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的孤独和寂寞

原标题:我的孤独和寂寞

1989年初,《人民日报》李哲良的文章“‘孤独’的奥妙”(1月24日第8版)。文章写道:“《拜伦传》的作者说:像拜伦那样任性奔逸于无限大宇宙的诗人,是不能够有他的同行人的。他独自在幻想和感情的世界中漫游,就连他的父母、妻子和朋友都无法理解他”。

如文章所讲,“这无疑是悲哀的!所以有人恐惧孤独,诅咒孤独。但从古至今,那些执著的先行者、远行者、独创者和当今的改革者,往往都有过不被理解的遭遇”。居京五年的生活感受,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一个对宇宙和生命麻木不仁的人决不会有寂寞感。而寂寞和孤独正是生活中最可信任的“同行者”。

“从审美角度看,孤独既是一种处境,又是一种调动‘创造潜能’的审美心态”(同前摘引)。居京生活,四年多是作为单身在办公室度过。一天工作完毕,下班之后,晚饭回到办公桌前,就开始了一个孤独的夜晚,读书、写字、做文章、想事情,累了,站起身来,房间内走走,到楼道走廊里看看窗外的灯火。写字、做文章,感觉到工作的愉快;读书、想事情,体会到生活的乐观;每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便享受到事业的兴奋,即便是白天收到了编辑部寄赠的有我文章的报刊或是稿酬,也只有在孤独的夜晚才能感受到最大的幸福。

像小孩子摆弄刚到手的新玩具,将寄赠的报刊或汇款单爱不释手地翻看……孤独的勤奋,寂寞中的喜讯,生活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就这样,1000多个这样的夜晚,寂静的天地,适宜的气氛,“静则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感之君方能登堂入室,创造潜能才涓涓涌出”(同前摘引)。我真正地体验。

寂静的星期天,一个“满贯”的寂寞日,星期天一早赶到办公室,在那里享受一天的孤独。于是,又多了一个寂寞的日子——“星期天,我的太阳”。

“从人格美来看,也极需要甘于寂寞,敢于另辟溪径,独思独行的品格”(同前摘引)。享受寂寞也有困难的开头,幸运的是,得益于刘海栗先生的一席文字。

1984年秋,初来北京工作,在《读者文摘》上读到了他的这段话:“你们年轻,精力正旺,正是做学问的好时光。一定要甘于寂寞。你集中一段时间闭门学习,不去赶热闹,社会上暂时不出现,没啥了不起,等你真正有成就,社会上永远记得你,你就永远不会冷清,不会寂寞了。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刘海粟:“要甘于寂寞”《读者文摘》1984年第9期总第38期第7页)。我相信刘先生的这一经验之谈,更相信,这不仅是针对艺术家而言的,这是存在于所有科学之中的真谛。于是,克服初入寂寞的困惑,持之以恒地享受孤独。

现在,结婚成家,生活中的孤独感减少了,每天下班回家,与家人唠叙家常,也是生活幸福的内容。但我仍然留恋我单身孤独的时光,正如那篇文章所讲得那样,连自己的父母、妻子和朋友都难以理解。每当我在寂静的夜晚,独自坐在办公桌前,便感到特别兴奋,头脑特别清醒。可能,我已在此时此刻形成了兴奋时空了,所以,这更有意义了。

中外历史上的名人都有过自深深的孤独感。拿破仑被背井离乡的伤感所征服并不是在厄尔巴和圣赫勒拿岛上,而是在奥斯特利茨、耶拿和金字塔下。我国历史名人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呼号,道出了一定程度上的孤独感,所以才有“古来贤者皆寂寞”的诗句。

有人说,男子汉的特权就是能够变得孤独。唯孤独专属男子汉所能乞求的境界。在多感的十年青春中,须得体验孤独的极限。立志攀登喜马拉雅山、独自横渡太平洋,这是十年青春中是可能追求得到的孤独。唯孤独才是既通静又通动的充满自由的天地。

我尚年轻,还有很长的路程要走,短暂阅历十分有限,但我赞成“男子气的第一要素是孤军奋战的精神”。在此,引用一篇歌颂寂寞的话语结尾:“甘于寂寞,珍惜寂寞吧,它虽然沉重,却一步步引你走进事业成功的天国”。

(马秀山1989年9月1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