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超大城市抗疫没有样板,上海科学抗疫不能缺席

原标题:超大城市抗疫没有样板,上海科学抗疫不能缺席

出品人/医健未来领袖 王欢

文/谢清钰 刘彦

总策划/上海交通大学 刘彦

疫情进入到第三年,世界因疫情疲态尽显,中国无论在感染数和死亡数上走了一个U形反转,随着疫情反弹进而挑动大众情绪,尽管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比起西方来不是一个数量级,但在大众情绪上竟然与西方出现了死亡交叉,反对声四起,人们因为封控而造成的经济困顿、生活无力感、次生灾害等时有发生,并很自然归因于我们的防控措施,大众情绪与疫情交织裹挟,并进一步冲击疫情应对防线。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怎么办?下面主要以上海作为样本来分析。

01

首先,当我们为每一个逝去的生命而痛惜,并追问“我们怎么了”的时候,我们必须回到讨论的起点,追问什么是科学抗疫?在此基础上,回答“我们怎么办”。我们认为科学抗疫就是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手段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并把抗疫成本控制在最小的举措。

关于科学抗疫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判断:

1、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在风险社会时代的一次集体大考,而风险主要集中在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风险累积并在疫情催化下城市的医疗系统受到冲击,局部应力过载造成整体功能失调,由此暴露的城市运行系统的短板,我们要第一时间正视、回应、解决,并由此思考城市化的应有之义。这是一种基本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2、城市的基本功能决定于短板而非长板,基于制度文化和资源禀赋不同城市的治理逻辑不同,因而抗疫手段各异。科学抗疫的基石是实行人道主义,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中央领导层指出:“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显然,“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实行人道主义的精髓。正视短板,主要就是防止一旦全面放开,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的生命健康将受到威胁。上海有五百多万的老年群体,有不少患有基础性疾病,他们的日常照护、配药求医、线上APP使用上的数字鸿沟,构成了城市管理的短板。

3、新冠病毒变异规律,诸如变异特征时间、存活时间、感染潜伏特征时间、感染链特征时间,城市核酸筛查频率、样本检测能力、医疗资源分布、城市居民各种生活特征时间,以及病毒特性变化带来的疫情传播规律变化,城市次生灾害的科学评估,城市中各市场主体的资金周转率等特征数据,城市市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现金保有量等等,这些情况的实时掌控是构成科学抗疫的坚实基础,才能评估相关抗疫防控措施投入后带来的社会面影响,否则,我们就可能是蒙着眼睛打蚊子,任何讨论如果没有这个为基础,就会陷入情绪的争论而于事无补。因此,要明确抗疫是系统工程,不只是医学专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的事,需要各方面人士的参与形成合力,要有基于AI的城市大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要形成基于事实为基础的判断,并能有效的社会动员。

02

随着各种社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原来那些局部的、地方性的风险越来越具有跨越国家边界、民族边界和阶层边界的特征,进而演化为一种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风险与危机。自武汉疫情爆发以后,新冠疫情的规模和范围也发生了快速变化,各种风险的累积和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全球每个国家都是面对疫情风险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虽模式不同,但能取长补短,效仿优化。

由此,我们来盘点一下超大型城市纽约和东京的抗疫模式,为当前上海的抗疫提供一些思路。

美国纽约的抗疫模式

作为美国最早的疫情重灾区之一,即便富裕如世界中心的纽约,也经历了五轮疫情冲击,在感染高峰期,城市面临呼吸机、病床、个人防护用品、病毒检测盒等资源严重短缺,殡仪馆也不堪重负。

前期的准备不足、低估局势、试剂缺陷、地方及联邦政府反应迟缓都给纽约带来重创。美国成为全球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纽约更是全美疫情的重中之重。但美国各联邦有自己独立的法律,不能做到全国一盘棋,纽约如何抗击疫情?

▍首先是医护。一天之内,纽约州本地近千名医护主动请缨。有已经退休、转行的护士,有尚未毕业的医学院的学生,也有其他州的医护人员前往支持纽约州。此外,还有几千名心理医生当上了志愿者,随时给需要的人做免费心理咨询。

▍其次是病床。纽约取消预约手术,先把现有的医院扩容50%,再设立临时的方舱医院,例如把最大的贾维斯会展中心腾出来,塞进了1000张床位。然后在中央公园和各大医院门口还搭建了野战医院,类似火神山医院。最后再要求大学停课,学生搬离,腾出宿舍当临时床位。

