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基于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方法研究

三果汤(Triphala)又名哲布松散,由诃子Chebulae Fructus、毛诃子Terminaliae Belliricae Fructus和余甘子Phyllanthi Fructus组成[1]。三果汤含片(Triphala Buccal TabletsTBT)是藏药“哲布松汤”的剂型改良新药,具有清热生津、润燥利咽的功效[2]3味中药均富含多酚,具有强烈的涩味刺激;同时,由于口含片剂型的特殊性,涩味刺激在口腔久久难以消散,严重影响患者的服药顺应性。

多酚与唾液蛋白相互作用是重要的涩味来源,两者相互作用水平具有很强的涩味预测能力[3-4]。前期研究发现多酚浓度、多酚结构、多酚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均能影响多酚与唾液蛋白的结合作用[5-7]。通过对TBT处方、口腔反应微环境和实际服药过程分析,认为药物pH是制剂环节可调节的最优因素。因此,本研究从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相互作用的角度,开展TBT的涩味掩蔽方法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

Cary Eclipse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美国Varian公司;UV-17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Turbiscan LAB型稳定性分析仪,法国Formulation公司;雷磁PHS-3C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YD-20型片剂测试仪,京塔科技有限公司;ZB-1E型智能崩解仪,天津市天大天发科技有限公司;α-Astree II型电子舌,法国Alpha MOS公司;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科技公司;BSA224S型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1.2药物与试剂

诃子、余甘子、毛诃子饮片均购于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经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许润春副教授鉴定,分别为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植物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的干燥成熟果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L.的干燥成熟果实,使君子科榄仁树属植物毗黎勒T. bellirica(Gaertn.) Roxb . 的干燥成熟果实。

β-酪蛋白,质量分数≥98%,批号SLBN8470V,购于Sigma-Aldrich公司;对照品没食子酸,批号4051109,质量分数≥98%,购于成都普瑞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L-谷氨酸单钠盐(批号H31A6R2860)、硫酸奎宁一水物(批号YM0317BA14)、薄荷脑(批号JM0524RB13)、阿司帕坦(批号WM0327DY13)、三氯蔗糖(批号JA0427RA13)均购于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氯化钠、鞣酸购于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可溶性淀粉、柠檬酸、蔗糖购于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糊精购于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nitro-henylhydrazineDPPH),质量分数>98%,购于美国Sigma公司;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6538)、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ATCC10231)由江西中医药大学提供。

2方法与结果

2.1多酚-唾液蛋白结合反应

2.1.1空白人工唾液的制备为保持反应环境与人体口腔的一致性,选择人工唾液作为反应介质。人工唾液配方采用ISO/TR10271标准[8],组成为NaCl 0.400 gKCl 0.400 gNaH 2PO 4·2H 2O 0.780 g Na 2S·2H 2O 0.005 g CaCl 2·2H 2O 0.795 g ,尿素1 g,溶于1000 mL去离子水,调整pH6.84 保存。

2.1.2β-酪蛋白唾液的制备唾液蛋白受时间、食物摄取、昼夜节律、年纪、性别、健康情况、用药情况等因素影响,为建立稳定的研究模型,通常采用单一蛋白进行模拟。选择唾液蛋白中与多酚作用结合力最强的富含脯氨酸蛋白(PRPs)代表β-酪蛋白作为模型蛋白[9]。唾液中蛋白含量为0.1%0.2%PRPs约占总蛋白的70% [10],因此,本实验设置β-酪蛋白唾液质量浓度为1.2 mg/mL

2.1.3三果汤提取物的制备按照1.51.21比例称取诃子、余甘子、毛诃子,加12倍量去离子水,浸泡40 min,加热回流1.5 h,滤过。滤渣加12倍量去离子水回流1.5 h,合并滤液,浓缩,干燥,制得浸膏粉末,收率48.4%

