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二十四节气 | 用这九张图带你走进立秋~

原标题:二十四节气 | 用这九张图带你走进立秋~

万物已候秋

立秋(Beginning of Autumn),“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标志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预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

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

AUTUMN COMMING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立秋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

二候:白露生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之白者...”

立秋过后大地上早晨开始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后,天气开始变冷,寒蝉之于秋天,犹如布谷鸟之于春天,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信号。

秋风起,暑热消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当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方位时为立秋节气。

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过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AUTUMN COMMING

AUTUMN COMMING

立秋习俗-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立秋习俗-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人们开始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在立秋这天食用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立秋习俗-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唐时诗人写道“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等等,说的都是立秋。

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则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

AUTUMN COMMING

AUTUMN COMMING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智慧的农民在长期的劳作中总结了许多农谚,并对农事指导、预测天气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立秋自然也拥有许多农谚,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农谚之一

“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

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

秋天农谚之二

“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

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秋天农谚之三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霜儿见”

秋之后下一场雨就会感觉天气越凉;要是下了十场秋雨那就意味着要加厚衣服了,而十场秋雨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不一定是十场雨

立秋养生之道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

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

AUTUMN COMMING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可以减少病毒感染、防止旧病复发。

AUTUMN COMMING

AUTUMN COMMING

立秋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秋季养生,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养收为原则。

01

精神调养

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02

起居调养

“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

切记此时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03

饮食调养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

学院新闻 | 石油工程学院召开“暑期留校学生座谈会”

七月初七 | 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

图片:钟文鹤

编辑:徐国凤

审核:陈银吨 王静 侯德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