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振茂:百年风雨百年路 一段辉煌一段情——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发展简忆

原标题:高振茂:百年风雨百年路 一段辉煌一段情——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发展简忆

【编者语】

靖远师范学校建校时间长,可谓靖远的一张文化名牌。后来,中师毕业不分配,招生受到影响,进入低谷,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后来,靖远师范陆续搬离靖远,前往白银办学,2021年10月13日,靖远师范合并进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学校来说,可能也是一条出路。但是靖远地方来说,不只是地方文化符号的遗失……

很多靖远有识之士,为靖远师范回家奔走呼告,未能如愿,这也是靖远文化教育的一块永远难以痊愈的伤痛,靖远师范学校是靖远再也回不来的游子……

笔者看到纪念王仲翰先生纪念文集《思贤感怀录》中刊录了很多师范学校的照片与文字,选登高振茂先生的这篇文章,既是对王校长的纪念也是对靖远师范的回忆。

百年风雨百年路 一段辉煌一段情

——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发展简忆

高振茂

靖远师范,是甘肃省中等师范学校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被誉为白银教育界的“黄埔军校”,其百年历程犹如一本厚书,每一篇章都是历史与教育的缩影,每一页面都是文化与人才的彰显,每一段文字都是全体师生血与汗的结晶。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靖远师范学校大门

纵观学校发展,靖远师范萌芽于1916年,创建于1935年,1943年转为省立师范,1985年由定西地区划归白银,2011年整体搬迁白银。若从1916年靖远最早创办师范讲习科算起,学校发展已近百年,可谓白银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在这百年之中,靖远师范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领导和知名学者,为陇原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共同创造了靖远师范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共同见证了靖远师范艰辛与辉煌的历史变迁,他们是靖远师范的脊梁和骄傲。

回顾历史感恩泽

1916年,何其达担任校长的靖远县立师范讲习科,首开当地师范教育之先河;1931年,李再清担任所长的师范讲习所,为师范学校的创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苏振甲先生担任校长的靖远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将学校纳入正规发展的有序轨道;万通轩作为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踌躇满志,刚刚理顺各种恢复发展的路径,无奈英年早逝;程耀峰、张翊岚、关振邦三位校长相继接任,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奋力探索,学校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化;但随着wg的来临,原有设施及成果又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校方方面面才在拨乱反正中重新恢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学校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关振邦、王仲翰、张克让、师昕等校长先后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进入世纪之交,全国中师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靖远师范又缺少良好的区位优势,学校困难重重,受命于艰难时期的陈功鼎、张广立校长,忧心忡忡,经过近十年的多方努力,终于迎来了举校迁市、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打开学校尘封的历史或档案,我们看到既有尝试摸索的萌芽,又有筚路蓝缕的创建;既有建国初期的恢复发展,又有WG时期的浮躁与狂热;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调整与规范,又有中师转型引发的多元推进与整体搬迁。每一时期或每个阶段最先感知冷暖变化的当属学校最高领导,他们的宏观决策乃至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也牵动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前途与命运。百年沧桑,感慨万千。今天,适逢王仲翰校长逝世三周年之际,我们撷取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相关的一段生活历程,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王仲翰(1931-9—2010·5),字治民,靖远县兴隆乡人,中共党员。1945年考入靖远师范,靖远解放时师范尚未毕业即投入革命工作;1950年至1980年先后在靖远县石门小学、教育科、文卫局、大芦中学、卫生局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81年调任靖远师范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任校长,1986年任党总支书记,肃省教育管理学会理事,曾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众多荣誉1992年退休以后,先后著有《校长手记》成语故事荟萃》《时代风云录》《时代闪光点集萃》等书。

由此可见,除在靖远师范上学的两三年外,王仲翰校长在师范工作了十年有余。就在这段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他凭借多年的生活阅历和管理经验,与学校师生员工同心协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 从而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校园产业兴起、校容校貌改观、师资力量增强、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校园文化繁荣、师生积极性高涨,学校迎来迅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巧借春风谋发展

1981年,王仲翰先生调入靖远师范担任副校长并兼党支部副书记。

来到曾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母校,王校长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忧伤。当年文庙的旧址依稀可见,一排排低矮的房舍还在,学校师生的总数明显增多,整个校园的变化不是很大,操场东头的污水坑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朝西的校门巷道越来越窄,原有的教室和宿舍破败不堪,很难满足在校师生的需求。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比当卫生局局长时还重,他决心与时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关振邦一道,在恢复、整顿和充实的基础上,彻底改变学校的校容校貌。

好在他来的正是时候,WG早已结束,靖远师范开始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开始实施,中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如沐春风。

