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二战初最好的微型潜艇,日本甲标的,只怪投入作战太匆忙

原标题:二战初最好的微型潜艇,日本甲标的,只怪投入作战太匆忙

微型潜艇是二战时期一个比较小众的武器分支,发展至今也不过是个别国家的特殊装备,不过二战时微型潜艇却发挥了大作用,不管是偷袭亚历山大港,还是袭击提尔皮茨号,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要说微型潜艇技术最好的,当属二战初期的日本甲标的微型潜艇。

甲标的微型潜艇

甲标的微型潜艇的起源和衰落

日本甲标的微型潜艇兴起于30年代初期,在1933年时,日本潜艇部队岸本鹿子治大佐设计了一种形似大尺寸鱼雷的微型潜艇,并于当年打造完成了全尺寸模型。

在1934年的测试中,这种微型潜艇逐渐发展成熟,并且增加了小型的指挥塔结构,已经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在1938年,日本海军拟定了建造49艘微型潜艇的秘密计划。

甲标的微型潜艇

这种第一代甲标的潜艇被称为甲型,在另一些说法中也称它为A型。甲型的生产工作并不及时,至少在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只有5艘微型潜艇参战,并且第五艘在偷袭展开前一个月才服役,士兵们压根就没有熟悉其操作和性能。

不过这5艘甲型潜艇仍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根据目前的一些学者研究,至少有3艘潜艇在珍珠港事件中成功的潜入了港口,并且有发射鱼雷的记录,只不过普遍认为毫无战绩,另有认为已经受伤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被微型潜艇再次命中一发鱼雷,不过这个说法很牵强,相信的人少到可以忽略。

甲标的微型潜艇

在实际使用中,甲型潜艇暴露出很多问题,最严重的就是可靠性差,于是在1942年,日本海军对甲型进行升级优化,也就是乙型和丙型,国外也称为B型和C型。严格来说这两个型号变化不大,只能算是强化型号。

丁型,也就是D型,它在1943年左右开始研制,并被计划用于1945年左右的本土决战,主要用来与回天人操鱼雷等武器一起执行近海防御,企图大量杀伤抵近日本海岸的盟军大型舰艇。

甲标的微型潜艇

甲型潜艇从战前到1942年左右,总共生产了60艘,而乙型则只有1艘,丙型15艘,丁型原计划生产760艘,但是战后清点,大约有200艘完工或基本完工。

甲标的微型潜艇不仅参与了偷袭珍珠港,还曾偷袭悉尼港,也曾在瓜达卡纳尔岛附近作战,击沉、击伤过一些货船,自身总共损失约40余艘。

甲标的微型潜艇

甲标的的先进之处

甲标的微型潜艇同二战时期其他同类型装备不同,如意军装备的“猪”式微型潜艇,其实就是一枚“载人”鱼雷,航程短,单次使用;而英军装备的X型微型潜艇也好不到哪儿去,它主要依靠艇身两侧的各一块爆炸物模块杀伤目标,需要潜艇冒死抵近到目标下方释放爆炸物,待定时引信引爆。

与它们不同的是,甲标的是名副其实的微型潜艇,因为它具有标准潜艇的所有构造。以甲型为例,它全重约46吨,长约24米,下潜深度约30米。

甲标的微型潜艇

潜艇基本由7个舱段构成,为前后水柜、前后电池舱、鱼雷舱、控制舱和动力舱。控制舱内有电动控制的小型潜望镜,可以放大1.5~6倍,鱼雷舱在潜艇前部,为上下布局的2具450毫米鱼雷发射管,管内各备弹一发,鱼雷战斗部装药量约450千克,虽然对大型水面战舰威胁较小,但是如果能集中潜艇数量使用,仍然具有很强的威胁,而且鱼雷允许微型潜艇在正常交战距离上发射,隐蔽性提升不少。

它的动力为一台600马力的电动机,由艇内的电池组供电,电池组需要潜艇在脱离母船前完成蓄电工作。当潜艇以2节的速度巡航时,能够有160千米的航程,不过电机能够赋予潜艇很强的爆发力,能短时间里以水面23节,或者水下19节的高航速行驶,在这种模式下,电池组只能维持约50分钟的电力供应,只有紧急时刻才使用。

甲标的微型潜艇

艇内除了各种水柜、压缩气瓶等,还有铅块压载物,用于艇员紧急时刻抛弃上浮,或者平衡艇身。

抛开甲标的的可靠性问题,它的作战性能在二战前中期无疑是先进的,用于港口偷袭或者近海巡逻,都能发挥大作用,日军实际上也确实把甲标的这样使用的。

甲标的微型潜艇

甲标的甲型的可靠性问题还是在于测试工作不够,还没有最终定型就投入使用,以当时日本的工业实力,再花点时间完善它也不是难事。不过在1943年开始,日本联合舰队在太平洋上的战斗就变得不太顺利,微型潜艇开始被计划用于本土防御。

丙型则是另一种更加简化的版本,虽然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形态,但是潜艇的服役不仅受到自身产量的影响,还受到鱼雷生产和人员培训的影响,在最后关头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部分缺少鱼雷的丙型甚至只携带鱼雷弹头,或者在鱼雷管里放上几百千克爆炸物,当成自杀式武器使用。

甲标的微型潜艇

无论如何以当时日本的条件都无法阻挡盟军的进攻,丙型微型潜艇没能投入使用,或许对双方都是一件好事,否则只是徒增战争伤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