2.2 pH值对三果汤-唾液蛋白作用的影响

2.2.1 不同pH值三果汤样品制备取适量三果汤提取物,经人工唾液溶解至0.4 mg/mL,测得pH3.5。用1 mol/L HCl溶液和1 mol/L NaOH溶液调节pH2.53.54.55.56.5。前期实验表明,三果汤pH7.58.5时,虽然涩味明显减弱,但前期预实验结果显示化学成分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不设置碱性样品。

2.2.2荧光淬灭光谱测定采用荧光淬灭法测定不同pH值三果汤与β-酪蛋白的相互作用。分别将0102040801002004006001000 μL三果汤样品与1 mLβ-酪蛋白唾液混合,并用人工唾液定容至2 mL,混匀。由于三果汤化学成分复杂,为方便参数计算,选择含量较高的没食子酸作为代表。以其摩尔质量170.12 g/mol计算,三果汤含没食子酸浓度分别为0.024 20.048 40.096 90.193 70.242 20.484 40.968 71.453 12.421 8mmol/L30 水浴反应10 min后取出,置于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设置激发波长为280 nm,扫描287450 nm的发射光谱,观察荧光强度的变化。340 nm处的荧光强度用于相互作用过程参数计算。采用相同方法扫描在20 反应时的发射光谱,观察荧光强度。

2.2.3荧光淬灭光谱

1荧光光谱与淬灭常数β-酪蛋白在不同pH值条件下,与不同浓度三果汤提取液作用的荧光光谱见图1。随着三果汤浓度的增加,β-酪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小。表明三果汤与β-酪蛋白相互作用,淬灭了蛋白的内部荧光。同时,高浓度的三果汤(大于0.968 7 mmol/L)几乎完全淬灭β-酪蛋白的内源荧光,表明三果汤非常接近于β-酪蛋白的荧光发射氨基酸残基。淬灭常数(K)代表淬灭剂对荧光分子的接触程度和反应速度。根据以下方程计算。

F0/( F 0 F)1/( fK [ Q ]) 1/ f

F0β-酪蛋白初始荧光强度,F为淬灭剂存在时的荧光强度,[ Q ] 为淬灭剂的摩尔浓度,f为极性淬灭剂荧光分数[15]

F0/( F 0F)1/[ Q ] 的拟合曲线见图1,三果汤对β-酪蛋白的接触速度和反应速度均较高。通过比较K值,不同pH值三果汤与蛋白的接触程度与反应速度排序为pH 3.5pH 2.5pH 5.5pH 4.5pH 6.5。其中,pH 4.5pH 6.5三果汤与β-酪蛋白的接触反应速度明显弱于原提取液(pH 3.5)。

2荧光淬灭机制:荧光分子与淬灭剂之间的淬灭效率都遵循Stem-Volmer方程。

F0/ F 1Kqt0[ Q ] 1KD[ Q ]

F0F[ Q ] 代表含义与前面相同,KDStern-Volmer常数,Kq为双分子淬灭过程的速率常数,t0为在没有淬灭剂存在下荧光分子的平均荧光寿命(β-酪蛋白为3.30 ns[16];以F0/ F [ Q ] 作图,得一纵轴截距近似1的直线,其斜率为KD

三果汤与β-酪蛋白作用的Stem-Volmer曲线见图2Kq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该过程为动态淬灭。然而,不同pH值三果汤与蛋白结合的Kq值均大于2×10 10L/ (mol·s) (有生物高聚物的不同淬灭剂的最大散射碰撞淬灭常数),表明该过程以形成基态复合物为主的静态淬灭[17]。同时,该Stem- Volmer曲线仅在低浓度成线性,高浓度区域非线性。综上,三果汤与β-酪蛋白的作用是以静态淬灭为主,高浓度时兼有动态淬灭过程。不同pH值三果汤与蛋白结合的Kq排序为pH 5.5pH 2.5pH 3.5pH 6.5pH 4.5

3表观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淬灭剂与蛋白的结合信息可以通过双对数方程反映。

lg[( F 0 F)/ F ] lg K a nlg[ Q ]