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学校特别重视校园的规划布局,重视校舍的修 建以及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和其他教学设备的购置。1981年以来,学校克服各种困难,采取上级补助和学校自力更生的办法,于1983年建成一栋310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大楼和2600平方米的四层学生宿舍大楼,修建平房1355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经教师捐资,购买了16000册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学、史地、教育、心理学和数理化等专业书籍和教学参考用书,使图书馆藏书达到4万册。新开设了教学资料室,收藏有中师各科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共9160册,收藏各类期刊合订本100种,共820册。另外学校阅览室还订有120种各科教学、文艺杂志,定期开放,供师生查阅资料和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建成的新校区

经过多方努力,学校又设置了电教室,不断购置各种现代化教学器材,有电视机4台,电影投放机3台,录音机25台,幻灯机22台等,价值34000元。理化实验室也添置了各种教学仪器及实验材料,价值达到了6万多元。

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1981年首次为教师评定了职称,被评为讲师的有14名,教员11名。同时,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办起职工俱乐部一处,陈设电视和各种报刊杂志,还购置了一些文体用品。另外,从生活上关心教职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新建和维修了两片家属院落。学校共解决近30户教职工的住房困难,为24名教职工子女及家属安排了临时性工作,并把12名教职工家属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给每个教职工配发节煤炉,解决了一些木料,在低价供应蔬菜、免费运煤等方面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原校区总体鸟瞰图

经过建设,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师生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证了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继往开来谱新篇

经过几年的努力,靖远师范在硬件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4年1月,王仲翰先生接任校长。1986年,学校党总支成立,王仲翰先生任党总支书记。在这期间,他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师资队伍、教学教研、能力素养、校园文化和校办产业上,靖远师范逐步进入历史的辉煌时期。

王校长惜才、爱才,几年内通过分配、调动等渠道为学校引进几十位教学及管理方面的老师,不仅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壮大了学校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加强了师范专业课的学习,恢复了师范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小学各科教法及音美体课程,并在原开设的政治、语文、数理化等课基础上,又恢复了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等课程。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化教育课、说话课和写字课等课程。

学校还加大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重视见实习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活跃了学校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绝大多数毕业生达到了“五能”要求,即:能说(熟练地掌 1988年学校勤工俭学获得国家级荣誉证书握汉语拼音知识,能说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写(写一手较为规范工整的毛笔、钢笔和粉笔字);能唱(能识简谱、五线谱、能视唱,具有键盘和其他一些乐器的演奏能力):能画(具有素描、水彩、图案、中国画的初步绘画技能):能运动(会上体育课,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毕业实习优秀良好率达到百分之百(其中优秀实习生占40%左右)。毕业生中能胜任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的在三分之一以上,说普通话的优秀率至毕业班一般可达40%以上,体育达标率几年来一直在90%以上。

靖远师范《教与学》

为了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他巧借勤工俭学的东风,充分利用学校教职工的潜在优势,在校内创办了敷文书画社、盐酸厂、沙发厂、骨粉厂和装潢厂,增加学校收入,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他看到县城孩子入园难的状况,结合师范幼师专业开办了幼儿园。

他针对部分成人补偿学历的渴求,征求上级同意在学校开设了成人学历晋升班。为了倡导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他建议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创办《教与学》校刊,为教师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或园地。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方面,他支持田种玉老师在学校组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靖远师范辅导站。他特别重视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培养及活动组织,曾号召并鼓励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得以广泛开展,校园报刊犹如雨后春笋,不仅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学生,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校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当地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都报考了师范,因而,这一批批优秀学生与其老师们共同夯实了靖远师范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靖远师范最为辉煌的时期。今天,仅在相对集中的白银、定西地区,无论是在政治或经济的舞台,还是在文化或教育的领域,各行各业我们都能看到靖师学生的足迹,他们中的佼佼者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1992年,王校长从党总支书记的位置正式退休,他所开创的各项事业也由新一届班子继续传承发扬。但他退而不休,仍然坚持学习,著书立说,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民间或社会活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不仅代表了老一辈靖师人的执着与追求,更是新一代靖师人学习的楷模。

2010年5月10日,王仲翰先生在平川逝世,享年八十。有数百名学生、同事和亲友前去吊唁,其情景让人难以忘怀。

寥寥数语,难尽其详;择取简忆,以慰后人。

作者简介:

高振茂,平川区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学科高级讲师。市级“骨干教师”,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秘书长,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省市优秀团干部、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及“优秀教师"等称号。【编者语】

靖远师范学校建校时间长,可谓靖远的一张文化名牌。后来,中师毕业不分配,招生受到影响,进入低谷,这在全国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后来,靖远师范陆续搬离靖远,前往白银办学,2021年10月13日,靖远师范合并进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对于学校来说,可能也是一条出路。但是靖远地方来说,不只是地方文化符号的遗失……

