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长江流域2022年干旱灾害分析及应对建议

原标题:长江流域2022年干旱灾害分析及应对建议

导读

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夏、伏旱,比较典型的年份有2006年、2013年和2019年等,长江流域干旱灾害整体上呈现频发、重发的态势,2022年长江流域又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且呈现进一步持续的态势。本文对2022年长江流域当前旱情情势、旱情特点、造成影响、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建议。

本文字数:4404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01 当前旱情情势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水系之一,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总面积180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067 mm,大部分地区属湿润半湿润地区,然而近年来大范围干旱事件频繁发生。今年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严重,流域高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总的来说,今年长江流域大范围干旱的主要还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

首先是梅雨和台风异常造成了长江流域降水严重偏少,今年梅雨期持续时间较短,部分区域几乎是“空梅”,七八月份的台风又未能深入内陆,没有明显降水。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鄱阳湖、嘉陵江流域等部分地区偏少5~7成,部分地区连续无有效降雨天数超过20天。7月份长江流域降水距平基本在-50%以上;但到了8月份,长江流域东部地区的降水距平小于-80%,整个长江流域降水量均小于50mm,上游地区8月以来的累计降水量甚至小于1mm,导致8月份长江流域旱情快速发展。

同时,7月以来,长江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25天,安徽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超过30天。7月21日至8月1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23天发布高温预警,8月上旬长江下游地区四川、重庆和湖北高温达到历史同期第一。8月9日-8月11日,重庆温度超过40℃,近期超过7天温度持续超过40℃,刷新当地气温极值纪录。除江西大部区域外,上游地区7月月均气温超过28℃,高温晴热天气范围广。8月以来,整个长江流域温度距平较7月上升一个等级,其中四川东部及重庆大部气温距平达到了4~6,持续的高温是8月旱情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据气象预测,未来一周长江流域大部将维持高温少雨天气,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从水文角度来看,当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为历史同期最低。流域内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总体较好,但部分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02 旱情特点分析

(1)受旱空间范围大。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6省(直辖市)发生旱情。与长江流域发生过的历史典型夏伏旱过程对比看来,2006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上游,2008、2009、2013、2017、2018、2019年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今年的旱情发生空间范围大,覆盖了长江干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较为少见,也给流域内水量应急调度带来一定困难。 目前,水利部正在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从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措施三个方面全力做好抗旱调度工作。

(2)夏伏旱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2022年,长江流域自6月中旬开始降水偏少,且汛期结束早,7月以来,旱情发展迅速,已持续40天左右。长江流域历史典型的夏伏旱事件中,大部分年份旱情从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发展,8月中旬前后达到高峰,8月下旬受台风降水影响逐渐缓解,通常持续一个多月。而今年旱情发生时间大致提早了20天左右,一旦8月中旬以后旱区没有大范围的有效降水,旱情将持续显著加重。

(3)旱情程度较重。今年6月上旬开始,长江流域降水开始偏少,其中,6月下旬偏少2成;7月偏少4成,尤其是长江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水系偏少5-7成左右。当前,长江中下游水位维持持续消退态势,较历史同期大幅偏低,8月11日8时中下游干流及两湖出口控制站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5~6米,位列8月最低水位的前2至4位。降水严重偏少的同时,长江流域气温严重偏高。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5天,中下游部分地区超过25天。针对当前严重的旱情形势,水利部自8月11日12时起启动长江流域6省(市)干旱灾害防御IV级应急响应,这是长江流域继2019年10月25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启动干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以来第2次启动干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

近日,江西九江,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大面积的湖滩露出。(资料来源:央视网)

枯水期的洞庭湖(资料来源:央视网)

高温少雨江水陡降,近日,武汉南岸嘴现大片沙滩(资料来源:楚天都市报)

03 干旱灾害严重影响

截至8月中旬,旱情已经对长江流域相关省市农业、人畜饮水及生态等不同方面造成了一定影响,具体影响如下: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区一季稻已开始灌浆结实,大部进入乳熟期、成熟期,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正是对温度、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持续性重度少雨缺墒会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利一季稻产量的形成;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华南地区一季稻处于拔节至孕穗期,部分早熟品种处于抽穗扬花至灌浆结实期,双季晚稻处于返青分蘖期,高温热害影响明显。持续高温会加快幼穗分化进程,影响大穗形成;倒2叶期之后遇到持续38℃以上高温,容易引起部分品种颖花退化,尤其是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水稻,持续35℃以上高温有可能显著降低结实率。目前,绝大部分大中型灌区水源可得到有效保障,但部分望天田、灌区末端受旱较重。

(2)对人畜饮水的影响。持续高温少雨导致部分以小型水库或山泉水、溪流水作为水源的分散供水工程水源枯竭,部分群众供水受到一定影响,一些群众需要拉水送水保障生活用水。据水利部统计,截止8月11日,长江流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6省(直辖市)有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不过得益于我国近十几年来的水利工程以及人饮工程的建设,因旱人畜饮水困难已得到极大缓解。根据《中国水旱灾害公报》,在2006年川渝大旱高峰期,重庆市一度有820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占全市总人口的27%,其中有147万群众依靠送水解决基本生活用水。旱情最严重时期,重庆市饮水困难人口平均每日增加5万人左右 。四川省一度有717万人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其中有135万人依靠送水解决基本生活用水。

