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社会实践|山水画廊苗侗情,蜡染传承民俗声

原标题:社会实践|山水画廊苗侗情,蜡染传承民俗声

亘美“燃星”计划是在亘美集团有限公司的爱心赞助,在丹寨县教育局、滨江实验小学张翼文校长、南皋乡小学、石桥小学共同支持下,由管理学院校友办和学生工作线筹划并主办的“研学+支教”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2年7月12日,亘美“燃星”研学支教团队在杭州东站集合,出发前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鸟图腾部落、“云端上的天堂”的贵州丹寨进行为期18天的“研学+支教”暑期“燃星”活动。队员们从“浙”出发,一路向“黔”,以“燃星”为目标,立志于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飞越大山,传递万古长春的爱心和春风送暖的温情。

丹寨万人长桌宴,是苗族传统风俗,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每逢重大喜庆、节日,村寨乡亲就会聚餐相庆。在到达丹寨的第一天,队员们收到了来自画娘们的盛情邀请,参与到长桌宴当中。经过了一天的舟车劳顿,大家还聆听了宁航蜡染创始人宁姐十三年前来到贵州,被黔东南的蜡染工艺深深吸引并扎根在此的故事,“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是所有宁航人在一起的初心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灰缬(镂空印花)、夹缬(夹染)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绘之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纹之如绘。”传统蜡染多用铜制蜡刀画蜡,以点线面的图案为主,讲究画蜡规范到位线条均匀流畅,流白填蜡到位,更像刻板画的韵味。

蜡染工艺由蓝染扎染蜡染蓝印花一步步地发展。一代一代不忘初心,一代一代传承进步,无不体现苗族蜡染工艺的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一块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一份份心细、纯粹与质朴,用特质的蜡刀蘸着融化的蜡烛在白布上进行绘花创作再以蓝靛浸染,构筑了这般素雅清俗的丹寨。

队员们用铜刀在画布上刻上图案,一晾一晒之中凝聚的是文化的传承。素色布品上浸染的不仅仅是深深浅浅的蓝,也是大家对蜡染的感动和热情。

作为蜡染工艺的传承者,苗家妈妈们给予了画娘们生命,传承给画娘们技艺。“妈妈”,对于丹寨蜡染来说,意味着传承。作为蜡染技艺的研学者和传播者,队员们亲自用蜡染工艺做了送给苗家妈妈的礼物,欲将清澈的爱表达于这三尺画布之上。蜡刀刻下美好的记忆,队员们与千年苗族文化共鸣,山歌连结深厚的友谊,画娘们赠送出精美的礼品。作为回礼,队员们带来了杭城极具代表性的“西湖十景”折扇“扇”“善”同音,寓意着宁姐和画娘们的“善良”与“善行”。

“非遗不遗”——让非遗文化不再遗失,队员们将这个口号化身一场“非遗接力赛”六组同学、七个小时三十分钟不间断的直播将蜡染作品搬上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将蜡染传承,让更多的人去发现它,了解它。通过本次体验,队员们在向观众介绍和售卖蜡染服饰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蜡染工艺和苗族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自身的表达能力队员们将继续行走在了解和传播蜡染之路上,将蜡染知识和工艺介绍给更多的人。

被称作东方第一染的国家级非遗蜡染来自于这个避世的村落——排莫村。队员们踏着沿巷铺到村尾青砖,顺着小道陡坡上山,一针一线、铜刀画布,最简单的工具最纯粹的颜色竞能交织出走上国际时装周讲着中国故事的一抹湛蓝。走访片刻,大家来到画娘老师的家里。共同烹饪出一份美味佳肴,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纷纷介绍着自己的家乡菜,在阵阵苗歌声中,大家共同享受了这场人间烟火气。

喝一口拦门酒,游一回坡脚寨。大家有幸来到了素有“中国民间歌舞之乡”的郎德苗寨。深入苗寨,芦笙入耳,苗族盛装,热烈酒歌,向客人招手。这一站,伴山伴水,欢笑相随。研学支教团队在郎德留下了1/3的贵州印记,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继续出发下一站,远方深处的云上苗乡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去江南印象、缤纷课程!

图文 | 亘美燃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视频 | 亘美燃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张兆瑞、魏舒婷

|蔡宇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