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温州,不懂年轻人!

原标题:温州,不懂年轻人!

今夏的温州,比往年更热闹。

从塘河畔的青灯市集,到瓯江边的铁盒1.8市集;从知名乐队温州巡演,到本地不断冒出的脱口秀;再加上城市岛屿、小坝坊等新潮事物聚集地,它们总是爆满。

温州总少不了极端言论,不少人都说“温州年轻人跑光了”,但这几场活动,就把温州那些宅在家里的年轻人都逼上了街,让大家感受到了温州的年轻与活力,让这些极端言论不攻自破。

人潮涌动的铁盒1.8市集

这时有人说,温州终于懂得年轻人的生活需求了,有意思的活动越来越多。也有人说,这些活动如此火爆,恰恰说明温州好玩的事物太少了,难得有一场就挤成这样,温州还是不懂年轻人。

显然,能让这些年轻人走上街头的新鲜事物,温州还是太少。以至于前阵子,滨江CBD城市阳台旁自发形成了网红夜市。

同时,让年轻人安居乐业的城市环境,温州也做得不够。

01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因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迁、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温州的年轻人,与温州的中老年人,在不少事物的认知上,存在重大分歧。

既“老”又“年轻”的时代商圈

对于温州,在中老年人看来,这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城市,从一穷二白的低起点出发,如今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容易,也该令温州人骄傲。

他们认为温州的车站大道、新城大道建设都不错,不需要CBD。对于住宅及室内装修,他们喜欢富丽堂皇的欧式风格。

在“颜值即正义”的年轻人看来,温州与一二线城市存在巨大差距,城市建设“垃圾”,车站大道、新城大道早就“破旧不堪”了。

年轻人喜欢现代化、网红型的新鲜事物,希望温州能有CBD、商圈、网红打卡点等现代化区域,以聚集年轻人与新事物,并展示都市风貌,撑起温州人与温州城的“面子”。

万象城里的温州年轻人

在商业领域,因生活方式的差异,温州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分歧就更大了。

中老年人普遍认为温州商业综合体太多了,一年也去不了几次,担心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甚至对其认知还停留在以零售为主的百货时代,担心网购冲击。曾有政协委员提案,认为温州商业综合体太多了,应该控制数量。

在温州年轻人看来,温州的商业综合体不仅太少了,而且总体档次偏低,还缺乏现代化商圈,没能引进更多优质品牌,生活不够丰富多彩。

商业综合体已成为很多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而温州的商业综合体逛来逛去都没什么意思。

万象城里排队购买网红食品的年轻人

还有温州的历史街区。从外观来讲,温州的五马历史街区改造、修缮得还是很成功的,即便没有地铁、缺乏大型停车场,也能迎来如此庞大的人流。

但是,五马历史街区的知名品牌、网红事物不多,没能真正成为年轻人聚会、活动的地方,更多是“闲逛一下”“看个热闹”。

五马历史文化街区的人流

对于山姆、宜家等品牌,不少中老年人也嗤之以鼻,认为它们不过是一家超市、家居市场而已,商品档次也不高。

在有些年轻人看来,这些品牌有其独到之处,适合他们的生活。因此,山姆来温州还是迟了,温州宜家体验中心还是小了。

温州宜家体验中心里的年轻人

一些年轻人还认为温州没有盒马鲜生,也没有7-11、FamilyMart、罗森等全球知名便利店。但在中老年人看来,温州的生活非常便利,住在鹿城下楼什么都有。

MUJI里的年轻人

还有温州的丰富的山水风光资源,除了楠溪江不时举办音乐节、百丈漈有一些简单表演,其他大部分景区仅仅是山水,甚至连基本的旅游配套都没做好,因此哪怕风光再好,也很难受年轻人欢迎。

他们恰恰更喜欢长沙的茶颜悦色与超级文和友、成都的宽窄巷子与IFS“熊猫屁股”、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姐姐”这些网红事物。

青灯市集上的艺术表演

显然,温州没法满足年轻人的精彩生活需求。疫情之前,不少温州年轻人每年去好几趟上海、香港、首尔、东京等地消费。也有一些在温州有稳定工作、继承家业的年轻人,心里却总想着上海等大城市。

也有一些年轻人因温州的名气、创业氛围而来,但是来了温州之后,因城市建设、商业设施、精彩生活的不足,以为温州“就这样”,心里产生了落差,从而离开。

02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不仅仅是生活,从安居到就业,年轻人在温州很吃力,这比温州的年轻生活方式不足,更致命。

印象城MEGA滨水街区的年轻人

温州房价向来很高。虽说在省内相对合理,但房价相比较年轻人的收入还是贵了,令不少年轻人倍感压力。

曾有本地中年专家认为,如今温州市区总价约300万元的房子很多,已经大大减轻了刚需购房者的压力。这何尝不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说法?近百万的首付、每月一万多的房贷,让年轻人几乎没法生活。

年轻人想要的是总价约200万的房子,但大多周边环境、配套不佳,或是安置房,他们看不上。

就租房的年轻人来讲,温州少有专业运营的长租公寓,年轻人基本上只能去合租、群租,时间长了总会面临合租解散、房东卖房等问题,不得不继续找房、搬家。部分小区的住户,还很排斥租客。

