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是为了更好的相聚!2022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圆满落幕

是挑战也是机遇!全中国正进行巨大的产业转换和升级变革,这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日益严峻的环保要求和“碳中和、碳达峰”需求下,气体分离作为能源及化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技术,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所在。“十三五”以来,气体分离行业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和较高景气度,产品产量、利润总额等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 气体分离市场前景广阔。

DT新材料主办,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天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中能建数字科技集团支持的首届《2022气体分离产业大会》(以下简称气体分离大会)2022年7月28日-29日在宁波盛大召开!

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终端用户。首届气体分离大会聚焦新型分离材料“气体分离膜”,邀请到山西煤化所李南文研究员、天津大学王志教授、大连化物所曹义鸣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王同华教授等一众膜分离前沿研究者,以及加拿大工程院Paitoon Tontiwachwuthikul院士、加拿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知识国际中心于泽伟高级顾问、中国矿业大学陆诗建研究员等有实际CCUS项目产业建设经验、一揽子技术包的专家。20+顶级专家,18场干货报告,气体分离产学研用四个领域从业者齐聚一堂,分享、交流合作,共享成果,共探未来!

大会开幕式:致辞

28日,气体分离大会正式开幕。由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李南文研究员 DT新材料CEO 张立生博士 分别上台致辞。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李南文研究员

DT新材料CEO 张立生博士

李南文研究员及张立生博士代表大会组委会向参加本届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阐述了办会初衷:“自1979年开发“Prism”气体分离膜以来,膜法气体分离市场及应用急剧增长,但膜及膜材料长期处于国外企业垄断中,研究进展多,产业化内容少。因此首届气体分离产业聚焦气体分离膜材料进行,旨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前沿研究进展。后续大会也会增添吸附等诸多气体分离路线,将会议举办成为气体分离届一年一度的盛会!”

大会报告

在张立生博士的介绍下,由 李南文研究员做开场报告 《国产化高分子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发展及挑战》,报告中,李南文研究员从自身研究进展及产业化经验出发,深入剖析研究界及产业界遇到的问题,他指出:“基础研究和工程化都很重要,两头都要硬,两手都要抓。”

《国产化高分子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发展及挑战》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李南文研究员

接下来在李南文研究员的主持下,由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曹义鸣研究员为大家带来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其应用》主旨报告。

曹义鸣研究员针对膜分离概况、聚酰亚胺中空纤维气体分离膜、硅橡胶类分离膜材料、加湿膜等分离膜材料以及PTFE膜开发及膜接触器技术应用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作为国内最先开发研制膜分离装置的专家之一,曹老师的报告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其应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曹义鸣研究员

第三场报告由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王同华教授进行,大连理工大学在膜分离方面一直卓有建树,王同华教授更是成果显著,他主要从事新型炭材料、功能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煤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有机废气(VOCs)及污水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性能炭基膜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大连理工大学 王同华教授

精美茶歇

茶歇过后,会议来到上午的第二阶段,下半场的主持人由中国矿业大学 陆诗建研究员担任。不同于上半部分聚焦于膜材料,由三位气体分离膜顶级专家从高分子膜、炭基膜等不同领域对膜分离的研究及应用进行研讨,第二阶段的三位老师专注于CCUS等气体分离、捕集、吸附的实际项目建设,拥有完备的项目经验。他们分别是:

《有机胺溶剂吸收CO2探讨与溶剂降解分析》(线上)

加拿大工程院 Paitoon Tontiwachwuthiku院士

《加拿大边界大坝燃煤电厂百万吨/年CO2补集进行经验与挑战》(线上)

加拿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知识国际中心高级顾问

亚洲关系经理 于泽伟

《燃煤烟气CO2捕集吸收/吸附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中国矿业大学 陆诗建研究员

其中, Paitoon Tontiwachwuthiku院士作为国际高级二氧化碳捕获和工业气体分离以及低碳能源开发领域的研究员,为多国政府提供了技术咨询。 于泽伟经理曾主持 "萨斯喀电力边界坝电站碳捕集与封存一体化项目”报告以及“第二代 CCS 项目可研报告”等工业化示范项目,具有丰富国际合作经验。

陆诗建研究员,同时也是大会的 组织委员会主席,曾负责了全球最大规模燃烧后CCUS项目”胜利电厂200万吨/年烟气CO2捕集与驱油封存工程”工艺包设计,主持了全国最大规模碳捕集与咸水层封存项目“国华锦界电厂15万吨/年烟气CO2捕集与封存工程”可研、工艺包与设计工作,还参与了延长石油、华电句容、华润海丰、北元化工等诸多项目建设,拥有深厚项目经验。

仔细聆听 在线提问

下午的报告由马小华老师主持。 天津大学王志教授第一位进行报告,王志教授在膜材料设计合成与分离膜规模化制备方面已取得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建成了完整的膜与膜过程研发平台,开发出多种性能国际先进甚至领先的分离膜材料,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他对膜过程及装置进行了精彩的主旨报告,因为疫情原因,报告在线实时进行。

《碳捕集膜与膜过程和装置》(线上)

天津大学 王志教授

作为中国材料表征仪器的领先制造商, 北京精微高博仪器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牛宇鑫本次报告主要以吸附分离为主线,从一个集吸附设备研发、测试、生产的厂商角度描述在吸附剂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浅谈在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微孔体积的表征测试过程中可能影响表征结果的因素、及吸附剂结构对吸附剂吸附二氧化碳容量的影响。