▍再看医疗设备。美国强大的民间力量,极大地加速了整个社会转入紧急体制。国家疾控中心下放检测权,加速私人企业生产检测设备的审批,让更多的产能流向市场,这就完全激活了整个检测流程。私人企业主动制造防护用品,例如酒厂转产洗手消毒液,一周就通过了审批;大众品牌Hanes内衣帮忙转型造口罩,同时对外收集口罩、集采呼吸机、超量自产呼吸机、分子即时检测技术...还有免费的午餐。每天的早上七点半到下午一点半,纽约市在超过400个地点,给所有的孩子免费提供一日三餐,志愿者把饭菜放好,让有需要的人自取,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口罩可以拿。311热线实时回答民众关于新冠的威胁、症状和护理等相关问题。

(*美国大学的隔离床位)

当一部强大的现代国家机器被激活,我们也能明白从一开始迟迟不做检测,第一代检测试剂毛病频出,到12天内更新6代检测试剂,检测能力从一天几十到一天8万,等候结果时间从3天缩短至5分钟,科技实力堪称恐怖。退休医护一呼百应,冷藏车变停尸房,邮轮变方舱,加油站变检测中心。纽约,以及美国社会,采用最多的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社会机制,各社会群体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实现上下妥协。

日本东京的抗疫模式

再看东京。这是一座拥有1400万人口,牵涉到日本四分之一GDP的世界前三大国际大都市之一。颇受国内和国际争议的日本特色“佛系”的抗疫模式:为了避免有限的医疗资源因阳性病人突然增多而崩溃,一直没有“应检尽检”,而是只对症状严重者进行检测。东京的做法也是如此,要理解此项政策,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日本的体制。

在实际操作中,日本政府的公权力被严格限制,不允许以任何理由限制没有犯罪的普通国民的人身自由,因此,东京做不到封城,做不到全员检测,做不到强制疫苗,做不到强制隔离。也就是说,日本从疫情最初起就并没有封城这个选项,有的只是一个形同虚设的“紧急事态宣言”,里面的宣言全部都是“要请”,也就是政府发出的请求,针对的对象是企业和店铺之类的机构,并不针对个人,并且各个公司也可以选择不遵守。另一个事实,是社会制度的不同。日本没有小区,道路和住宅之间没有边界,无法做到区域划片,没有居委会,没有城管,没有那么多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因此也完全不具备全员核酸的条件。

从目前公开的数据里,可以判断出日本政府的核心目标并不是把新冠从日本彻底清除出去,而是在不让医疗体制崩溃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经济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据“亚通消息”报道:东京都政府于2022年3月31日宣布,从4月1日起,不再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和隔离,也不限制其正常上班。感染者确诊后也无需向保健所报告。

东京都政府在发给各地保健所的通知中称,由于奥密克戎病毒较少导致重症化,同时也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对于企事业单位员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后,一律不再要求保健所筛查其密切接触者,也不要求感染者接触过的人隔离。通知还称,企事业单位内即使确诊了感染者,今后也不需要向保健所报告,只是要求与感染者一起吃过饭的人,5天内不要外出。如果企事业单位发生5个人以上的集团性感染,保健所将会进行疫情调查。尽管目前日本单日确诊新冠患者仍有五万人左右,但日本政府不仅没有采取过去的“紧急事态宣言”禁令,而且还取消了“防止新冠蔓延重点措施”的管制,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基本恢复日常。

政策的变化,从确诊阳性的患者对应上也能看出来。德尔塔之前,入院的病人必须治到确定转阴为止才能出院,加上人数众多,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没那么严重的病人挤占着床位,而真正严重的病人却送不进医院没有病床,这是第五波疫情之前犯过的严重错误。后来在第六波奥密克戎开始肆虐起,年轻人,轻症,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律在宅疗养,不占用医疗资源,而把医疗资源分配给了高危人群。轻症患者一旦确诊,在家里疗养可以申请政府发的免费大礼包,一般是十天的食品量,并且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在家疗养满10天后,只要没异常感觉则自动解除隔离,会有保健所的工作人员和你联系,如果10天还有不适会更有进一步的对策。

(*东京重症病床)

不仅如此,东京都也在不断增加重症病床数,目前已经增加到了全东京510张。这种高规格的重症病床需要有全套医疗设备和空气更新系统等等,每多设置一张病床都会由政府补贴给医院2000万円,合人民币100多万。当前东京的重症病床使用率仅为5.5%,这也是为什么每天确诊人数比第五波多得多,但医疗警戒级别只有2级的主要原因(共4级)。同时,医学方面的对策还有治疗药品和疫苗。目前全日本的第一次疫苗接种率为79.9%,第二次疫苗接种率为78.6%,第三次疫苗接种完毕的人为100多万,占总人口的0.9%。其中,50岁以下的人接种率在70~80%,70岁以上的居民,接种率均在90%以上。

简单总结一下,日本采取的是与病毒共存的模式,虽暂时没有和欧美同步彻底放开,街道上不戴口罩的人也寥寥无几,但整体而言对生活的影响已经降到了极低水平,逐步在恢复疫情前的状态中。同时,也在加强整体医疗系统的承受力和弹性,增加医护人员的经验,不把整体医疗资源向新冠患者倾斜太多,让真正需要治大病的人有医院可去,不封锁医院、超市、便利店等和民生直接相关的机构。整体目标在保证医疗系统不崩坏的情况下尽量保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并且保持和世界同步不脱节。

