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数据”解码振兴“密码”——忻城县强化信息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原标题:“大数据”解码振兴“密码”——忻城县强化信息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2021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全区各地紧紧把住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机,以实干促振兴,从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迈出了坚实一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综合改革、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城乡联动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8月15日,广西日报以乡村振兴县域实践调查模式,通过区域新闻·来宾版推出重磅报道,以消息、专题调查、记者手记及图片、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报道了“南方牛都”忻城县强化信息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做法和成效,探索该县通过“大数据”解码振兴“密码”的经验。

8月15日广西日报11版。

忻城县产业发展纪实。视频摄制:卢彬彬 蓝春青

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市才湾镇毛竹山村考察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

在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之前,地处石漠化大石山区的忻城县是我区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该县在经历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后,贫困面貌虽然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但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薄弱的产业基础,依旧是忻城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要克服的难题。

面对困难忻城县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在近日公布的2021年度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名单中,忻城县获评乡村振兴优秀县。

是什么举措让忻城县在全区乡村振兴工作中脱颖而出?该县用什么方式防止脱贫后出现大规模返贫?又是采取了什么措施破解“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条件困局?该县脱贫摘帽后提出的“农业稳县”规划是怎么实施的?——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来宾忻城县,探访该县振兴乡村的密码。

精准数据协力防返贫

完成全县10.4万农户共39.3万人信息收集,防返贫监测数据质量全区第一。

8月7日,北更乡加福村第一书记刘海龙一早就从县城驱车进山。当天,他要到加福村对6户返贫风险监测对象进行家访。车上,刘海龙和同行的两位第一书记不约而同地打开手机中的“广西乡村振兴App”,监测对象的家庭情况、收入数值、收入来源、主要支出等信息都收录在这个平台里。两个小时的山路颠簸,几位第一书记通过手机已对17名返贫监测对象的最新情况了然于胸。

按照忻城县的部署,各部门各乡镇每月开展一场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专题研讨会。图为7月当地县直部门围绕“大数据”讲解分析有关工作。

来到加福村村委,刘海龙立即与几名村干核对电脑上的数据,了解监测户问题,商量新的帮扶对策——一场帮扶研究分析会通过手机与电脑迅速完成。

在监测户蓝俏明家里,刘海龙一一详解:“你家一季度收入2200元,二季度3200元,主要支出是医疗费4000多元,9月开学还有两个孩子的生活费要解决,我和村里商量了一下,请你加入养蚕合作社,学校那里我们开个证明,让孩子们缓交生活费,你看这样行不行?”符合实际的帮扶措施赢得了监测户的信任与点赞。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致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了,但一些脱贫群众长期发展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是很强,疾病、天灾、意外等因素都有可能使他们又滑向返贫的困境,对这些群众,怎么早发现,怎么进行长期有效的帮扶,确保脱贫成果?

为此,2021年,忻城以广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为基础,自主开发了“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电脑端和移动端同步上线,将返贫监测流程全部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实现监测、评议、申报全程无纸化、远程化。

工作人员登记录入农户信息。

“平台的无纸化、远程化、共享化让我们的效率提升了数十倍。”红渡镇党委副书记蓝梦霞说,监测户信息人工录入后,平台自动与各部门提供数据接口对接,自动比对监测对象车辆、房产、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生成排查、申报、预警、核查评估等信息,以“红、黄、绿”标注预警状态,确保从风险预警到纳入监测在13日内完成。

该县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管理机制,提高了防返贫动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最大限度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目前,该县已经完成收集全县所有农户共计10.4万户39.3万人信息,是全区第一个完成所有农村人口信息采集的县,返贫风险动态监测率100%,排查完成率100%。通过收集数据源形成电子台账,已导入收入数据近200万条、财产数据11万条、预警信息1万多条。在今年6月6日自治区乡村振兴局公布的《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和防返贫监测数据质量情况的通报》中,忻城县综合排名全区第一。

信息赋能巩固脱贫成果

截至6月,全县拆除危旧房5406间,41个供水工程完工,实现就业4.041万人,数据应用持续提升“五保障”水平。

“早发现”后更要“早干预、早帮扶”。有了精准的数据监测,忻城县进一步出台了40多个文件,系统性构建“近贫临贫预警、致贫返贫即扶、脱贫持续巩固”帮扶机制。

正在广西开蒙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疗设备生产车间上班的搬迁户吕松兰告诉记者,去年她本打算外出打工,但与帮扶联系人一起分析外出的成本收益后,她选择了本地就业。“现在一个月收入3000元,还能顾家,比出去强。”

