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春走基层 从“灶台边”到“半边天”-平川区微小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就业见闻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从“灶台边”到“半边天”-平川区微小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就业见闻

(平川区委宣传部 吴文莉)

走进平川区水泉镇牙沟水村“爱心鑫网有限公司”,炉子上的水壶快乐的吹着口哨,20余名妇女围做在一起,手里的水晶头外加工活计被她们干的如鱼得水。

村民李守芳说:“如果没有这个车间,我的生活会很困难。现在我每天能挣差不多200元,可以好好置办些年货了。”李守芳老伴常年生病,不但挣不了钱,每年医药费还得一大笔。

没有学历,外加要照顾孩子和老人,每天围着锅台转成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常态。如何让这些妇女有所为?平川区采取由乡镇引进客商投资,在行政村建设微型企业,或引导村里能人组建来料加工点,为企业和留守妇女牵线搭桥,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真正实现妇女能顶“半边天”。

该区水泉镇牙沟水村支部副书记尚伦丽2015年就开始带领当地妇女走居家手工编织这条路,因销路渠道有限一直没有发展壮大。她又另辟蹊径,成立“爱心鑫网有限公司”,在互联网寻找可以订单的手工业,最终选定与湖南的“妙美电子智能有限公司”合作,为该公司做水晶头来料加工。说干就干,她组织附近妇女参加了网上培训,购买设备,随后自己跟进指导,很快第一批货1000个水晶头顺利加工完成且全部合格,公司按时收购,妇女在家拿到了第一笔工资。

临近过年,公司发来了最后一批货,尚伦丽正带着两名妇女分拣。她说:“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时间灵活,妇女们送完孩子,照顾完老人来做都可以,只要勤快就能挣钱,正好符合目前农村妇女的自身条件。”

尚伦丽表示,过完年,她到其他地方再考察一番,引进其他适合居家留守妇女做的工作,扩大车间规模,为更多的妇女创收。

走进黄峤镇农特产品加工微产业园,隆隆的机器声此起彼伏。村民邵玉芳和几位工人正围在一起包装藜麦,切割、包装、封口……熟练地完成着每天的加工任务。她告诉笔者,在这里务工既能挣钱还能兼顾家庭,一个月收入两千块钱,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挣上工资,心里美的很。

据了解,该微产业园按照“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以当地优质藜麦和荞麦资源为基础,侧重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包装、销售,从而进一步提升全镇农特产品标准化、商品化水平。该产业园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生产投产的,每天需要二十余名工作人员,工资发放及时,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近务工创收的机会。

冬天的太阳也是暖的。

在宝积镇响泉村的村集体经济温室大棚内,更是热闹。一个个人参果挂满枝丫,宛如一张张可爱的娃娃的笑脸,村民李俊娜和其他妇女朋友正在侍弄着它们。

李俊娜说:“今年我一直在大棚里务工,村上还组织我们到白银、兰州、民勤学习种植技术,我也希望学些技术以后自己干,告别伸手要钱的时代。”

李俊娜丈夫以养羊为主,她负责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闲暇之余也想有自己的一点收入,正好村上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了一批富民产业,搭建起了留守妇女学习技能、勤劳致富的新平台,让她们在家门口有所为。

至目前,该区1000余名妇女已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托起妇女半边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