青灯市集上的年轻人与背后的高层住宅

至于就业,以民企为主的温州,总体上非常不规范,被戏称“劳动法法外之地”。即便是一些优势行业、知名企业,也存在各种不规范现象。

比如,加班基本没有加班费,且无意义的加班很多。几乎都是单休,能单双休都不错了。为了避税,以多样化形式发工资,让年轻人失去了购买人才房的资格。至于公积金,温州民企能有就是奇迹了。

还有年休,那也不是想就能请的,有些民企将其强制安排在春节前后,不允许员工平时年休。

青灯市集上的年轻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温州部分老板不尊重年轻人。

比如,本地一知名房企,老板开会时不许员工吃饭,中午12点员工去吃饭了就开骂,甚至曾让员工连续17个小时不吃饭。

本地一知名服装企业,老板不批员工家人做手术的请假,还怼一句“你家人病了,那公司还病了呢”。该企业有大量平阳、苍南、福鼎等地员工,但老板平时喜欢讲温州话,根本不管这些员工是否听懂。

铁盒1.8市集上的年轻人

温州不少制造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行政、经营层面放在工厂里,让年轻白领去工业区上班,需每天早晚长距离通勤,脱离了城市生活圈,对接其他服务业时路上需耗时大半天,效率极低。对不喜欢开车的女生来讲,非常不友好。

还有不少服务业企业租在老旧厂房改造的所谓创意园区,硬件设施、周边环境相当糟糕,而且停车难。虽说员工更在乎待遇和前景,但为了节省这点成本连“脸都不要了”,会有年轻人相信它有好的待遇和前景吗?

老旧厂房改造的所谓创意园区

这些年,温州不少企业家都抱怨温州年轻人少、招不到人,但是他们是否想过,开出的条件与待遇、对待员工的态度,能否令年轻人满意。恰恰相反,不少年轻人觉得在温州找工作难、好企业少、好老板更少。

因此,一些离开温州的年轻人,恰恰是被这些民企老板逼走的。即便不想离开温州的年轻人,不少人非体制内不去,甚至宁可家里蹲也不愿去温州民企。

楼市温州

在这你能看到不一样的楼市原创新闻!

143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3

楼市温州 LOUSHIWENZHOU

可以看出,全球普遍存在的代沟现象,在温州更明显。

温州不少中老年人都经历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前后的反差,既吃过贫穷的苦,又吃过创业的苦,缺乏美学教育,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群体。

温州的年轻人大多出生、成长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有主见、见多识广、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懂得审美、追求品质生活与时尚潮流。他们为了事业肯吃苦,但绝不吃物质条件、精神生活上的苦,也不吃没必要的苦,对应有的权利坚决维护。

当然,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普遍存在一些娇气、浮躁、眼高手低、表面化的心态,甚至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铁盒1.8市集上的活动

然而,年轻人普遍刚刚踏进社会,基本还在基层。各个单位的领导、各个企业的老板、各个组织的负责人,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教授等,这些能做出建议、决策的往往都是中年人,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到底哪一方更合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年轻人是一座城市的未来,拥有更多年轻人,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当城市发展逻辑由“人跟产业走”慢慢转向“产业跟人走,人跟配套走”的背景下,全国城市掀起了“抢人大战”,抢的就是年轻人。

那么,温州的城市建设、社会环境,应更多考虑年轻人的需求。就算年轻人不够务实、过于挑剔,为了城市的发展,放低姿态“讨好”一下他们又何妨?正在全力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温州,也该建设年轻人友好城市、年轻人友好型社会了。

铁盒1.8市集与对岸的山体灯光秀

不过近两年,温州也慢慢开始懂年轻人了。

比如,通过大力培育发展“新消费”、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尤其是推进首店品牌集聚等措施,都能更好地满足年轻人的精彩生活需求。

比如,去年年底开业的印象城MEGA,总体上还是比较年轻化的。近期温州也签约的山姆会员商店、85度C等品牌。

月光经济也是近两年温州重点推进的文旅、消费项目。近期的青灯市集、铁盒1.8市集,以及此前打造的瓯江夜游、塘河夜画等,都是其重要体现。

其中,铁盒1.8市集由滨江CBD城市阳台旁自发形成的网红夜市引导而来,也体现了有关部门的灵活处理与人性化管理。

温州城市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年轻人非常关注的滨江CBD,已成为温州城市建设重点区域,不仅仅是商务楼集群,还在建设万象系高端商业,接下来将在鹿角湾打造文旅、商业新地标,其中温州美术馆将在下半年动工,以满足温州年轻人的物质、精神需求。

温州也推出了不少人才政策,并通过人才房降低年轻人购房压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实现产业升级,让年轻人更好地在温州安居乐业。

当然,有关部门也还要加强对企业、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引导,让他们更好地服务年轻人。比如,土地出让时,可限定一些人才房、低价刚需住房、长租公寓等,让住房产品更丰富。人才政策,也应能宽则宽。

青灯市集上的年轻人

鉴于区位条件、城市等级、城市实力等因素,我们不指望温州各方面能追上一二线城市,但一定要缩小与二线城市的差距,并对郊县、周边城市形成降维打击,这样就会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来到温州、留在温州。

当有关部门开始关注、服务年轻人,那么温州各行各业的老板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专家教授,各个社会团体组织,以及每一个温州人,更应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善待愿意来到温州奋斗、为温州作出贡献的年轻人。

注:以上仅描述一种普遍现象,不代表所有年轻人、中老年人群体。本文在描述时尽可能在群体前加上“有些”、“部分”、“不少”等限定词,不指代该群体所有人,但仍有造成误解的可能。如有冒犯,敬请谅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