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资讯丨来看!我们的文化遗产!

原标题:资讯丨来看!我们的文化遗产!

地名

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是一个城市的根

它向人们提示着

当地自然环境变迁、 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

是文明的见证

近日

2022年镇江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正式公布啦!

据了解,

此次评定范围为

专名沿用时间较长、地名文化内涵丰富、

有重要传承价值、

知名度较高的古城(包括市级、县级古城)、

古镇、古村落。

经过前期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

最终有25个地名纳入市级地名文化遗产

一起来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具体名单如下

2022 年镇江市地名文化遗产名录

一、镇江市

镇江

二、丹阳市

陈山、黄连山、九里村、柳茹村、留墅、六都、陆家、三城巷、滕村、夏墅、萧家巷、张巷

三、句容市

丁庄、青山、石狮沟、西冯

四、丹徒区

宝堰镇、丁角、 河达

槐荫村、黄墟村

五、镇江新区

葛村、华山村、儒里村

此次入选的地名具有深厚的

词语文化、实体文化和历史文化价值

体现中华历史文脉

你真的了解这些地名吗

小编带你详解~

↓↓↓↓

一、镇江市

镇江(Zhènjiāng)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历史,因地势背山面江,形势雄险,是镇守江防之地,故名。古有宜、朱方、谷阳、丹徒、京口、武进、晋陵、北府、南徐、润州诸称。宋开宝八年(975),改唐时所置镇海军节度使为镇江军节度使,镇江之名自此始。政和三年(1113),改润州为镇江府,为镇江行政建置得名始。1929年改丹徒县为镇江县,设江苏省会于此。境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96 处,其中,丹阳和句容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昭关石塔等 13 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的宜侯夨簋,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研究西周分封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镇江有关的历代著名人物有: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世说新语》著者刘义庆、《昭明文选》编纂者萧统、《文心雕龙》著者刘勰、《梦溪笔谈》著者沈括、《新仪象法要》著者苏颂、书画家米芾、抗金名将宗泽等等。

二、丹阳市

陈山(Chénshān)

隶属曲阿街道,据《唐氏家谱》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唐忠济护驾宋高宗奔临安,后落籍建山陈山村,唐忠济成为丹阳唐氏始祖,他以酿陈酒为业,陈山村由此得来。《嘉定镇江志》中记载:陈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据《至顺镇江志》记载,元代陈山属于仁信乡管辖。南宋进士、枢密院长史唐忠济,原新四军谏壁独立团参谋长唐有良、指导员唐克之等出自陈山村。

黄连山(Huángliánshān)

隶属曲阿街道,因附近山上有一皇陵(无史考)而名皇陵山,《至顺镇江志》卷七记载此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后因村前后山上长满黄连树,村名由此得来。村内原有“经山奇脉、丁村风物、仙人枕石、沈彬古墓、白鹤泉湾、土门隘口、沈山晓钟、罗庵小塔”八景。晚唐诗人沈彬曾在此筑庐隐居,著诗集一卷,有“须知笔力安排定,不怕山河整顿难”诗句传世。抗战期间,黄连山村作为丹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谱写了保卫家乡的壮丽诗篇。

九里(Jiǔlǐ)

隶属延陵镇,为中国传统村落。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此地为先吴季札采邑,因距延陵9里,故名。季札为吴王寿梦四子,因“三让王位”“采诗观礼”“徐墓挂剑”,其“仁、礼、信”备受世人称颂,“延陵季子”已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村内现有季子庙、季河桥、沸井、贺甲战斗纪念馆等多处文物古迹和九里季子庙会、马灯阵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茹(Liǔrú)

隶属延陵镇,为中国传统村落。因地势低洼,多池沼,柳树丛生,故名。据《贡氏宗谱》和《岳氏宗谱》载,南宋时岳飞坚持报国抗金,惨遭投降派以莫须有罪名杀害。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秣陵关总镇贡祖文搭救岳飞三子岳霖,隐居丹阳柳塘,“凿沼养鱼,种柳盈岸”。村内古迹众多,现存宋代老街巷、元代“友于堂”、明代贡氏宗祠与古银杏树、明代王公祠、清代眭氏节孝坊等五处文物古迹。始于南宋的丰收节和柳茹庙会也颇具特色。近年,央视《乡土》《走遍中国》等栏目多次报道柳茹村。

留墅(Liúshù)