忻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就业、收入、支出大数据分析,政府可以更好地引导企业用工、劳动者就业。在政府动员引导下,有些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在一个企业打工,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解决了农民工培训、管理、服务等问题。

大屏幕实时显示数据动态。

在该县教育局记者看到,通过“防止返贫监测信息平台”义务教育板块,可以跟踪到每一个农村家庭学龄孩子在校情况,有辍学、转学情况及时更新、自动预警,有力支撑控辍保学。

“你们看,这是隔壁两个村的收入曲线,增长明显比你们村快,你们也要改变村里的收入结构。”指着数据平台中的曲线图,古蓬镇党委副书记邬园园在板内村村民会议上建议。在数据平台地图中,通过图标、图表显示古蓬镇各村人口、产业情况、收入情况——发展方向清晰明了。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忻城全县已拆除危旧房5406间;饮水安全板块地图显示,全县41个供水工程完工,受益人口8.57万人;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板块显示,已经实现就业4.041万人,而这一数据,每天都在跳跃增加……显而易见,数据应用正在持续提升忻城县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保障”水平,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在“后扶贫时代”高速传播的信息,已经成为这个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的小县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动能。

智慧农业重构一二三产

一张“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物流电商+品牌农产品”的系统网络正在大石山区形成。

“要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互融互补。”忻城县委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概括了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发展好一产是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忻城县确保脱贫后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的关键。“要通过‘互联网+智慧农业’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变自然资源的短板为长处。”忻城县委领导说。

走进忻城县红渡镇三江口茧丝绸产业园,一排排的蚕床,层叠铺满了2000平方米的大型蚕房。通过互联网,专家远程对蚕房温湿度和风速进行调控,并用摄像机进行巡视。该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智能化丝绸炼染印精加工园区。该镇六纳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以前村民自家蚕房一年可产茧1000公斤,现在通过“智慧蚕业云平台”,专家可以对农户的蚕房进行远程管理,可增产到3000公斤。

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项目。

“我们搭建的物流大数据平台囊括全县农产品产业链和供应链,能够联通全国市场,帮助本地农业预判机遇、风险。”忻城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北京国信云服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大屏幕上滚动着全国主要农产品的产地、产量、实时价格。点开忻城板块,当地特产糯玉米、百香果、金银花等农产品产量,有多少家加工企业,全国什么地方正在收购,收购价格多少,一目了然。

工作人员实时监测忻城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

6月8日忻城县召开“千家万户养母牛”项目培训会。当天有61户农户与中投牧业南方牛都企业签约,以“互联网+企业+基地+农户”机制“领养”母牛。忻城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向农户授信1080万。农信社负责人说:“通过互联网,母牛的养育情况可监控,我们放贷有信心。”

不难看出,在忻城县,数据在农业领域实现了更多应用,催生出更多新的商业模式,为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变革与颠覆性变化,一二三产业主体正在深度融合,一张“县域智慧农业大数据+产业互联网+物流电商+品牌农产品”的系统网络正在大石山区形成。今年上半年,忻城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8.3%,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

█调查手记

《把“大数据”真正用起来》

近期,广西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将在忻城县召开,这是自治区有关部门对该县用好“大数据”盘活大石山区农业产业的肯定和点赞。忻城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过程中,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把“大数据”用起来,让“大数据”活起来。

在实践中,该县通过建章立制,让“大数据”真正成为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依据,而不仅是赶潮流摆样子的“花架子”。通过投入建设信息平台,让“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使用在城与村、村与村、部门与部门之间实现“多向流动”,改变过去各部门各自为战的状况,消除了信息壁垒,发挥了数据应用的规模效应。通过不断培训、展示、交流,让人们体会到了“大数据”给实际工作带来的“红利”,主动思考“怎样让数据为我服务”和“我怎样为大数据服务”。

近些年来,大数据对乡村建设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其中呈现的数字价值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广泛,不仅仅是精准防返贫,更延伸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这一发展路径,在忻城县的实践中已经初露端倪,并正在收获成效。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作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部署,要让数字化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促进大数据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提高数据信息在农村工作中的覆盖面、应用度,应该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内容来源:广西云客户端

编 辑:范安民

审 核:邓红专

欢迎投稿

lbfb001@163.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学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