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立秋(手绘插图)

原标题:立秋(手绘插图)

立秋

2022年8月7日,农历六月初十,星期日,14点53分48秒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气候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立秋食物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立秋习俗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帕拍茶

帕拍茶生长在临沧市沧源县糯良乡帕拍村,这里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3.5%,日照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条件。 帕拍耐泡醇厚细腻, 帕拍过渡型古茶园群落,有古茶树4万多棵,许多古茶树树龄达800年以上,当地有“秘境茶园”之称。

怕拍村气候温凉,所产茶叶汤色金黄清澈,叶底柔匀,饮后甘味鲜浓,香高味醇,实为茶中珍品。因其滋味的独特与珍贵,开始渐渐被人们熟知。

在森林覆盖率极高的沧源,去茶山里走走,感受高负氧离子带来的清甜空气,去乡村里钓鱼、摘果、戏水,品尝农家美味的食物,或是自己准备好行囊,去大山包围的寨子里,放下心中的压抑与烦躁,重新拾起对这个世界的温柔,让大山和大山的质朴拥抱你。

沧源崖画

三千多年前,在沧源佤山,佤族先民们用崖画刻记路标,希望后来者能循此找到他们,但始终没有等到。崖画便成了佤族先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标志和誓言,也成了他们三千年的期待。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历史,多少显得有些神迷和苍老。但就凭这张名片上的符号,我们隐隐约约凿通了临沧远古的时空隧道;模模糊糊窥见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的场景;影影绰绰追寻到了原始人群神秘飘忽的灵魂;虚虚实实触摸到了“秘境临沧”幽深邈绵的文化脉络。

一日三变,早红午淡,晚变紫,随气候变化的崖画颇显神秘,被当地佤族视为神圣之地。崖画上的人物图像,被佤族人们奉为“仙人”。千百年来,每逢旱季或年节,佤族和当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岩画地点举行庄严的祭祀活动,点燃香烛,摆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现崖画地点11处,分布于沧源县的勐来乡、丁来乡、满坎乡、和平乡和耿马县的芒光乡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崖画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红色颜料绘成,颜料是用动物血调和赤铁矿粉制作而成,内容主要是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及娱神等宗教活动的场面。还有战争凯旋图,上绘干栏式房屋建筑及手持兵器、驱赶猪羊胜利而归的人们。所画粗犷古朴,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崖画各地点的画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长 1~30米不等,画幅小者为数个零散图形组成,大者图像数以百个,动物187个,房屋25座,道路13条,各种表意符号35个;还有树木、舟船、太阳、云朵、山峦、大地等图像。人物图形的描绘,均守正百律,以单色勒和单线加平涂,省却五官等细部剪影式手法绘制,通过变化多端的四肢表现人物所从事各种活动。这些图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内容,其中有狩猎、放牧、舞蹈、归家、娱乐等内容,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生产、生活的各种场面 。

葫芦小镇

有一个地方,白天,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周边的山林、树木、河流、农田交相辉映。入夜,小镇灯火辉煌,房檐、沿河两岸、商铺里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吸引着不少散步的人群,三三两两,笑语连连,这就是沧源的葫芦小镇。

小镇内180栋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文化墙、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砖、葫芦塔、佤王府等佤族特色建筑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小镇,于2015年6月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在葫芦小镇上每年都会举行大型的摸你黑狂欢节、新米节、佤族音乐节等,四方的朋友聚集在此享受狂欢的节日盛宴,碰撞出激情的民族火花。

班鸽村

沧源自治县糯良乡班鸽民俗村,依山就势而建的村庄与峡谷相得益彰,独特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班鸽”是佤语爱情栖息地的意思。这里是沧源“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核心地带,集中了当地最优质的自然、文化资源。村庄一带拥有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

过去的班鸽村,虽然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基础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来游玩的人通常是转一圈就走,留不住客人。2021年以来,通过‘党支部+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农户’,村里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集中建设景观农业和生态农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形成了独特的田园风光,村里的旅游步入了正轨。

“村景”融合、“农旅”融合……如今的班鸽民俗村破茧成蝶。

插画:中共临沧市委宣传部、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游云南

其他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如转载请注明“恒春临沧”

THE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