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磨坊的青楼怪人 罗特列克

「想法」,添“星标” ,点“在看” ,

法国生活资讯一手掌握

红磨坊的青楼怪人 罗特列克

以下文章来源于糊糊馆长,作者吴铭

2019年巴黎大皇宫把 格列柯罗特列克放一起,两厢情不愿,各自吸粉,各自回顾。格列柯是十六世纪的世界级游子,罗特列克是十九世纪法兰西本土浪子。

▲ 2019年巴黎大皇宫前张挂的展览海报

▲ 左图为格列柯作品局部 右图为罗特列克作品局部

▲ 拍摄于巴黎大皇宫罗特列克回顾展现场

十九世纪的巴黎被本雅明视为世界中心,法国人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指的是十九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一个崇尚美、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时代。

罗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就活跃于当时的文青集散地蒙马特高地,他用画笔记录大时代的小人物,被誉为 “蒙马特之魂”,和艳名远播的红磨坊,康康舞,法国香颂永远联系在一起。

▲《青楼情孽》Moulin Rouge (1952) 标题党的电影海报

▲ 2001年电影《红磨坊》海报

罗特列克戏剧化的一生,被后世影片反复解读,用影像文化再现时代与人物。早有《青楼情孽 》Moulin Rouge (1952) 这片名翻译的醉人,有港感三级片范,直译可能更妥帖合度,如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影片《红磨坊》。伍迪艾伦拍的《午夜巴黎》,带我们穿越到1890年的巴黎,在蒙马特的一间酒吧,名流云集、群星闪耀,偶遇罗特列克...

▲ 2011年电影《午夜巴黎》 镜头左下角那位就是罗特列克

看样子,贵公子的派头还有。 命途多舛,自觉是从人生舞台上摔下来的孤独者,有悲剧意识,酒神精神。在生活、艺术上,双重短命。在短命艺术家中,好命又苦命。艺术史上,卡拉瓦乔、华托、梵高…巧合都在 三十七岁撒手

▲ 罗特列克16岁时镜中自画像,脸部模糊,心中茫然,1880年,罗特列克美术馆藏

出走城堡的"小王子"

▲ 罗特列克童年故居及儿时画在墙面上的涂鸦

罗特列克的好命在于 出生精贵,其父为伯爵,骑兵军官,当地古老世袭贵族子弟。母亲是大家闺秀,相夫教子,从娘家继承大片领土和城堡,家道富厚。父母实为表兄妹,近亲联姻,包办婚姻,以使血脉传承,家业不败。

▲ 罗特列克全家福

题外话,优生优育,似乎血统越远越好,是个生理基因问题。法国贵族为了亲上加亲,保血统纯正,近亲通婚由来已久,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一些贵族绝嗣。

▲ 照片左下角就是小罗特列克

▲ 十四岁的罗特列克

小罗特列克是家族唯一继承人,被寄予厚望,但先天不足,基因缺陷,发育不良,又意外先后摔折双腿,下肢停止发育,成 家族难言之隐

▲ 1894年拍摄的罗特列克

正如《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恶魔所说: “所有的侏儒在他们父亲的眼里都是私生子。” 罗特列克的父亲好骑马打猎,在外风流,对于儿子的不完美,以及走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全盘失望, 由宠儿变弃子。好在母亲温良慈爱,百般呵护,陪伴支持。

▲《在尼斯驾车的罗特列克伯爵》,他爹,1881年,巴黎小皇宫美术馆藏。

《用早餐前的罗特列克伯爵夫人》,他娘,1881年-1883年,劳特列克美术馆藏

人在这种处境下,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回事。特列克不怨天尤人,自甘沉沦,反而像是要以搞怪,喜感去阻止他人的同情怜爱。

▲ 罗特列克的搞怪个性签名

▲ 罗特列克这些逗比照,简直就是19世纪的cosplay控。

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在命运面前,罗特列克的选择是“ 我偏不! ” 。告别妈宝巨婴,出走城堡,北漂巴黎,拜师学艺,成全自己。

▲1885年摄于科蒙画室,照片左下角就是罗特列克。

▲ 罗特列克和梵高在同一所画室习画,这幅肖像画是罗特列克为好友梵高所画。《文森特·梵高》1887,54x45cm, 梵高博物馆藏,这是极少的色粉笔画之一,采用了一种印象派快意笔触,明显受到梵高影响。

在巴黎期间,结识了多位印象派大佬,接触日本版画。与其他印象派户外追光逐影不同, 罗特列克善绘室内人物,造型自由大胆,讽刺泼辣,荒诞怪异,有戏味,漫画风,稚拙的有孩子气。曾悲叹莫奈那么早就放弃人物投向自然光色。

