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潞河医院的历史变迁

说说

老通州洋人

那些事儿

“文旅通州”微信公众号每周五连载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 喜爱通州文化的朋友们,一定要持续关注哟~

潞河医院的历史变迁

北京潞河医院坐落在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清光绪四年(1878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江戴德在通州新城北后街开了一家诊疗所,这就是通州潞河医院的发端。

江戴德为什么要开办医疗诊所呢?近代来华传教士的首要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基督教义福音。他们发现布道之余的施医舍药所获得的效果相当不错,其效果远比赈灾还要大,因为灾荒不常有,而贫困可怜的病人当时却很多。诊疗所所表现的仁慈引起的误解最少,办诊疗所是发展教会特别有效的方法。来华传教士在《圣经》中也找到了医务工作的圣典依据:“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正如创设台湾首座西式医院的英国传教士马雅各所言:“教会医院自宜高举基督于病者之心,使知全能唯一之神,可拯救其脱离苦海摆脱罪恶。”

潞河男塾的创办人江戴德和他的夫人都不是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为了便于传教,光绪四年(1878年),他们在北后街北极阁教堂开办的诊疗所,只是一间施医舍药的西药房。

同治八年(1869年),28岁的谢卫楼到通州后,协助江戴德宣教,也在潞河男塾教一些课。后来他就接手了潞河男塾和诊疗所。

光绪八年(1882年),一位专业的白衣天使——女传教士侯美丽(Marianna Holbrook)到通州。谢卫楼专注于潞河男塾的发展,侯美丽接手管理潞河诊疗所,改建为潞河“妇女诊疗所”,此即潞河医院的雏形。当时,通州的民众缺医少药,而侯美丽医术精湛,民众对西医渐有信任,每周二、周四下午开放,到1886年,有门诊病人3000多人。

光绪十三年(1887年),就是谢卫楼管理的潞河男塾发展为“潞河中斋(学)”的那一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医师盈亨利(J.H.Ingram)与夫人来华布道施医,驻直隶通州,接管了侯美丽改建的潞河“妇女诊疗所”,扩大诊所服务,增开男诊所,开始为男病人诊治。1889年,借助新西兰某妇女捐款,通州潞河诊疗所扩建为医院。盈亨利任院长,他的夫人为护士,并选龚香谷、崔秀岩两名学生为医护练习生,医院全部人员只有五六个人。

随着民众对教会医院的逐渐接受,潞河诊疗所医院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人,诸如烟民、赌徒、异教徒、士兵、妇女、学生等均赴医院看病。在病人群体中,与医院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女病人,每年诊治女病人达1500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年),潞河诊疗所医院已能做以下手术:前臂断肢、肿块切除、针挑切除鱼刺、骨关节复位、放腹水、骨坏死、拔牙等。而这些手术,以当时中医的技术实难以治愈。中国民众对教会医院及西医治疗的逐步接受,最明显的是病人对外科手术的接受。很多中国人经常把外科手术治疗视为神迹,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曾感叹道:“虽然行医和做外科手术在西方国家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然而,对于一个未开化的迷信民族而言,这看来像是超自然的力量。”西药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注重实用功能的民众眼里有了神奇的力量。通州的老百姓听说有人吃了西药治好牙疼后,对西药表示出信任,并乐于接受。实际上,早期来潞河医院看病的人中,是在求神拜佛等治疗无效情况下,被迫来此诊治。盈亨利院长曾经讲:“每100名病人中约有90名,以前曾请神婆或试图通过其他的超自然的力获得痊愈。目前医院有许多病人都曾有这方面的经历。”当地民众不关心中国的神与教会医院所谓宗教的文化冲突,也不是对基督教虔诚信仰,而是更在意谁能解除他们身体的疼痛。

