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这三个“人”,关乎黄山的未来

原标题:这三个“人”,关乎黄山的未来

据报道,长三角41市经济“半年报”日前已全部出炉!其中,22市增速跑赢全国上半年增速2.5%,15市跑赢增速3%。

“半年报”,让黄山人绷不住了:GDP总量居长三角末位,增速在安徽倒数第二,仅比最后一名高出0.1个百分点。

许多黄山人及关心黄山的人都纳闷:这几年黄山的许多工作可圈可点,但为什么总成绩还是不好看?

有一天,一位曾任黄山市直某部门一把手的友人,说了一句话:没有3个人,黄山今后依然日子难过。

哪3个人这么厉害?友人说:人口、人气、人才。

细想之,可谓一语破的,耐人寻味。

1

第一个“人”:人口

黄山市辖三区四县,依据《2021年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8.57万人,常住人口133.2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23.72%。

七普

(2020年)

六普

(2010年)

五普

(2000年)

常住人口

133.06万人

常住人口

135.90万人

常住人口

137.04万人

户籍人口

148.46万人

户籍人口

147.72万人

户籍人口

145.81万人

从上图看,黄山市从“五普”到“七普”,户籍人口增加了2.65人,常住人口反而减少了3.94万人。

在改革开放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人口红利”是支撑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这一优势逐步衰减,国家也出台了鼓励生育三胎的政策。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影响城市未来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的基础性变量。略加观察不难发现,发展快的大多是人口多的城市。

一个城市人口多,消费自然水涨船高,必将刺激就业、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发展。记得黄山建市之初,屯溪中心城区人口10万人左右、建成区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

那时屯溪是什么模样?以公共交通为例,当时公交线路少、车次密度稀,而且车型还是7座的昌河面包车,出租车更是稀罕物,满大街跑得最多的是人力三轮车。如今,屯溪中心城区人口翻了三番,建成区面积扩大了7倍,拥有26条公交营运线路,公交营运里程391公里,公交车型基本是新能源空调大巴,出租车公司也发展到5家,现有出租车549辆,还有众多的网约车。

屯溪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是城镇化发展的结果,带来最明显变化还是房价。20年前,黄山市委市政府周边商品房价格基本没有超过每平方米2000元;如今,屯溪中心城区商品房价格鲜有每平方米低于1万元。

像屯溪一样,人口增量带来城市活力。由于城市规模决定其公共资源配置及公共服务能力,因此,“虹吸效应”让越来越多的黄山人流向更大体量的苏浙沪等区域,造成常住人口的减少,波及本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黄山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如果达到50万人是什么样的景象?一位朋友开玩笑说,那黄山市的GDP总量至少是3千级的体量。细细品味,这或许不是戏语。

2

第二个“人”:人气

人口少,可否用人气来弥补?

作为旅游城市,黄山市无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旅游不仅提升了城市标识度和影响力,而且给城市发展特别是百姓共同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间接带动7个人就业。

“十三五”以来,黄山市主要旅游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三次产业的比例由建市之初的49.9:25.5:24.6调整到目前的7.6:34.6:57.8,旅游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

疫情之前的2019年,黄山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402.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1%;旅游总收入659.45亿元,增长15.1%。这也意味着全年平均每天有20万人次的游客流动在黄山大地上。

据黄山市相关部门测算:该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5.1%,旅游相关行业入库税收约占入库税收19.94%,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约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9%,旅游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近21万人,占全市非农劳动力总数的46.7%。

然而,因极端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等外在因素,旅游行业存在脆弱性强等显著短板。两年多来,新冠肺炎疫情让旅游行业首当其冲遭遇重创,而疫情多点散发、时有反复,也让旅游行业长期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挑战,“既怕没人来,又怕人多来”的矛盾格外突显。今年上半年,黄山市接待游客1603.69万人次,同比下降44.03%;旅游收入157.76亿元,同比下降42.45%。

另外,旅游业综合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某种角度上也拉长了原本欠发达的黄山市整体发展的累积过程。

人气就是城市发展流量。当然,集聚人气并非旅游单一选项,比如说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科教高地等,还包括气候、文化、饮食、经济、收入、房价、物价等聚合。当下大众休闲时代,游客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就传统型旅游目的地来说,黄山市需要依托黄山和徽州两个顶流IP,打造独特人设,还需要通过丰富和活化文化体验、深化景观体验、改善服务体验、完善商业环境体验等方式,增强客户黏性,加长“购、娱”两大短板,增加二次消费。一句话,“老把式”也需要“新花样”。

3

第三个“人”:人才

历史上的徽州,一直人才辈出。千百年来,徽州人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都涌现出领军人物,最耀眼的群体是“无徽不成镇”的徽州商帮,最生动的气象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

然而,众多徽州人物真可谓是“名声在外”。翻开史籍,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要成就都不在原籍,而是在寄籍地。这固然因为徽州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生存习俗,也因为大山之外的经济碰撞和文化洗礼。

作为山区小城,人才历来是黄山人的心头之痛。一份调研材料显示,黄山市人才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 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科研人才资源缺乏,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仅占安徽的2.54%,研发人员占1.65%,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占0.62%。另外,技能人才分布不均,特别是新兴产业人才不足,三产占70%,一产、二产仅占比3%、27%。二是 人才平台承载力不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据居全省末位,产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没有形成规模性创意创新创业聚集区,科研投入到成果收益的转化率较低。三是 人才流出数量较多。黄山市有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校,每年留在黄山市工作的毕业生只有20%左右。四是 引才方式有待提升。人才引进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缺乏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和专业引才机构,与高校合作模式单一,柔性引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区域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人口数量少、经济体量小的城市,引进人才、留住人才难上加难。有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指标:一是年薪,二是工作和生活环境。

有人说,谈收入待遇,黄山缺乏竞争力,但黄山山清水秀、生态一流,是最宜居城市之一。然而,宜居城市不等于工作和生活环境。在许多人眼里,工作环境最关注成长空间和发展潜力,生活环境最看重教育、医疗的条件及水平。一位从黄山走出去的朋友实话实说:教育质量或许决定了下一代的起跑线,医疗水平或许决定了自己的生命质量。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但即便弯道超车,也有一个过程。就黄山的人才工作现状而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更开放的视野、更灵活有效的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才能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还有一个重要方面,用好现有人才,是吸引人才近悦远来的形象广告。

说实话,精明的徽商后代一直不乏智慧,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何况,黄山市一直也在努力着做好“人”的文章。

另外,黄山人口少,但市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区域的纵深腹地,空间价值大,未来发展极具潜力。

感谢亲的阅读(●'◡'●)

累计粉丝14万+用户

广告宣传、活动策划、视频拍摄、抖音运营

责编:小谢

终审:赵姐姐

来源:天都大道1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