03

科学地回答此次疫情,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据专家指出,奥密克戎从病死率来看,全球的平均病死率为0.1%,而奥密克戎变种毒株的病死率在香港却高达0.75%,约为流感的7到8倍,但如果仔细解读香港防疫过程和数据,这一数据显然存在诸多特定背景条件,比如非常之低的老年人群疫苗接种率、养老院大规模疫情暴发、以及核酸检测不足带来的确诊感染人数的低估等。香港的数据已经表明,60岁以上打满三针新冠疫苗预防死亡的有效率高达98%,而香港全人口接种两针剂新冠疫苗以上人群的粗病死率约为0.1%,与流感相当。另外,当我们谈论8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新冠病死率,也不宜直接以10%的病死率与流感的全人口平均病死率比较,而应该与同年龄段、同基础疾病条件下的流感病死率比较。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即使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毒性很弱,也是“会咬人”的。

本轮疫情面对的主要对手已经是全球主流的奥密克戎BA.2进化毒株。BA.2是已知的最强传染性病毒之一。

一种病毒的内在传染性强弱,我们用R0指标来衡量,也就是在人群都没有免疫、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一个感染者能传染给几个人。R0越高,传染性越强。BA.2还是新病毒株,具体R0是多少还需要时间去测算。从目前估测的数据看,已经是顶级水平。WHO的前传染病专家测算是12,上海的测算是9.5,都远高于新冠原始毒株和之前主流的德尔塔毒株,比普通奥密克戎也高了不少。

如果毫无防护,一个感染者能轻易感染到差不多10个人。除了极强的传染性,BA.2的潜伏期比之前的新冠原始毒株和变异体都短。新冠原始毒株的潜伏期大概5.1天,德尔塔4.4天,普通奥密克戎是3.0~4.2天。同时,患者通常在症状出现前1-2天就具有传染性,症状期平均为5天。

极强的传染性和极短的潜伏期,都不利于人类通过核酸检测找到病毒。不能控制传染源,也就难以遏制传播。潜伏期越短,核酸检测的难度就越大,在极端情况下,当感染者拿到阳性结果时,病毒已经出现扩散了。而且会因为传染性强,扩散给更多人。当防护手段施展不能比病毒更快速时,失控也就难免。

04

超大城市科学抗疫没有先例可循

上海如何靠科学抗疫翻盘?

疫情防控阻击战,是一场全方位的严峻大考。除了医疗专家、公共卫生专家、一线医生,社区工作者冲锋在前,我们也看到,科技工作者并未缺席,在疫苗研发、检测试剂和手段,新冠药物研发,上海进展迅速。上海要探索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抗疫之路,对上海来说,需要付出极其细致、专业、周密、艰苦的努力,需要破解许多不断出现的问题和考验。那么上海如何靠科学抗疫翻盘呢?

1、以快制快,建立核酸检测常态化实现社会运行正常化。奥密克戎的潜伏期大约为3天,极强的传染性和极短的潜伏期让我们不得不针对其采取更快的措施。考虑到病毒的变异特征时间、存活时间、病毒感染链特征时间、一个区域一轮核酸时间以及日常各种生活的特征时间...当前上海应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提升测、防、治三个方面的速度,将疫苗、试剂、药物形成三位一体,以更快的测防治速度应对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相信会有所成效。此外,考虑到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上海更应配合以高效的网格化数字治理打造“核酸检测服务圈”、“核酸点一键查”等服务,建立起核酸检测常态化机制,最大限度提升检测结果速度,市民以48h核酸结果为“通行证”进入各大场所,从速度和源头上遏制疫情的扩散,真正贯彻动态清零政策。

2、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系统性思考,建立动态感知的城市大脑。从公共卫生、社会管理、经济运行以及社区保障多方面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精准以及落实传达,同时打通基层治理单元和各社会自组织群体,发动自下而上的力量,实现上下协同。

3、城市发展理念更新,建立过载后的兜底防护网。城市发展效率和公平并重,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激发社会医疗资源动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轻症居家隔离机制。居家隔离社会扰动小,但防控难度大,如何做到?需要社会统一认识,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培训居家隔离的必要措施并适当发放隔离物品及补助,减轻医疗资源挤占。在政策上为承担城市微循环的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和老年等弱势群体提供帮扶,提升社会综合保障能力。

织密疫情防控网,不是一封了之,而是让城市动态感知,精准应对,也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关爱照护最需要照护的老人,因为我们都会变老。科学抗疫,上海有基础做得更好,科学抗疫,上海已经在路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