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测验是评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智力测验可使教师客观而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为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具有重要意义。
(一)一般智力测验
目前一般智力测验在世界上较为普遍,它能比较系统的测量人的智力水平。最早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西蒙 1905 年编制的,称为比纳—西蒙智力量表。他们用智力年龄代表智力水平,简称智龄。智龄是通过对某一年龄组的测验项目来确定的,即通过测验确定儿童的实际智力达到的年龄水平。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比纳量表。这是当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
一。斯坦福—比纳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
智商(IQ)=智龄÷实龄×100
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比率智商的缺点是,当人们的智力稳定时,仍采用这种方法将会得出智商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智力实际发展水平不相符合。后来的韦氏智力量表为了避免比率智商的不足,放弃了智力年龄概念,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水平。该量表的离差智商是以 100为平均数、15 为标准差的一种标准分数,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IQ=100+15Z
Z =(X- x )÷s
Z 代表个体的标准分,X 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 x 代表相应年龄群体平均分,s 为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的智力在同龄人中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均呈正态分布。1960 年斯坦福—比纳量表修订时,也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水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