很多靖远有识之士,为靖远师范回家奔走呼告,未能如愿,这也是靖远文化教育的一块永远难以痊愈的伤痛,靖远师范学校是靖远再也回不来的游子……

笔者看到纪念王仲翰先生纪念文集《思贤感怀录》中刊录了很多师范学校的照片与文字,选登高振茂先生的这篇文章,既是对王校长的纪念也是对靖远师范的回忆。

百年风雨百年路 一段辉煌一段情

——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发展简忆

高振茂

靖远师范,是甘肃省中等师范学校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被誉为白银教育界的“黄埔军校”,其百年历程犹如一本厚书,每一篇章都是历史与教育的缩影,每一页面都是文化与人才的彰显,每一段文字都是全体师生血与汗的结晶。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靖远师范学校大门

纵观学校发展,靖远师范萌芽于1916年,创建于1935年,1943年转为省立师范,1985年由定西地区划归白银,2011年整体搬迁白银。若从1916年靖远最早创办师范讲习科算起,学校发展已近百年,可谓白银市创办最早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

在这百年之中,靖远师范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领导和知名学者,为陇原乃至全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他们共同创造了靖远师范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共同见证了靖远师范艰辛与辉煌的历史变迁,他们是靖远师范的脊梁和骄傲。

回顾历史感恩泽

1916年,何其达担任校长的靖远县立师范讲习科,首开当地师范教育之先河;1931年,李再清担任所长的师范讲习所,为师范学校的创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935年,苏振甲先生担任校长的靖远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将学校纳入正规发展的有序轨道;万通轩作为解放后的第一任校长,踌躇满志,刚刚理顺各种恢复发展的路径,无奈英年早逝;程耀峰、张翊岚、关振邦三位校长相继接任,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奋力探索,学校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化;但随着wg的来临,原有设施及成果又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学校方方面面才在拨乱反正中重新恢复;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学校凭借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关振邦、王仲翰、张克让、师昕等校长先后感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进入世纪之交,全国中师面临转型发展的挑战,靖远师范又缺少良好的区位优势,学校困难重重,受命于艰难时期的陈功鼎、张广立校长,忧心忡忡,经过近十年的多方努力,终于迎来了举校迁市、多元发展的良好局面。

打开学校尘封的历史或档案,我们看到既有尝试摸索的萌芽,又有筚路蓝缕的创建;既有建国初期的恢复发展,又有WG时期的浮躁与狂热;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调整与规范,又有中师转型引发的多元推进与整体搬迁。每一时期或每个阶段最先感知冷暖变化的当属学校最高领导,他们的宏观决策乃至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也牵动着每一个师生员工的前途与命运。百年沧桑,感慨万千。今天,适逢王仲翰校长逝世三周年之际,我们撷取王仲翰先生与靖远师范相关的一段生活历程,以此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王仲翰(1931-9—2010·5),字治民,靖远县兴隆乡人,中共党员。1945年考入靖远师范,靖远解放时师范尚未毕业即投入革命工作;1950年至1980年先后在靖远县石门小学、教育科、文卫局、大芦中学、卫生局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1981年调任靖远师范学校副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1984年任校长,1986年任党总支书记,肃省教育管理学会理事,曾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众多荣誉1992年退休以后,先后著有《校长手记》成语故事荟萃》《时代风云录》《时代闪光点集萃》等书。

由此可见,除在靖远师范上学的两三年外,王仲翰校长在师范工作了十年有余。就在这段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他凭借多年的生活阅历和管理经验,与学校师生员工同心协力,积极进取,大胆创新, 从而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校园产业兴起、校容校貌改观、师资力量增强、招生规模扩大、教学质量提高、校园文化繁荣、师生积极性高涨,学校迎来迅速发展的辉煌时期。

巧借春风谋发展

1981年,王仲翰先生调入靖远师范担任副校长并兼党支部副书记。

来到曾经发展了几十年的母校,王校长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忧伤。当年文庙的旧址依稀可见,一排排低矮的房舍还在,学校师生的总数明显增多,整个校园的变化不是很大,操场东头的污水坑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杂草,朝西的校门巷道越来越窄,原有的教室和宿舍破败不堪,很难满足在校师生的需求。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比当卫生局局长时还重,他决心与时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的关振邦一道,在恢复、整顿和充实的基础上,彻底改变学校的校容校貌。

好在他来的正是时候,WG早已结束,靖远师范开始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开始实施,中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蔚然成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和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如沐春风。