Ka为表观结合常数,n为每个β-酪蛋白分子与三果汤多酚的结合位点数,以lg[( F 0F)/ F ] lg[ Q ] 作图计算得出

结合信息结果见图3pH 3.520 30 时,三果汤与β-酪蛋白之间的Ka3.08×10 4L/mol 1.006×10 5L/mol n1.191.32。温度升高,Ka增大,表明三果汤与β-酪蛋白的结合过程有以共价形式存在的相互作用,其中非离子形式起主要作 用。表观结合常数排序为pH 3.5pH 5.5pH 6.5pH 2.5pH 4.5

2.2.4作用体系的稳定性多酚与蛋白的结合是一个可逆过程,为评价荧光淬灭结果的可靠性,测定三果汤-β-酪蛋白作用体系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基于多重光散射分析法的Turbiscan分析 仪测定,评价指标为Turbiscan稳定性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11]

TSI( |scan i ( h ) scan i 1( h ) |H)

scan i( h ) 为初始扫描时间下样品高度的光强度,scan i1( h ) 为最后扫描时间样品高度的光强度,H是样品的总高度

10 mLβ-酪蛋白唾液与2 mL不同pH值三果汤样品于样品管混匀,定容至20 mL,置于扫描池。设定测试参数:温度(25.0±0.5,间隔 30 s扫描1次,测定时间10 min,电发光二极管在近红外区域(λ880 nm)对样品进行扫描。

背散射光谱(图4-A)与稳定性指数(图4-B)结果显示,不同pH值三果汤与β-酪蛋白作用体系10 min内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表明结合作用的可逆性未对荧光淬灭结果造成影响。因此,采用多酚-唾液蛋白作用作为涩味模型具有可靠性。结合荧光淬灭结果,pH 4.5的三果汤与β-酪蛋白结合能力最弱,涩味强度最低,故后续掩蔽方案将三果汤pH调节至4.5

2.3TBT的涩味掩蔽

2.3.1TBT 的制备按照“2.1.3”项提取工艺制得三果汤提取物,按照制剂生产处方国家药品标准,NO.WS3-912(Z-247)-2005(Z)加入适量淀粉、糊精、矫味剂(蔗糖、阿司帕坦、柠檬酸、三氯蔗糖)混匀,制粒。过14目筛网整粒,等量加入硬脂酸镁。将薄荷脑溶于薄荷素油,均匀喷洒到颗粒上。混匀,压制成片,片质量1 g。制得三果汤原含片(TBT1),由于原制剂处方辅料含有0.6%柠檬酸,可能会影响口含片的pH值,故制备不含柠檬酸的三果汤原含片(TBT2)。根据“2.2”项研究结果,调节三果汤pH值至4.5得到涩味掩蔽提取物,后续步骤与前面相同。最终得到三果汤掩味含片(TBT3)、不含柠檬酸的三果汤掩味含片(TBT4)。

2.3.2含片硬度、崩解时间的测定采用游标卡尺测定TBT的厚度和直径,片剂测试仪测量片剂的硬度。崩解时间的测定选取12名健康志愿者(2030岁,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评价。将片剂含于口腔内,直到片剂崩解完全,记录时间,得到其体内崩解时间;将900 mL水加热维持在(37.0±0.5,作为崩解介质,采用崩解仪测定含片的体外崩解时间。 TBT的基本制剂质量参数见表1。掩味后2种含片的外观直径略大于原片,厚度变小,可能是由于硬度变小所导致。4种含片的体内崩解时间与体外崩解时间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人体测试过程中会不自主的摩擦搅拌含片,故崩解时间缩短。4TBT的体外崩解时间均能满足口含片不在10 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的要求。

2.3.3涩味掩蔽效果评价

1电子舌评价:采用前期建立的电子舌涩味 评价方法,以鞣酸为涩味标准物质,利用电子舌建立涩味评价模型,用鞣酸浓度表征 4种含片的涩度[12]