2019年长江中下游干旱期间湖南省抗旱应急拉水(资料来源:湖南省水利厅)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对1982-2022年遥感卫星进行解译,分析了此次干旱对长江流域四川省、重庆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的生态影响。从陆地生态系统来看,1982-2022年干旱对生态的影响程度呈波动增加态势,2010年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2022年1-7月干旱对六省(市)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均达到或接近历史同期的最大值。

图 2022年4~7月六省(市)的生态干旱情况(笔者分析结果)

从水体面积近20年历史同期变化分析结果来看,2022年4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六省(市)水体面积均达到或接近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图 2001-2022年4-7月六省(市)水体面积(笔者分析结果)

特别是8月以来,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持续,鄱阳湖、洞庭湖等水位仍在下降,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7~5.7米,均为历史同期最低,草洲和浅滩面积扩大,大片滩涂裸露,湖床成茫茫“草原”,不仅让湖区水产养殖、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更让湖区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此外,根据有关研究资料,鄱阳湖枯水期从1959-2002年的11月上旬提前至2003-2012年的10月上旬,提前近一个月,且枯水时间也大幅延长,从77天延长至111天,延长34天。今年,鄱阳湖枯水期将比2003-2012年的10月上旬又提前约1个半月,2022年将成为1951年有记录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

04 干旱灾害发展态势

据2022年8月1日至9月1日的气象降水距平预报,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多年同期偏少2-5成,四川、重庆地区的降水较多年同期偏少1-2成。据未来旬尺度的全国土壤墒情的预测,长江上中游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处于极度缺熵状态,中下游地区处于重度缺熵状态。根据欧洲大气模式集合预报产品8月13日-8月27日的预测,长江流域未来两周仍无明显的降雨过程,结合当前的旱情形势,初步诊断长江流域的旱情将进一步持续和加剧。

这种大范围的干旱主要受制于主要气候系统大气环流状况,客观地说,何时回复正常状态还难以预测,因此还是需要做好应对长时间干旱的准备。要尽快摸清旱区缺水状况,科学调度水利工程,落实抗旱预案,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保障大牲畜饮水和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需求。

05 干旱灾害应对建议

目前仍在持续发展的长江流域旱情,针对短期应对,建议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切实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保障抗旱工作有序进行;强化对区域现有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配置,统筹安排,确保重点,使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的抗旱效益;组织受旱地区按照最不利情况考虑,提前制定当前到明年汛前的区域应急供水方案,因地制宜兴建临时抗旱水源工程,化解发生大范围群众饮水困难的风险;督促指导旱区全面摸排群众饮水困难分布情况,因地制宜采取延伸管网、设置临时取水点、组织社会力量拉水送水等应急措施,全力保障群众生活用水需求。

针对长江流域干旱灾害频发的严峻形势,从长远应对来讲,首先是进一步全面推行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模式,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考虑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大干旱对生活、生产和生态带来的极端影响和损失,把保证民众生活用水安全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目标,量力而行,科学布局,合理推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统筹的干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第一,在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抗旱潜力和全面加强工程抗旱应急联合调度的基础上,合理建立以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为核心的抗旱工程保障体系。以构建多类型、多水源供水保障体系为目标构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在《全国抗旱规划》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合理补充完善包括中小型水库、引提调水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井等方面乡镇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体系;加快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与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的统筹协调与有机衔接,形成合力,更加有效的应对和解决干旱缺水问题。

江西省临川县2014-2016年抗旱引调提水工程

第二是健全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调控机制,构建高级别和高质量的数据信息共享网络,实现气象、水利、农业等方面的旱情信息的汇集和融合;建立旱情监测评估分析常态化机制,推进江河湖库水文旱情预警工作,加强干旱中长期预报研究和业务化应用;构建覆盖农业、城市、生态等多方面的集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于一体,涵盖干旱管理全过程的干旱灾害智慧防御系统,为实现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化技术支撑手段。

第三是有效提升干旱灾害防御适应能力,持续进行区域整体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全面降低干旱灾害脆弱性;建立科学合理的用水和消费模式,建立充分体现水资源紧缺状况、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体系,制定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完善行业用水定额,明确用水效率控制性指标,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和地下水储备

最后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干旱灾害事件的提前应对,非常有必要实施备灾战略措施,包括加强粮食战略储备和建立地下水战略储备等措施;针对新发展阶段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健全干旱防御的法律法规、预案以及相关的工作制度;推进干旱灾害防御社会化,强化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和保险制度,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干旱灾害尤其是严重乃至极端干旱灾害的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应急反应与恢复重建能力,有效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

本文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气候问题及韧性城市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气候变化之下,如何构建具有实操性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全国防灾减灾日 | 直面震之殇,探寻震之源,反思震之防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