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书海灯塔】你了解中国的书文化吗?

“河出图”“洛出书”,这是中国关于图书产生的历史认知。人类古时候的记事方式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结绳记事、契刻壁画、图画记物,以实物和形象记录,这种信息的传递有一定困难和误差;二是文字产生后,借助甲骨、钟鼎、石鼓等载体,用文字记事来保存和传递文化信息,这种传递缺乏广泛流通的功能。

甲骨文是用金属刀具或别的什么工具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目前还不能确定;但甲骨文字体十分美观,或峭拔苍劲,或秀丽多姿。它不仅是研究殷商时代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同时又是极其珍贵的艺术品。

根据大概统计,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有20多万片,其中有2-3万片流落国外。据胡厚宣先生1984年统计,国外和港台地区收藏的甲骨共15.46万多片。甲骨文不重复的字有4600多个,已识的字在1500个左右。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是1903年由刘鹗拓印的《铁云藏龟》。以后陆续拓印、摹印、影印出版了30多种,其中《甲骨文合编》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有图版、释文、多项索引和有关图表,共13巨册。

文字产生以后,另一种记事载体是钟鼎。所谓“钟鼎”,是对古代青铜器的通称。古代有些重要的文献记录,为了传之久远,不致朽烂,就在青铜器上刻辞,以便传于后世。这在我国古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墨子·鲁问篇》中说:“书之于竹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

随着简书的出现,才满足了传统文化的流通与传递的需要。简书是中国正式图书的开端,虽然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的古籍记载,但尚未发现实物考证,据迄今为止的发现,最早的竹木简书出现于周秦时期。竹木载体需要经过繁杂的炮制程序,然后才能记录知识和书写实物。

随着东汉蔡伦完善造纸工艺发明了“蔡侯纸”,晋朝命令停止竹木简牍的使用,改用纸张作为记录载体。

唐朝刻板和北宋毕昇活字印刷的发明,促进了图书事业的长足发展,纸张的使用、刻板的讲究、字体的规定、书籍的装帧等等使图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载体。

图书事业的发展、收集和储藏形成了四大藏书体系:官府藏书,寺庙藏书,书院藏书,私人藏书。

如果您想对中国书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可以阅读来新夏教授的《书文化九讲》,这本书能使您了解中国文字的产生及中国图书的发展历史进程,认知国学,开卷有益。

书名:书文化九讲

作者:来新夏

出版社:三晋出版社

来新夏,1923年生,浙江萧山人,生于杭州。1946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历史学系。1950年至今,历任南开大学历史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馆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主任等职。现任教育部古委会所属地方文献研究室主任。

所著学术著作有《清人笔记叙录》《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古典目录学》《林则徐年谱新编》《北洋军阀史》《结网录》《中国近代史述丛》《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及《中国地方志》等三十余种。整理古籍有《史记选注》《阅世编》《清嘉录》等。随笔集有《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邃谷谈往》《一苇争流》《出枥集》《学不厌集》《且去填词》及《来新夏书话》等十多种。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张智中

审核:孙莹

https://weibo.com/haidianlvyou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