光绪二十年(1894年),潞河诊疗所医院增辟眼科,20世纪初的潞河医院添置了病床,重症者可以住院治疗。然而,此后发生的庚子事变殃及潞河诊疗所医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洋人兴建的医院、学校、教堂被焚毁,潞河书院、潞河诊疗所医院也未能幸免。这些盲目排外的“爱国”举动,为八国联军侵华提供了借口。1900年8月4日,八国联军约两万人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先后攻占杨村、河西务、张家湾,8月12日进攻通州。当八国联军攻打通州城门时,居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原来,镇守通州的清军总指挥已经自杀,守军都跑光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是农历辛丑年,《辛丑条约》签订。美国传教士利用庚子赔款在通州新城南门外重建了潞河书院、潞河诊疗所医院等建筑。

1902年,美国公理会在通州的传教士都春甫利用所得赔款,从上海聘请工程师,在新城南门外千佛庵一带重建医院并正式命名为“潞河医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正式建成,设病床33张。盈亨利院长重返通州,任潞河医院首任院长。当时潞河医院的主要建筑为十字形两层小楼,楼上东侧是普通病房,设病床八张;西侧也是普通病房,设病床七张;南侧是两个单间,作为达官豪富使用的特等病房;北端是手术室。楼下东侧为门诊室,西侧为化验室,南侧为发药处,北侧为药库。医院有擅长眼疾、结核症和牙科等各种病症的中西医生,并有护士分别在各室工作,具备了先进的医疗水平。

20世纪初的潞河医院

从盈亨利院长开始,潞河医院就担任了潞河中学、富育女子中学、美华学校和仁光高级护校等教会学校的卫生工作,为学生提供预防疾病、查体服务,每周有两三个晚上为学生沙眼病例开办专门眼疾诊所。

美华学校和仁光高级护校是美国基督教卫理会创建的学校,位于潞河中学和富育女中之间,也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护士学校的位置。

早期的教会学校和医院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以潞河医院为例:在每日门诊前,先由传教士宣讲教义,劝诱病人信教,然后开始挂号。医院病房内宗教气氛更浓,多悬挂基督教图片、教义,有专人向病人布道。住院病人疾病缠身,心理、生理都处于极度脆弱状态,往往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医院对病人的良好照料及特殊疗效,加之布道员富有感召力的宣传,使病人痊愈后,对医院与基督教产生了好感。在医院无所不在的福音传播中,有些就诊病人对基督教产生兴趣,成为基督徒,实现了教会的主观愿望。据盈亨利院长讲:“有一个青年人,曾经是赌徒,在手术后的康复时间,阅读了大量基督教书籍,进而产生兴趣入教。”也有部分民众来医院并不是为了看病,而是需要聆听教诲和读经。“更有病人因在院中受到影响,向医院捐献钱财。一名孔先生由于到医院就诊,对基督教产生浓厚兴趣,遂向医院捐献了60吊钱。”

随着民众对教会医院的偏见日渐消除,病人越来越多;医生也被医疗工作占据越来越多的时间。同时,随着医院日渐现代化、科学化,其宗教色彩日益淡化。医疗工作人员愈加专注于医疗工作,而医院则更多地成为专业布道人员的工作场地。在医院的候诊室、病房及接待室都可见布道人员的身影,男、女工作人员分别在男、女候诊室布道,为病人宣讲福音,出售宗教书籍。他们教导住院的病人祈祷,唱赞美诗,部分病人出院后即皈依了基督教。此外,相关教会组织也派人到医院传播福音。基督徒勉励会派遣一位妇女,每天都到潞河医院女候诊室与病人谈话,妇女布道会也派遣女读经员到医院。民国初年,中国本土布道员成为医院传教主力。1914年,一位刘姓布道员在男候诊室讲道,每次有25人参加,布道员为他们读经,阐释基督教义。

鉴于病人增多,缺乏布道人员,通州神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学生日常也来此帮助布道。

1917年,盈亨利辞院长职。第二年,他加入了美国红十字会,前往西伯利亚西部协助捷克斯洛伐克军俘虏返国。盈亨利的女儿盈姑娘(任萨姆,Isabel Ingram)生于中国。

1922年,自美国韦斯利学院毕业后又回到中国,进入紫禁城,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第一位妻子婉容教授英文,有合影留世。

