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如诗如梦如锦绣 是风是景是远方——黔东南州建州66年来旅游产业化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黔东南州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原标题:如诗如梦如锦绣 是风是景是远方——黔东南州建州66年来旅游产业化发展成就综述

黔东南

黔东南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为世界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

从空中俯瞰,黔东南是云贵高原上的生态绿色福地——林海苍莽,碧江如画;走近探访,黔东南是瑰丽的文化热土——热闹纷呈的民族节庆活动,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无不让人心驰神往。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里,生机盎然,旅游康养业花开正艳。

走生态发展之路 青山绿水成游地

66年来,黔东南致力于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如今,黔东南遍地是风景,500多座青山和2900多条河流造就了山环水绕、云蒸霞蔚的胜景。

也许人们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末,长江、黄河流域的一场水患灾难,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场灾难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森林的过度采伐。

就在这一年,国务院发出了禁伐天然林和限伐人工林的禁令。长期依靠“木头财政”作支撑的黔东南,经济发展一下跌入了低谷。一边叫停采伐,一边要生存发展,唯有“壮士断腕”保住青山绿水、另谋生存之路。

为了建设长江、珠江生态屏障,黔东南一年财政少收几个亿,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州各级决策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重新对州情进行再认识,把保护青山绿水、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提出了“生态立州、旅游活州”的战略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

抓住全省旅发大会之机 推出黔东南名片

66年来,黔东南致力于保护传统村落。

雷山西江,1000多户苗家特有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傍水而居。

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这里举行,西江千户苗寨一鸣惊人。

“传统村落+农文体”游渐成时尚。我州依托409个中国传统村落、1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非遗资源、历史遗存、红色文化等独特的资源优势,谋划“一村一品”农文体为主题的“传统村落游”精品路线。

有了西江的经验,我州走上了“举办一届节会,打造一个品牌,开发一个景点”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

镇远古城、黎平肇兴侗寨及黎平会议会址、从江岜沙、榕江三宝侗寨、锦屏隆里古城、剑河温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凯里巴拉河乡村旅游区等等,一大批景区景点,按照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要求,进行了整修、扩建和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景区的档次。

文化与旅游水乳交融

66年来,黔东南致力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等旅游价值,着力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产品化、市场化。利用“千村百节”品牌,建立州、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吸纳社会资本投入群众文化活动,激活非遗和节庆旅游,每年举办台江苗族姊妹节、雷山苗年、镇远赛龙舟、榕江侗族萨玛节、剑河仰阿莎文化节等地方大型节庆活动。

“旅游+”提升乡村旅游效益。按照“旅游+”的带动模式和“珍珠+项链”的发展思路,推进“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农业”,大力实施《黔东南州“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计划》,把云谷田园、三穗颇洞农业园、麻江蓝梦谷蓝莓园等农业园区做成农业景区。推动“旅游+工业”,开工建设了旅游装备制造园区,按照全球一流的要求打造了银饰、刺绣、剪纸、蜡染、芦笙、竹编、民族服饰、古法造纸等一批民族工艺品。

推出了凯里云谷田园、三穗颇洞农业园、麻江蓝梦谷蓝莓园等文体旅融合项目,满足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需求。

2022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贵州云匠村晚,我州肇兴侗寨、施秉高碑村、台江偏寨、凯里下司古镇4个分会场活动,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央视频平台直播,点播率达1000万次以上。

走进黔东南,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传统饮食养颜、民族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黔东南3.0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彰显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

如今,黔东南的世界遗产之旅、非遗研学之旅、民宿体验之旅、红色文化之旅,魅力黔东南钻石线、乡村旅游深度游线、民俗节庆赶集游推广线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线,文化和旅游产品日益丰富多元,文化旅游事业呈现繁荣发展态势。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