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_徐晶等

沙塘鳢属(Odontobutis)鱼类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虾虎鱼亚目(Gobiidae)沙塘鳢科(Odontobuti⁃dae),俗称土憨巴、沙乌鳢、土布鱼、沙鳢、虎头鱼等 ,是一类分布于中国各大水系的小型底栖肉食性鱼类,且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较为常见。沙塘鳢属鱼类肌间刺少、含肉率高、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曾被推崇为“世博第一鱼”,如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目前中国至少有 4种沙塘鳢属鱼类,即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中华沙塘鳢(Odontobutis sinensis)、鸭绿沙塘鳢(Odontobutis yalu⁃ensis)和海丰沙塘鳢(Odontobutis haifengensis)。

近年来,沙塘鳢属鱼类的天然生活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加上滥捕滥捞,不注重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动态检测等,导致其野生栖息地逐渐缩小,野生资源量锐减,群体结构遭到破坏,种质特性和纯洁性丧失,野生群体出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性早熟等现象。鸭绿沙塘鳢和海丰沙塘鳢于 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河川沙塘鳢于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沙塘鳢属鱼类相继成为易危物种,因此,开展沙塘鳢属鱼类的人工繁育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总结近年来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沙塘鳢属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人工繁育和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1 沙塘鳢属鱼类的繁殖习性

沙塘鳢属鱼类多在 1冬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每 年 4—6 月 ,繁 殖 高 峰 期 在 4 月 中 旬 至 5 月 下旬 。繁殖季节时,雄鱼通常将雌鱼引至石缝隙、洞穴、瓦片等隐蔽的巢穴内进行分批非同步产卵,受精卵具有黏性,通常黏附在岩缝石等隐蔽物上发育,且雄鱼具有护卵行为防止外敌入侵,直到仔鱼孵出后离去。沈蓓杰等 和乔德亮 研究发现沙塘鳢的怀卵量与其体长、体重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其怀卵量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

2 沙塘鳢属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

2.1 亲本的选择及培育

目前,亲本大多从天然水域中捕捞获取,一般选择体质健壮、个体大、无病无伤的亲鱼,雌鱼 2冬龄以上,体重大于50 g,雄鱼1冬龄以上,体重大于75 g,并在亲本池中培育至性成熟,再挑选出性腺发育较好的亲鱼进行繁殖 。性成熟的雌鱼体色较浅,呈灰黄色,体表粗糙,黏液较少,腹部膨大柔软且卵巢轮廓明显,生殖乳突宽而圆,呈扁圆管状。而雄鱼体色较深,呈黑黄色,体表光滑,黏液较多,生殖乳突短而尖,呈三角形 。

沙塘鳢繁殖季节在春季,亲本催产之前一般需要进行强化培育,一是为了补充鱼体在越冬期间的消耗,二是为性腺发育的需要提供足够的营养。杨崴 发现河川沙塘鳢雌、雄亲鱼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向性腺转移并积累。亲本培育池面积以 0.067~0.100 hm 2 ,水深1.5 m左右为宜,满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等条件,并在池内种植少量水草。沙塘鳢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一般投喂麦穗鱼、杂虾、螺蚬肉等 ,还可搭配人工配合的虾料和豆饼等 ,日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3%~5%,具体还需视亲本摄食和活动情况而定。此外,亲本池还可混养部分鲢、鳙鱼,以提高饵料利用率并调节水质。3月上中旬开始,亲本池每个星期冲水 1次,3月下旬至生产前每个星期冲水2~3次,以促进亲鱼性腺发育。

2.2 人工催产

沙塘鳢属鱼类为小型巢窝型产卵鱼类,且卵为黏性卵,因此进行人工繁殖时,需人工制作产卵巢。产卵巢材料通常使用PVC管的较多,以60目左右聚乙烯网片为内衬,鱼卵可透过网孔避免重叠,也可用拱形瓦片和纱网制作卵巢 。产卵巢在注射催产剂之前投放,投放前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7 d。目前,沙塘鳢属鱼类人工催产多采用药物注射自然产卵,或者改变环境因素来诱导自然产卵的方式 ,如流水刺激法。催产剂为鱼类常用的几种,包括鲤鱼脑垂体(P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2 号(LRH-A 2 )和马来酸地欧酮(DOM),而不同的试剂、注射次数与注射位置有不同的催产效果(表1),在实际过程中,催产剂量应根据亲本体重和性腺发育程度而定。

表1 沙塘鳢属鱼类催产剂使用剂量

2.3 产卵与受精卵的采集

亲鱼注射催产剂后放入产卵池内待产,控制水温并24 h充气,排卵期间用微流水刺激亲鱼。通常情况下,亲鱼在下半夜至早晨产卵,因此每日在下午查看产卵情况,当产卵巢表面 80% 面积覆盖卵粒时,将产卵巢用 10 mg/L亚甲基蓝溶液浸泡 3~4 min后转入孵化池。若未产卵的空巢附有较多污泥,需及时清洗以防影响亲鱼产卵及鱼卵黏附,污泥较少则不必处理,尽量减少对亲鱼的惊扰,防止亲鱼流产或半产。