盈亨利院长辞职后的1920年,协和医学院毕业生马文昭到潞河医院工作,成为潞河医院历史上第一位中国医生。马文昭(1886—1965年)是中国杰出的医学教育家,首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河北省保定的一个农民家庭,1905年由潞河中学毕业后升入北京协和医学堂,即协和医院的前身。1920年到潞河医院从医,后来被选送到美国作为解剖组织学师资培养。初到美国参加一社交聚会,有人问:“听说中国人吃活老鼠,是真的吗?”马文昭答道:“没听说过,倒是有人告诉我美国人都爱吃热狗。”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1921年,马文昭回国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担任解剖学科助教等职务。当时他见到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在国际上吸鸦片成了中国人的耻辱,他认为,如果能增强细胞内线粒体的功能,则能帮助国人戒掉鸦片。从这种设想出发,他探索出一种戒除鸦片烟瘾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在动物身上实验取得效果。后来,他应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聘请担任解剖学科的教授和北大医学院院长。

1928年,时任潞河医院院长的美国人巴厚芝病逝,临终前留下遗言:“罄其所有献给医院作为扩建之需。”继任院长为瑞春生,遵巴厚芝遗嘱,扩建了医院和化验室,增加病床到30张,发展职工20余名,医院开始初具规模,更加受到民众的重视。很多中国病人打破在家庭养病的传统习俗,接受了住院制度。住院者多为通州当地居民,也有来自三河、香河、顺义、蓟县等地的病人。通州距北京城不过30多里,潞河医院自然受到北京城内协和医院等大医院的影响,但已取得本地居民之信仰,有病者宁住本院,不去北京,而且由北京来住潞河医院者也不少。潞河医院的医治肺病设备比较完善,北京各大医院如协和医院、崇内妇婴医院经常送肺病患者到此就医。尽管潞河医院为教会所开办,但其通过高超的医疗技术赢得了民众信任。据医院1926年报告:自从过去几个月内在那里出生的婴儿十分之九都是男孩后,潞河医院的名气已经越来越大,12个月内共诊治了1.5万例病人。

晚清时期,通州烟馆遍地,吸食鸦片者众多。基督教教义认为,鸦片吸食不仅危害人的身体和道德,同时也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因此基督教严禁教徒吸食鸦片。故来华传教士极力宣传戒烟。在民国初期政府的倡导和传教士的宣传下,许多烟民来潞河医院戒鸦片烟,为此潞河医院专门开设了戒烟室,帮助烟民戒烟,多为免费服务,其治疗循序渐进,取得一定成效,其中不乏戒烟入教之人。潞河医院除了医疗之外,还多次参加通州的瘟疫救治与灾民救济活动。

近代京津冀地区,战乱频发,潞河医院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不分派系,积极救济,多次救治伤兵与难民,对送治的伤员提供同等医疗服务。张作霖和张学良为了对医院给伤兵提供的医疗服务表示感谢,向医院捐赠1300多块墨西哥鹰洋(墨西哥银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通州沦陷,潞河医院因为是美国教会开办,仍继续维持,时任副院长的张志勋对潞河中学担架队的学生说:“凡是打鬼子伤员,你们尽快抬回医院,一切免费。”一时间潞河医院成为当时收治伤员的重要医院,救治了大批伤员。

张志勋(1881—1951年),河北省深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毕业于协和书院(潞河中学前身),矢志医学。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协和、同仁、中央医院(今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工作。1928年,他来到潞河医院任医师,次年任副院长,配合美籍院长瑞春生增置设备,扩充医院。1934年,国民党宪兵疯狂搜捕中国共产党人,他九次把共产党员孟用潜隐藏在自己家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潞河中学爱国救亡组织将国民党二十九军19名伤员秘密送到潞河医院,他免费给以精心治疗,对伤愈出院者提供便衣和路费,无家可归者留医院工作。1940年,瑞春生返美,张志勋任院长。医院内厨房成为共产党地下交通站,他佯作不知,暗中常传递信息,为此,他多次被日军传讯。1945年1月,日伪燕京道将潞河医院改为道立医院,免去他的院长职务。当年8月16日,他再任院长,不久又被罢免,由美国人接任。