隶属陵口镇,得名于宋,是宋代爱国太学生陈东(字少阳,追赠承信郎,又加赠朝奉郎秘阁修撰)的故里,明立祠纪念。丹阳《云阳邵巷胡氏重修宗谱》“高授云阳令,廷明公以宝庆中避兵,挈家就梦高,遂居焉。廷明生肇侯,肇侯生振宗,振宗就庄居,为今之留墅。”村原有束氏宗祠,现部分保存,另有明万历年间贞节牌坊,清代古井、古桥、石码头等。

六都(Liùdū)

隶属曲阿街道,村内有初建于宋代的陈家祠堂,为纪念两宋之交誓死抗金的太学生陈东而建。村内名人辈出,虽历尽兵燹,至今犹存民国年间的四合院,跑马楼式建筑,硬山砖木结构,保存较好。

陆家(Lùjiā)

隶属丹北镇,九曲河东侧,元、明之际,逐步有人迁此围田耕种,逐渐形成村落,初名陆家圩,因村内居民姓陆而得名。该村现有5 处优秀传统建筑,包括1处文物保护单位、1处“三普”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3处优秀民居,以及保存完好的1座古桥、2条水系等物质遗产。另有3项非物质文化遗存:清明庙会、六月六、十月朝等庙会和岁时风俗颇有特色。

三城巷(Sānchénɡxiànɡ)

隶属曲阿街道,得名于南宋绍兴年间。因地势“与萧梁建陵相前后,其山起于绣球之岭,迤逦二十余里,至此截然而止,发为三阜”而得名,村内原有三纵三横巷道。据《束氏宗谱》记载,三城巷是丹阳束氏发源地,经世代繁衍,人口在三万人以上,成为丹阳大姓之一。该村北边存有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后改“失名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和梁武帝萧衍修陵三座南朝陵墓石刻。

滕村(téng cūn)

隶属皇塘镇,为千年古村落,最早见于元《至顺镇江志》,村内原以滕姓居多,故名滕村。元末,江南姜氏裔孙姜千十一迁居丹阳,其五世孙姜安十落户滕村。村西南侧有姜氏大宗祠(即滕村姜氏总祠),堂号“馀庆堂”,初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由徐阶撰写《姜氏祠堂记》。解放后改作滕村粮库库房,现遗址仍存。

夏墅(Xiàshù)

隶属曲阿街道,宋云阳刘氏第十世孙于夏季在此建造屋舍,好房屋时称“墅”,又因在夏季建造,故名“夏墅”。据《至顺镇江志》卷二记载,元代属上德乡管辖。村内现存大同古寺、尹氏宗祠等传统建筑21处,其中尹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堂号“三畏堂”,旨在传承“三不畏”的家族精神,前后3进,中厅正中悬挂红底金字竖匾,内容为南宋孝宗皇帝敕封诏书。大同古寺始建于西晋时期,尹氏宅院始建于清光绪年间。

萧家巷(Xiāojiāxiànɡ)

隶属访仙镇,源于南宋,曾名庵西村。村内260户全部姓萧,建有萧氏宗祠,为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萧氏家族因建立齐、梁王朝而成为帝王世家,萧家巷所在的区域既是萧氏家族的“侨居”之处,也是齐梁帝王的“归根”之所,在丹阳齐梁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张巷(Zhānɡxiànɡ)

隶属曲阿街道,因民居分布于东西走向的长巷两侧,原名长巷,后更为张巷。村西的“东城里”,为汉萧何20世孙、晋代淮阴令萧整来到江南的侨居地。南朝时期,萧整后代萧道成建齐朝,萧衍建梁朝,东城里成为齐梁皇族的桑梓故里和归宿之地。附近有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梁简文帝萧纲庄陵,及多名后妃陵墓。“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驰誉世界。

三、句容市

丁庄(Dīnɡzhuānɡ)

隶属茅山镇,始于明朝,《弘治句容县志》《乾隆句容县志》均有记载。古代丁庄人乐善好施,《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有载:“朱家森,句容乡丁庄人。咸丰三年,金陵陷。避乱者塞途。岁歉,米价翔贵,流民无所得食,家森煮糜以振,全活甚众。”现丁庄以葡萄产业而远近闻名,“丁庄葡萄”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青山(Qīnɡshān)

隶属边城镇,南宋《景定建康志》、《弘治句容县志》、《乾隆句容县志》等均有“青山村”之记载。南宋绍兴八年,其村出进士巫伋,任参知政事,后因与“奸相”秦桧不合而罢官归里。今村尚存有四人合抱的银杏树,枝繁叶茂。现为全国生态文明村。

石狮沟(Shíshīgōu)