2感官分析验证: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感官评价小组由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健康志愿者(2026岁,味觉正常,无抽烟、酗酒史)构成,实验经过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编号:2014KL016)审核批准。首先,采用酸(柠檬酸)、苦(奎宁)、甜(蔗糖)、咸(氯化钠)、鲜(谷氨酸钠)、涩(鞣酸)6种味觉溶液测试志愿者的味觉灵敏度;再用鞣酸溶液(0.062 50.1250.250.51248 mg/mL)训练志愿者对涩味强度的认知,熟悉评价标准。最终,15名志愿者(5名男性和10名女性)参加TBT的涩味评估。志愿者将口含片置于口腔内,含服至无颗粒感,根据量表的标尺评分。样品测试间隔,用纯水冲洗口腔至无涩味感,并给予一定时间休息。

3涩味掩蔽效果评价:不同处方TBT的涩味评价结果见图5。电子舌量化结果(图5-AB)显示,pH调控后的掩味片(TBT3TBT4)的涩度明显弱于调节前(TBT1TBT2)。TBT1为原TBT,其涩度相当于5.92 mg/mL鞣酸的涩味;TBT2由原处方去掉柠檬酸制得,其涩度相当于2.89 mg/mL鞣酸;TBT3由掩味提取物制得,其涩味相当于0.54 mg/mL鞣酸;TBT4由掩味提取物以及去除柠檬酸处方制得,其涩度相当于0.50 mg/mL鞣酸。该结果与志愿者VAS评分结果(图5-C)较为一致。电子舌与感官评价结果均表明,三果汤掩味含片(TBT3TBT4)的涩味显著弱于pH调节前(TBT1TBT2)。

柠檬酸对2pH值三果汤提取物成型后片剂的涩味影响不同,可能是因为加入辅料后片剂的pH环境会有小幅升高。TBT2为原提取物不加柠檬酸制备,故pH略高于3.5,涩味弱于TBT1(原提取物加柠檬酸)。TBT4为掩味提取物不加柠檬酸制备,故pH略高于4.5,涩味强于TBT3(掩味提取物加柠檬酸)。最终以涩度值最低的TBT3制备工艺作为TBT的涩味掩蔽方法,即仅调节三果汤提取物pH值,其他工艺与原处方相同。

2.3.4 溶出度测定

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采用浆法测定4TBT的溶出度,以没食子酸含量计。取900 mL经超声脱气处理的蒸馏水(37.0±0.5于溶出杯,设定转速 50 r/min。分别于51015204060 min取样,0.22 µm微孔滤膜滤过。精密称量4TBT,加入25 mL甲醇,超声提取30 min0.22 µm微孔滤膜滤过,用于含量测定。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照品,加甲醇溶解,0.22 µm微孔滤膜滤过。

3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elchrom C 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甲醇;梯度洗脱程序为06 min5%甲醇;615 min5%7%甲醇;1520 min7%15%甲醇;2025 min15%21%甲醇;2531 min21%22%甲醇;3141 min22%甲醇;4145 min22%32%甲醇;4560 min32%65%甲醇;6065 min65%5%甲醇;检测波长为27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

4溶出度测定结果:以峰面积计算各时间点的累积溶出率,溶出曲线见图6。图6-A4种含片的含量测定色谱图。以TBT1为参照,TBT2TBT3TBT4成分与其相似度分别为0.9970.9910.989TBT质量标准以没食子酸计,图6-B显示TBT2中的没食子酸溶出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含片,TBT1TBT3TBT4则基本相同。掩味含片TBT3的成分与原片仅有略微差异,质控成分没食子酸的溶出度与原片在60 min基本相同。

2.3.5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1抗氧化活性: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TBT的抗氧化活性[13]。制备0.040.080.120.160.200.24 mg/mL TBT样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17 nm处测定空白溶剂和样品溶液吸光度。将清除率与供试品中提取物浓度作图,建立两者函数方程,得到半抑制浓度(IC 50)。

