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讲算理,明算法,让计算教学更灵动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讲过了,学生回家却不会正确计算。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缺乏练习,而是没有理解算理,那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郑小博

这是郑小博第3692原创作品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明明已经讲过了,学生回家却不会正确计算。其实这并不是简单的缺乏练习,而是没有理解算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数的运算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生运算技能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在教学中要注重将算理与算法有机得结合在一起,从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那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演示理解算理

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供形象真实的教具学具,这样不仅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帮助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目的是揭示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思考过程,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用小棒、小圆片等实物摆一摆凑十。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又如:三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第一节课《分桃子》,教材先创设了48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的情境,列式为48÷2,那么把我们刚才分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是40÷2=20,8÷2=4,20+4=24。把刚才分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先分4个10,每只猴子得到2个十,因此这个“2”要写在十位上,分完之后,我们再算一下,每只猴子分到20个,两只猴子一共分了多少个。当十位分完之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分个位上的数,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就要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借助教具与学具让学生理解算理。特别是第二个算式中十位余下的“1”是一个桃子吗?必须借助教具或学具让学生理解它是一个十。像这样的课我们一定要把操作过程与竖式教学结合起来,切记操作过程与竖式教学是两张皮。

二、运用推理迁移的规律,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算理这个“理”学生的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在数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知识的推理迁移,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例如教学万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与百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算理相同,因此,可以用百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进行类推、迁移。如教学195+213时,重点提问:十位上的9与1相加满十怎么办?在此基础上教学5443+8612,引导学生类推出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的道理,然后总结概括: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通过推理、迁移,学生很快掌握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例如:元角分与小数中的小数加减法,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人民币进行小数加减的教学,在进行小数加减时,角与角,元与元才能相加减,所以我们在列竖式时,元、角、分必须先对齐,元角分对齐了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了。而且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因为10分=1角,10角=1元,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教学,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从而很快掌握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所谓算理就是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即为什么要这样算。所谓算法就是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具体包括运算的方法与解题策略,即应该怎样算。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计算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领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和精髓。但数学思想方法又蕴涵于知识发展的过程之中,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感知、体验、拓展、提升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

作者简介

杨稳稳,郑州教育博客博友,博客名:光圈可拍到。郑州市二七区四季路第二小学教师。曾荣获“二七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荣誉称号。入职以来,她希望用自己的方式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数学妙不可言。

温馨提示

郑小博的文章来源:

这里的每篇文章都选自于郑州教育博客官方网站,是郑州教育人的原创作品。您可登录郑州教育博客官网(http://blog.zzedu.net.cn ),按照提示 注册属于自己的 博客发布文章,您的作品就有可能被推荐至微信。

本期图片来源:

图片均为原创,如有转载需要,请和值班编辑联系。

特别声明:

每月郑州教育blog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前三的文章即为“月度最热博文”, 郑州教育博客编辑部有精美礼物赠送。

责任编辑: 小 丫

值班编辑:贺 呵 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