1948年美国人回国,他仍任院长。1949年,由于年近古稀,他坚持辞职返回故里。1951年卒于家中,享年70岁。

潞河医院于国人增进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潞河医院在从事医疗活动过程中,为当地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医疗制度,促进了地方社会医学的现代化。

1948年通州全境解放,潞河医院在1951年由河北省卫生厅接管并更名为“潞河人民医院”,职工增加到35人,床位增至58张,王学仁任院长。在王学仁院长领导下,广大人民共享公共资源上的民主与平等,传承了潞河医院的慈善与博爱精神。

王学仁生于1895年3月25日,祖籍山西省太原县南马村,后迁居太谷。少家贫,尊家训信奉基督教,敏而好学,1926年获南京金陵神学院学士学位;1932年远渡重洋赴美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太谷基督教社交堂主任。

王学仁

1937年日寇入侵,王学仁与美国友人救济难民,日夜操劳,倍受日寇威胁;1943年离别家人,只身赴重庆参加抗日;1951年到北京通州潞河医院任院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失去工作,被迫参加街道劳动;1959年4月28日离世,终年64岁。临终前遗嘱,将其遗体捐献给协和医院,以救治后人。博大之爱,令人肃然起敬!

在王学仁院长离世的前两年,潞河医院设立中医门诊,当时只有朱相如一名中医大夫。1958年通州市和通县合并为通州区,医院更名为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此时,医院床位发展到240张,职工人数261人。同年,医院因成功抢救并治愈了一名全身烧伤面积达85%的青年化学工人而受到了时任中央卫生部副司长鲍敬恒的赞扬,上海《解放日报》曾为此做了专题报道。

1960年,通州区改为通县,医院又随之更名为“通县医院”。1961—1962年,因当时国民经济困难,全县浮肿病人很多,医院抽调60人次参加“防治浮肿工作医疗队”,对浮肿进行防治。1966年4月,妇产科为患者殷美凤成功切除了一重达104斤的巨大卵巢囊肿,《北京时报》对此做过专门报道。

“文革”时期,同其他单位一样,通县医院不断前进的脚步也迟滞了,直至医院撤销革命委员会,成立新的领导班子并实行经济管理,方才开始复苏。1985年,医院成立了“改革办公室”,开始对医院实行改革,其中的院长负责制及科主任责任制成为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现在的制度。1987年,医院开始应用计算机做统计管理。

1990年,经医院、房管部门、基督教三自委员会三方协商,始建于1903年的“十字小楼”被拆除。1997年通县改为通州区,通县医院更名为“通州区潞河医院”。

2003年,百年“老医院”经历了“新病毒”的严峻考验。4月8日,医院内科门诊收诊了第一例SARS病人;4月14日,骨科医生李虎被诊断为SARS;4月25日,通州区委指示,通州区老年病医院、永乐店医院为SARS定点医院;4月26日,潞河医院医务人员分两批随病人转往通州区老年病医院和永乐店医院,共转出病人76人;4月28日,潞河医院全面接管通州区老年病院。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通州区潞河医院共有365名医护人员参与了一线救护工作,收治了240名确诊和疑似病例,33名医护人员不幸感染SARS,其中血液科护士长王建华、放射科技师杨涛两位同志牺牲,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并追授“五一劳动奖章”。

2006年在海淀区北京市卫生局党校后山建成“救死扶伤纪念坛”,深切悼念在北京抗击非典斗争中殉职的通州区潞河医院王建华、杨涛等九名烈士

2009年,潞河医院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2015年7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揭牌仪式隆重举行。

翻开尘封的历史,感慨万千。1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人文底蕴深厚的潞河医院历经时代变迁,虽然容颜多变,但是通州大运河孕育的潞河精神传承至今没有变——博爱、包容、奉献,患者至上,大爱无边!

(本书完)

—END—

1、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周文彬

2、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传奇女士麦美德

3、 【连载】说说老通州洋人那些事儿——大胡子富善与富育女校

关注公众号分享更多文章

觉得不错请给点个“赞“和“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