在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学校特别重视校园的规划布局,重视校舍的修 建以及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和其他教学设备的购置。1981年以来,学校克服各种困难,采取上级补助和学校自力更生的办法,于1983年建成一栋310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大楼和2600平方米的四层学生宿舍大楼,修建平房1355平方米。与此同时,学校经教师捐资,购买了16000册包括哲学、经济学、文学、史地、教育、心理学和数理化等专业书籍和教学参考用书,使图书馆藏书达到4万册。新开设了教学资料室,收藏有中师各科课本和教学参考书共9160册,收藏各类期刊合订本100种,共820册。另外学校阅览室还订有120种各科教学、文艺杂志,定期开放,供师生查阅资料和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逐步建成的新校区

经过多方努力,学校又设置了电教室,不断购置各种现代化教学器材,有电视机4台,电影投放机3台,录音机25台,幻灯机22台等,价值34000元。理化实验室也添置了各种教学仪器及实验材料,价值达到了6万多元。

为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1981年首次为教师评定了职称,被评为讲师的有14名,教员11名。同时,为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办起职工俱乐部一处,陈设电视和各种报刊杂志,还购置了一些文体用品。另外,从生活上关心教职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学校新建和维修了两片家属院落。学校共解决近30户教职工的住房困难,为24名教职工子女及家属安排了临时性工作,并把12名教职工家属的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给每个教职工配发节煤炉,解决了一些木料,在低价供应蔬菜、免费运煤等方面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原校区总体鸟瞰图

经过建设,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为师生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保证了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继往开来谱新篇

经过几年的努力,靖远师范在硬件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4年1月,王仲翰先生接任校长。1986年,学校党总支成立,王仲翰先生任党总支书记。在这期间,他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师资队伍、教学教研、能力素养、校园文化和校办产业上,靖远师范逐步进入历史的辉煌时期。

王校长惜才、爱才,几年内通过分配、调动等渠道为学校引进几十位教学及管理方面的老师,不仅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壮大了学校师资队伍,为学校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课程改革中,学校加强了师范专业课的学习,恢复了师范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小学各科教法及音美体课程,并在原开设的政治、语文、数理化等课基础上,又恢复了生物、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等课程。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化教育课、说话课和写字课等课程。

学校还加大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方面非常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重视见实习工作。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活跃了学校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绝大多数毕业生达到了“五能”要求,即:能说(熟练地掌 1988年学校勤工俭学获得国家级荣誉证书握汉语拼音知识,能说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写(写一手较为规范工整的毛笔、钢笔和粉笔字);能唱(能识简谱、五线谱、能视唱,具有键盘和其他一些乐器的演奏能力):能画(具有素描、水彩、图案、中国画的初步绘画技能):能运动(会上体育课,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毕业实习优秀良好率达到百分之百(其中优秀实习生占40%左右)。毕业生中能胜任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的在三分之一以上,说普通话的优秀率至毕业班一般可达40%以上,体育达标率几年来一直在90%以上。

靖远师范《教与学》

为了弥补学校经费的不足,他巧借勤工俭学的东风,充分利用学校教职工的潜在优势,在校内创办了敷文书画社、盐酸厂、沙发厂、骨粉厂和装潢厂,增加学校收入,学校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先进集体”。他看到县城孩子入园难的状况,结合师范幼师专业开办了幼儿园。

他针对部分成人补偿学历的渴求,征求上级同意在学校开设了成人学历晋升班。为了倡导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他建议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创办《教与学》校刊,为教师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或园地。在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方面,他支持田种玉老师在学校组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靖远师范辅导站。他特别重视团委学生会的干部培养及活动组织,曾号召并鼓励教师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得以广泛开展,校园报刊犹如雨后春笋,不仅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学生,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给校园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校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当地农村初中的学生大都报考了师范,因而,这一批批优秀学生与其老师们共同夯实了靖远师范的文化底蕴,也成就了靖远师范最为辉煌的时期。今天,仅在相对集中的白银、定西地区,无论是在政治或经济的舞台,还是在文化或教育的领域,各行各业我们都能看到靖师学生的足迹,他们中的佼佼者现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1992年,王校长从党总支书记的位置正式退休,他所开创的各项事业也由新一届班子继续传承发扬。但他退而不休,仍然坚持学习,著书立说,积极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民间或社会活动,发挥余热,老有所为。这不仅代表了老一辈靖师人的执着与追求,更是新一代靖师人学习的楷模。

2010年5月10日,王仲翰先生在平川逝世,享年八十。有数百名学生、同事和亲友前去吊唁,其情景让人难以忘怀。

寥寥数语,难尽其详;择取简忆,以慰后人。

作者简介:

高振茂,平川区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教育学科高级讲师。市级“骨干教师”,甘肃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白银市诗词楹联家协会秘书长,白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省市优秀团干部、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及“优秀教师"等称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