶塑像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一前2900年)

玉龙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一前2900年)

在南方发生着更加重要的变化。

长江下游地区从11000年前到4000年前一共有上山文化(11000年—8000年)—跨湖桥文化(8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7000—6000年)—马家浜文化(6000—5000年)—崧泽文化(5900—5300年)—良渚文化(5300—4300年)等数个灿烂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长江中游地区彭头山文化(距今9000-7800年)—皂市下层文化(7800年—7000年)—高庙文化(7800-6800年)—汤家岗文化(6800-6300年)—大溪文化(6400-5300年)—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100~4500年)—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500~4200年)—肖家屋脊文化(距今约4200~4000年)这两个持续时间均超过5000年的长江流域文化不单深刻影响了岭南,也对仰韶文化的龙山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波纹陶盘 汤家岗文化 (约公元前4800年一 前4300年)

这件湖南汤家岗文化的水波纹陶盘承接的是高庙文化的白陶器型和彩绘,它们对岭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足陶盘 石峽文化(约公元前2900年一前2700年)

牙雕凤鸟匕形器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苇编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陶釜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陶猪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骨耜 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一前4200年)

河姆渡遗址发现了170多件由动物骨路制成的骨耜,大量骨耜的使用表明,河姆渡遗址稻作农业已经完全脱离了刀耕火种的最初阶段,人们将这种以耜为主要工具的农业称为 “耜耕农业”,它是早期锄耕农业的一种形式。

良渚文化出现了和红山文化相似的狂热宗教崇拜。玉琮上著名的神面纹应该也受到了高庙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影响。并且出现了最早的国家。

玉璧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双鼻陶壶 良渚文化 (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陶豆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玉琮 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00年一前2200年)

筒形陶器 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一前2500年)

在5200年这个节点,东边的龙山文化和南边的屈家岭文化逐渐渗入仰韶文化的腹地,陕西华县的泉护村开始龙山化,陶鹰鼎的出土,让我们第一次发现了墓葬中存在象征权力的专属器物。这昭示着当时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其硕大的体型,矫健的身子,一身腱子肉,也就是在没见过实物的时候容易被洗脑说这玩意竟然能称之为“萌”,实际上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猛”!

这不就是郭德纲相声里形容的猛男吗?“太阳穴努着腮帮子鼓着,四棱子胳膊起筋线”。这不仅仅是来自五千年前的权力象征,也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造型艺术的巅峰。

鹰形陶鼎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5000年一 前3000年)

在仰韶文化逐步分裂的过程中,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也逐渐被龙山文化所取代。

龙山文化有着更加精美的器物,比如快轮制陶技术,薄如蛋壳的黑陶,胎土更好,烧制温度更高的白陶,器型更复杂,做工更精美。更重要的是他补全了仰韶文化的社会基础,比如家庭规模,统治模式,丧葬制度,但它依旧保留了仰韶文化的核心作为底色——对天,对灵魂的理解。祭祀的范围从仰韶的一大家子转变为以小家庭为单位。

发达,先进的社会特征很容易得到流行,仰韶文化大面积的开始龙山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地方类型,除了山东龙山,还有中原龙山,陕西龙山,晋中龙山,河北龙山等。这里面就有黄帝的夏都的陶寺和石峁等遗址。

社会变化带来了不一样的社会结构,过去的庞大的氏族制被范围更小的家族制取代,母系社会转变为父系社会,为了让财富掌握在更少的人手里,嫡庶之分,阶级,私有制,到了庙底沟中期,已经看不到太多宗教的元素。

广义的大一统龙山文化时期中原地区似乎跳过了神权时代直接进入了王权时代。黄帝的传说是个很好的例子。

薄胎黑陶高柄杯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

黑陶鼎 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500年一前2000年)

不是仰韶文化被龙山文化所替代,而是仰韶文化逐渐转变成了龙山文化。

人还是仰韶的人,魂变成了龙山的魂。从此仰韶和龙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躯干与灵魂

此后4000年中国都在龙山文化建立的框架下一路前行。

大一统的龙山文化也跑不了庙底沟的命运,过于庞大的区域不可能保证统一的文化面貌,大概在距今4000年前的时候,分裂出了更加先进的区域文化,催生了最重要的陶寺文化,石峁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漳河型先商文化等等。

它们则逐渐演变成后来的夏商周。

1978年,考古工作人员在甘肃临夏的林家遗址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铜器。年代距今大约5300年前,此刀应该不是本地铸造,但却拉开了伟大青铜时代的序幕。

青铜刀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一前2000年)

下一期,我们介绍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部分。

图片,撰文:那个老撕机

摄影师版权作品,未经许可請勿轉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