▲ 创作《红磨坊舞会》的罗特列克,摄于1890年。

▲ 《红磨坊的舞会》,1890年,费城艺术博物馆藏,100,5 × 150 cm

气氛浓烈,杂而不乱,女舞者正抖动宽大的裙子,将腿高高地踢起,不时露出裙子底下的红灯笼裤袜,这种带有挑逗意味的舞蹈是当时酒吧流行的舞蹈,被保守正派人士称为低俗不雅的康康舞。背景的喧闹与前景神情淡然、目不斜视的盛装气质女郞产生强烈对比,使画面充满了戏剧性的表现张力。

虽然罗特列克受过学院古典绘画的训练,但他热衷于印象派光色画法,用生动简练的线条表现人物。是杜米埃的继承人,德加的热心门徒。不同的是,杜米埃和德加冷眼旁观,而劳德累克 入心,共情,繁华下隐苍凉感

左 罗特列克《私人餐厅》1899,伦敦国家画廊藏

右 毕加索《等待》1901,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藏

“蓝色时期”的毕加索,受罗特列克影响。1941年,年仅20岁的毕加索在巴黎亲眼目睹了他的作品,情不自禁地说:“我现在才了解这个矮小的男人竟如此伟大 。 ”

▲ 《煎饼磨坊》1889,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88.9 × 101.3 cm

这幅《煎饼磨坊》将跳舞狂欢的人们置于画面背景,身形暗淡模糊;而前景中几位坐着等待的人似乎是主角,形单影只,百无聊赖。这种用松节油将颜料稀释的技法使画面看上去好像即时挥洒的半成品。

尽管人群拥挤,歌舞升平,人物之间却彼此疏远,视线飘忽,不交汇, 每个人都像一座荒芜孤岛他的笔法乍看浅白、稚拙,实为精当凝练。

同是描绘煎饼磨坊,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显然给人极为迥异的感受。

▲《煎饼磨坊的舞会》雷诺阿,1876,奥赛博物馆藏,175×131cm

雷诺阿喜爱户外光影变化,笔下的女人甜美,年轻,圆润,干净,像维纳斯般的美丽着,幸福着;罗特列克 的女人憔悴,滑稽,孤独,忧郁,有股美杜莎的苦味。

↑↓ 上下摩擦欣赏更多罗特列克笔下的女子肖像

↑↓ 上下摩擦欣赏更多罗特列克笔下的男子肖像

1886年罗特列克在蒙马特成立了自己的画室,认识了18岁的人体模特苏珊娜·瓦拉东,(日后成印象派女画家),两人交往,相互纠缠,分开后,罗特列克消沉,身心浪荡,感染梅毒,几度崩溃。

《宿醉》,画中女子就是瓦拉东,1889年,佛格美术馆藏。

▲ 罗特列克1885年画下的瓦拉东,私人收藏

受情绪化影响,罗特列克的作品时好时坏,有时粗率,有时精彩,但天性一直保持着,非凡敏锐的观察,大胆夸张的表现, 将人物内心深处的焦虑迷茫全盘托出

"小王子"的嘉年华

1889年,法国为了庆祝大革命百周年,在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红磨坊在蒙马特高地盛大开业,招揽各方游客,劳特累克应邀设计海报,大受欢迎。 诞生了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海报作品,《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

▲《红磨坊与拉·古留小姐》, 1891 年,四色石版画海报。

这张招贴画捧红了拉·古留,这个名字是外号,“老饕”的意思,这位贪吃的舞者大胆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吸引着罗特列克,人物的形态被夸张,画面中亮色与黑色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冲击。

当时多数商家仅制作简单小型的黑白海报,而劳特累克的作品颜色鲜明、造型灵动,搭配新艺术风格的字体,把商业海报做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品,用于商业宣传,吸睛无数。

罗特列克的贵族和画家身份让他成为红磨坊的座上宾。 形形色色的艺人与来来往往的客人都成为他的画中人。

罗特列克的生活一点不现实,但一进入艺术世界,便落地生根,接地气,画当下。主题就是风月场的男男女女,皮条客老脸上的皱纹,红颜老去的妓女,下垂的胸部,堆积的肚腩,夜色阑珊后满桌的残羹冷酒……

任何热闹对于人都是一种消耗,一个个笙歌达旦,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夜晚,在罗特列克的笔下,即热闹非凡,又透出些 狂热后的空虚、默然、蔼然、萧然,这是他的本领。

▲ 《红磨坊》1892-1895,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123 × 140 cm