2抑菌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TBT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活性[14]。将菌种接种至固体培养基,置于培养箱37 培养24 h。单一菌落接种至50 mL液体培养基,置于摇床37 培养。调节菌落数至5×10 7CFU/mL (金黄色葡萄球菌)、1×10 7CFU/mL (白色念珠菌)。在固体培养基分别加入上述菌液各200 mL,涂抹均匀。各取1TBT,分别溶解于20 mL人工唾液。将纸片置于培养基,加入5 mL样品溶液,37 孵育24 h。测定抑菌圈的直径,平行6份。

3体外生物活性评价:4TBT的抗氧化活性与抑菌活性见图74个处方的DPPH清除自由基活性IC 50分别为0.1430.1430.1470.152 mg/mL。掩味含片的抗氧化活性略低于原片。抑菌结果显示,4种含片均具有抑菌活性,其中TBT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活性较好,TBT1对白色念珠菌抑制活性较好。综上,pH值调节三果汤涩味对含片抗氧化活性与抑菌活性仅有轻微影响。

2.4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统计分析,以表示。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者组间进行LSD检验,方差不齐者进行Tamhane检验。曲线拟合采用Origin 9.0软件,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采用SIMCA-P 13.0软件。

3讨论

目前,最常用的涩味掩蔽手段有去除多酚[18]、物理包覆[19]、添加矫味剂等。三果汤富含的没食子酸、鞣花酸等多酚是“清热利咽”的重要物质基础。环糊精包合等物理包覆掩味方法对于口含片这种特殊剂型并不适宜。口含片在口腔停留时间长,过程中还伴随摩擦、咀嚼,极有可能破坏包覆的物理结构,导致多酚释放。药品生产上主要通过增大矫味剂用量改善口感,效果有限且会对糖尿病等患者用药造成影响。基于TBT的特殊剂型与“清热利咽”的药效物质基础,以上常规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掩蔽效果。

本实验从多酚-唾液蛋白相互作用的涩味产生机制出发,通过pH值影响三果汤与唾液蛋白相互作用,调控TBT涩味强度。三果汤在pH 4.5与唾液蛋白的结合作用最弱,涩味掩蔽效果明显,基本不影响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TBT涩味的成功掩蔽表明,通过pH调控多酚药物涩味的模式科学可行。此外,与其它掩味手段相比,该方法实用便捷,无需复杂仪器,只需在制剂环节中稍作简单的改变。同时,涩味不仅广泛存在于药物,还集中在葡萄酒、茶、果汁等食品上。因此,该掩蔽模式不仅能在药物中应用,还可指导食品涩味的掩盖。

本研究发现三果汤多酚与β-酪蛋白结合具有pH依赖性,在宏观层面证明了通过pH调节多酚-唾液蛋白相互作用来掩蔽三果汤涩味方法的有效性。药物pH改变,多酚组成和状态会随之改变。pH降低使多酚转变为未解离状态,通过氢键增加对唾液蛋白的亲和力[20]。同时,多酚还能改变蛋白的构象,不同类型多酚改变情况不同[15]。蛋白质作为一种两性电解质,pH是决定其结构的重要因素。pH变化会破坏在多肽链中形成盐桥的带电残基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改变蛋白质折叠结构,影响与多酚的结合[21]。具体影响取决于蛋白质的等电点、分子电荷和构象等。因此,推测pH值主要通过影响多酚成分和唾液蛋白结构来调控涩味,下一步将从以上角度对pH掩蔽TBT涩味的机制开展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 源:郑 玉,谢兴亮,刘 俊,韩 丽,林俊芝,樊三虎,莫太刚,张定堃,韩 雪.基于pH调控多酚-唾液蛋白结合作用的三果汤含片涩味掩蔽方法研究 [J]. 中草药, 2022, 53(13): 3953-3961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