隶属句容黄梅街道,以南朝梁萧绩墓内石狮而得村名。村内九成村民姓“侯”,据老辈口口相传,该村源于萧绩墓守墓人居住繁衍而延续至今。《光绪续纂句容县志》《南康简王神道阙》《金陵新志》《梁书》等均对梁南康简王萧绩或其墓有记载,萧绩墓石刻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冯(Xīféng)

隶属后白镇,始于明朝,《弘治句容县志》(第一卷·十六乡)和《乾隆句容县志》(第一卷·舆地志·乡里)均有“西冯村”之记载。因村西冯小双为人忠厚老实,诚实守信,故而得名。2015年来,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称号。

四、丹徒区

宝堰镇(Bǎoyàn Zhèn)

原名堰坝,明末清初,此地居民筑堰坝拦洪,方得安居乐业,因而视堰坝为宝,遂改为宝堰。清乾隆年间,宝堰成为丹徒县八大集镇之一。抗战时期,作为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核心,是镇、句、丹、金四县抗敌总会所在地。现有省级非遗2处(宝堰双推车、南乡田歌),拥有市级文保单位2处(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旧址、太平桥),历史建筑49处。宝堰是国家级生态乡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丁角(Dīng jiăo)

隶属宝堰镇,又称“金角、丁甪[lù]”,南北朝时期便有先民在此聚群而居、筑堰治水、繁衍生息。至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丁角成为当时丹徒境内三大集镇之一,商贾林立,商贸繁荣。村内现留存老街和清末年代房屋、石雕八卦、石雕人脸等建筑,还保留有舞狮、车水号子等传统民俗文化。

河达(Hédá)

隶属辛丰镇,据河达《朱氏家乘》记载,朱熹七世孙朱寿九于1330年从江西鄱阳迁居于此,因由古运河而来,由河而达,故名村为“河达”。村内有多处历史文化遗存,有民清建筑30余座,其中朱氏宗祠、尹氏宗祠均在200年以上。“圣玉三娘”元宵祈福巡游、民间音乐“蹦鼓”等民俗文化有300多年的历史传承,救火会“祭龙”民俗传承也在百年以上。

槐荫村(Huáiyīn Cūn)

隶属谷阳镇,原名生土干(gan),因村东南原有一棵古槐树,相传董永与七仙女相会于树下,演绎出《天仙配》故事,1957年改名槐荫村。“董永的传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内现有“槐荫七景”、槐荫公园、“董永与七仙女”大型雕塑;2007年始,每年举办“七夕节”系列活动,逐步发展出集体婚礼、猜谜游戏、文艺表演等形式,在中日韩均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

黄墟村(Huángxū Cūn)

隶属辛丰镇,为中国传统村落。南宋前此地一片荒墟,名“荒墟”,后殷氏率族人定居开荒,因“荒”“黄”音近,称“黄墟”。村内古街、祠堂、故居、古墓、古树、古井保存较为完好。民清前所建民居约2.1万平方米,占民居总面积一半以上,其中省文物保护单位、民主革命先驱冷遹先生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旧居,其纪念馆由李岚清题名;同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殷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殷氏六房,始建于清乾隆年。村内至今还延续着黄墟庙会、舞龙灯、舞狮、喜庆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镇江新区

葛村(Gěcūn)

隶属丁岗镇,其村名镌刻在初唐的《唐魏法师碑》上。南宋抗金将军解寿辉定居于此,繁衍生息而成望族。村内保留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其中,解氏宗祠建于明景泰年间,现为市级文保单位。村内另存有镇江地区唯一的古井井神石雕。

华山村(Huáshān Cūn)

隶属姚桥镇,为中国传统村落。华山村起源于3000年前吴文化发源时期,在历次考古挖掘中,先后发现巨型西周中晚期贵族土墩墓、西汉和六朝时期大型墓葬群,以及较多的唐、宋墓葬和禹王井、南宋古井、观音井、明清古井,并陆续发现了一些古建筑遗址以及古窑址。现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非遗项目十多个,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畿》的传说最为著名。

儒里村(Rúlǐ Cūn)

隶属姚桥镇,为中国传统村落。大儒朱熹后裔亨三公于元代迁居于此地,取意“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里”。村内现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其中,朱氏宗祠始建于清初,是镇江地区目前仅存的朱氏老祠堂。儒里东乡羊肉闻名全国,羊肉烹调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名从古至今

延用千百年十分不易

将一些富含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的地名

纳入到保护名录

就是为了保护这些地名

使其能够一直延用下去

一旦列入名录

这些地名就不能随意更改和撤销

来源:市民政局、镇江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