夸张传神甚至带点丑陋的人物表情是全盛时期罗特列克画作的最大亮点,随心所欲,运笔如飞。夜总会的表演光线经常由下而上照射,人物的鼻孔与嘴唇会显得十分明显,这让现实生活中的美女在他作品中显得丑陋,滑稽,老气横秋,但 有趣,有味,好玩。为此,许多女伶向罗特列克抱怨, 他从未在艺术上做出让步

▲《依薇特·吉尔贝》,1894年,图卢兹-罗特列克美术馆藏。

表情丰富,戏味十足,身体前倾,下巴扬起,稀疏的红发,下耷的眉毛,傲娇的鼻头,圆润的颧骨,噘起嘴唇,修长的脖颈;深V字领从肩头的黑色缎带一直敞开到胸口,瘦削的身材搭配着细细的黑色长手套……

红磨坊的台柱尤物吉尔贝是巴黎美好时代的香颂歌手,这幅画中她才二十七岁,尚是娇花盛开期,绝不是罗特列克笔下滑稽搞怪的半老徐娘,吉贝儿曾写信抱怨,罗特列克不为所动。在他眼中,吉尔贝就是这副模样。而且随着年岁增长,越来越像画中人。

▲《jean avril离开红磨坊》,1893,沃兹沃思学会美术馆藏。阿夫里尔个性内向阴郁,喜欢独自一人跳舞。许多宣传海报以她跳康康舞的姿态展现。

坠落的“小王子”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才子薄命,人生快意。

▲《床》1892,奥赛博物馆藏

罗特列克频繁出入妓院酒楼,甚至搬去住在那里画画,还把妓院的地址印在自己名片上,发给画商和朋友们。因为他作为著名画家还是大贵族子弟的双重身份,引来了很多猎奇的目光和媒体的夸张报道。

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使罗特列克不但成为上流社会谈论的对象,也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让众人感兴趣的并非他的画作,而是出人意料的言行举止和八卦, 但他从未对媒体过于夸大失真的报导作出回应。

▲《磨坊街的沙龙》1894-1895,罗特列克美术馆藏,111,5 × 132,5 cm

1897 年起,罗特列克因为通宵创作,失眠酗酒,让他本来虚弱的身体更加恶化。再加上伦敦举办的第三次个人画展失败更令他身心疲惫,甚至出现精神失常与幻觉。

1899 年 3 月,罗特列克被强送至精神病院治疗。在院期间,他凭记忆创作了一系列石版画作,其中有小丑表演、女驯兽师、特技杂耍、喜剧等等。在入院 75 天内,共完成 50 多张作品,其中挑选 30 幅制成石版画,最后得以逃离精神病院。劳特累克庆幸的对朋友说:“ 我以艺术赢得自由!

▲ 被称作《马戏团》的30幅石版画系列作品,劳特累克透过这些作品向精神病院方证明自己与常人无异。

罗特列克后期的作品远少于前期。由于多数时间不在蒙马特画室,绘画人物不再是艺人名妓,而是以同游的朋友为画。

▲《Paul Viaud》1901,圣保罗艺术博物馆藏,139 × 153 cm

▲《梅萨莉娜》1900年为歌剧描绘的系列作品

罗特列克无疑是天才,我写他,心中充满同情,不能不说老实话, 老天爷不宠他 ,他把自己宠坏了。沉溺于美酒佳人,消耗生命和感情。 他说,“ 谁都有自己逃避现实的办法,妈妈有祈祷,父亲有鹰和马,我有白兰地 ”。

由于病痛缠身,郁郁寡欢,他死在新世纪的黎明,1901年9月9日,年仅三十七岁,魂归故里,在母亲的怀里闭上了眼睛。临终前喃喃地说: “妈,除了你,我一无所有。”

▲《巴黎大学医学院的口试》,1901年,罗特列克美术馆藏。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幅作品。为了感谢表弟达比埃的照顾,他以想像绘出二十多年前达比埃口试的情景。

去世后,罗特列克的母亲为妥善保存上千幅画作四处奔走。起初,她想把画全数捐赠给卢浮宫,被遭拒绝,转而捐赠给了故乡,毕竟是当地大贵族,政府识趣不识货,碍于面子收下,但这些画在仓库里躺了20年后才面世。直到1922年,阿尔比市成立了图卢兹-罗特列克博物馆,设在城里最威严古老的城堡里,建于13世纪的大主教城。如今成为世界上收藏罗特列克作品最多的地方。

▲ 拍摄于图卢兹 罗特列克美术馆

罗特列克的故乡阿尔比离法国西南名城图卢兹约60公里,城里的房子都是土红色。而今,这座城市因他这份丰厚的遗赠而繁荣,被世人所知。城里到处都能看到他的版画印刷品。岂止是阿尔比,如今的巴黎,红磨坊,蒙马特,甚至整个法国,都从他的遗赠中受益。

关注并将“想法”设为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