《CO2物理吸附法捕集:结构性质表征及吸附测试探究》

精微高博技术专家 牛宇鑫

六氟化硫(SF6)作为温室气体的一种,各行业中使用的六氟化硫仅有一小部分被回收利用,大部分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因此六氟化硫气体的高效回收与减弱其直接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杨庆远教授课题组开发了系列具有不同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用于六氟化硫的捕获,做了非常好的工作,杨庆远教授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

《镍基MOF材料在温室气体捕获领域的应用》

西安交通大学 杨庆远教授

上午我们听到了国际CCUS产业建设者的经验及见解,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发展处王小博副处长也带来了国内的相关项目建设经验,他结合科技部碳中和路线图,从央企角度的分析气体分离需求,同时阐述了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因为疫情原因,王处长进行了线上实时报告。

《碳中和背景下气体分离行业发展机遇和技术需求》(线上)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发展处 王小博副处长

茶歇过后,下午第二阶段报告开始,由王同华老师主持。 大连理工大学马沧海教授进行第一场报告。马沧海教授致力于先进气体膜分离技术研究,在聚合物气体分离膜材料合成与中空纤维膜制备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学术、企业经验。CO2塑化一直是天然气分离的痛点问题,他针对这一痛点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耐塑化、超薄表皮层、低成本高性能膜材料。

《耐CO2塑化中空纤维膜天然气分离技术》

大连理工大学 马沧海教授

随后, 天津工业大学马小华研究员进行主旨报告,他结合当今双碳循环的大趋势,总结气体分离膜发展,同时从结构出发为发展新的膜材料指出了新思路。

《聚合物气体分离膜材料 结构-性能关系探索》

天津工业大学 马小华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江涛教授做第一天的压轴报告,刘江涛教授课题组聚焦于新型分离膜材料在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二维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多孔材料PIM/PAF/HOF/POC等先进材料。

《“膜法”碳捕集——分子筛膜在CO2分离捕集方面的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江涛教授

交流晚宴: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经过一天的学习和交流后,参会代表在茶歇,欢迎晚宴中继续升华和蓄精养锐!

李南文研究员 致开场词

晚宴现场 热闹非凡

合影留念

第二天的报告如约而至,由瑞必科市场品牌经理 杨娟娟担任主持人。首场报告由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罗双江研究员进行。罗双江研究员回国以后一直致力于膜材料与膜分离工程的研究,以创新气体分离膜材料和膜分离工程应用为目标,建立了“高性能的多级微孔膜结构设计—中空纤维膜纳微结构调控—膜分离过程放大应用”三个层面的从基础到应用的全链条系统研究。

《高性能气体分离膜材料开发及工业应用》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罗双江研究员

接下来作报告的是 瑞必科上海技术专家单晓明,她围绕瑞必科上海于节碳减排与集碳捕捉领域的思考,介绍瑞必科小型化、集成化的绿色天然气重整制氢(SMR)技术、绿色电力电解水制氢技术,探索餐厨垃圾处理、光伏发电等产业后端全链化的、经济性的绿色应用场景。

《绿色减碳气体分离技术》

瑞必科上海技术专家 单晓明

第三场报告由 宁波材料所阎敬灵研究员带来,他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总结包括自聚微孔聚酰亚胺、热重排聚苯并噁唑等聚合物微观结构及气体分离性能研究现状,同时介绍在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

《新型自聚微孔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

宁波材料所 阎敬灵研究员

在气体分离膜材料的研发过程中,平均孔径、孔径分布和孔浓度信息等作为表征膜材料性能、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其准确测量方法也十分重要。通过分析正电子湮没寿命谱中的电子偶素湮没,可以准确得知上述信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宏俊特任研究员长期从事正电子谱学及其应用研究,针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深入报告。

《用正电子湮没谱学分析气体分离膜的孔结构与孔壁化学环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宏俊特任研究员

大会最后一场报告,由 苏州大学王正宫副教授带来。王正宫副教授主要从事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合成、复合以及相关功能膜材料的研发。他从分子结构设计层面出发,将刚性扭曲单体引入聚合物主链中,获得系列高比表面积且可溶性的微孔聚合物,进一步从界面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氢键、配位键、共价键等调控界面作用力,获得了高分离选择性、高渗透性且性能稳定的气体分离膜材料。这次他针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微孔高分子的改性、复合膜及气体分离性能开发》

苏州大学 王正宫副教授

仔细记录

认真交流

More

最后一场报告讲完,我们首届2022国际气体分离产业大会也即将进入尾声。

两天的时间,我们排除万难,只期待为大家提供一场高品质的盛会,14场线下报告,4场线上报告。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反复无常,让很多嘉宾和朋友无法来此相聚。因此,再次感谢大家在如此特殊的环境下信任我们,相聚在宁波,共襄盛举。

2023我们将召开第二届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将针对更多方向进行研讨,更好的服务大家,促进气体分离产业发展!2022气体分离产业大会到此结束!会议的结束不代表服务的中止,这两天的服务若有不足和纰漏,也请大家指出,帮助我们做的更好!

联系方式

张丹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侯张霞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徐蕾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报告及其他事宜联系:

李怀宇

联系我们,获取会议最新资讯

加入气体分离圈子|获取真实人脉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