2.4 孵化

沙塘鳢属鱼类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表 2),因此受精卵孵化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孵化可在网箱、水泥池、玻璃钢以及塑料孵化桶内进行,且大多采用微流水充气孵化。朱元宏等通过研究不同孵化方式对孵化结果的影响,发现水泥池流水和玻璃缸微流水两种流水孵化方式的孵化率均在 70%以上,而水泥池静水孵化的孵化率为 53.4%。受精卵孵化时需严格用80目筛绢过滤,去除孵化用水中的敌害生物。此外,每隔3 d泼洒20 mg/L高锰酸钾进行消毒,以防受精卵感染水霉病,且产卵后第2天要检查并及时剔除未受精的白卵。

表2 沙塘鳢属鱼类受精卵的孵化时间

2.5 苗种培育

沙塘鳢属鱼类从受精卵孵化出膜至鱼苗下塘的培育阶段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但该阶段的鱼苗口径较小,且贴边靠底生活,苗种培育过程中要保证开口饵料的适口且充足,调节水质保证溶氧,并注意防治疾病。鱼苗早期的开口饵料以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幼体为主,可辅助投喂蛋黄、鱼浆、豆浆等。鲍华江 用6种不同开口饵料投喂2日龄的河川沙塘鳢仔鱼8 d后,发现用枝角类、丰年虫和水蚯蚓饲喂仔鱼均有良好的生长性能,且效果上呈现丰年虫>水蚯蚓>枝角类,用配合饲料、鱼糜、蛋黄饲喂时,仔鱼几乎不生长,这与李园园等 发现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沙塘鳢仔鱼开口饵料的结果一致。丰年虫饲养的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6.67%,但是枝角类可能携带小瓜虫幼虫或虫卵而使仔鱼感染疾病,导致成活率仅38.89%,故在苗种培育中,需保证外源性活饵料不携带致病菌和寄生虫,并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 沙塘鳢属鱼类的育种现状

目前,有关沙塘鳢属鱼类育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染色体核型分析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等。如李妍等 利用ISSR 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常熟河川沙塘鳢群体的遗传差异性,发现个体大的沙塘鳢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略高于个体小的沙塘鳢;王丹等 以线粒体Cyt b基因为分子标记,分析长江及珠江流域中华沙塘鳢的9个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各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且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并推测中华沙塘鳢基因交流的方向是由长江水系种群流向珠江水系种群。然而,有关沙塘鳢属鱼类优良品种培育的研究较少。张丽娟以河川沙塘鳢为母本、鸭绿沙塘鳢为父本进行种间杂交,采用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正常发育的杂交子代,并利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来研究母本、父本和杂交子代 3个群体的分子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杂交子代接受父本的遗传信息更多,且杂交子代肌肉的氨基酸以及必需氨基酸总量介于双亲之间,说明这有望整合双亲的优缺点,培育出生长快、抗病强、个体大、营养价值高的新品系。王佩佩等 和丁严冬 对建德、当涂和太湖 3个县市地理群体的河川沙塘鳢进行3%uD73完全双列杂交获得杂交子代,分析发现双列杂交子代的杂合度和遗传多样性高于自繁子代,综合考虑全长增加率、质量增加率和遗传多样性等,得出建德(♂ )%uD7当涂(♀ )为最佳杂交组合。另外,他们还采用巢式设计,对建德、当涂、射阳和太湖4个不同县市地理群体的河川沙塘鳢进行群体内和群体间杂交,构建了48个家系,最终获得了 34个家系,进而分析了不同家系子代的生长性状指标,为后期河川沙塘鳢的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总体来说,中国关于沙塘鳢属鱼类育种的研究较少,良种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因此沙塘鳢育种工作仍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4 展望

沙塘鳢属鱼类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突破,沙塘鳢属鱼类苗种的产量不断增加,其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综合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若要实现沙塘鳢属鱼类规模化人工繁育,还应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相关研究:①沙塘鳢属鱼类个体小,雌性个体绝对怀卵量不高,且不同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催产药剂与浓度,注射位置和次数也不尽相同。未来可探索促进沙塘鳢属鱼类性腺发育的关键环境因子,提高雌性个体的绝对怀卵量,明确催产药剂种类及剂量,实现催产针注射1次,减少对亲本的伤害。②关于沙塘鳢属鱼类营养需求和人工配合饲料的研究甚少,仅靠天然饵料无法满足规模化养殖的需求。之后可通过营养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获得沙塘鳢属鱼类的营养需求,进而深入讨论环境因子对其营养需求的影响,研发配套的人工饲料。③目前沙塘鳢属鱼类野生资源的急剧衰退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新品种是大势所趋。应加强对沙塘鳢属鱼类遗传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将种质筛选、良种选育、遗传多样性分析等与人工繁育相结合,以期早日实现沙塘鳢属鱼类规模化人工繁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