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大决战》为何堪称史诗大作?300多名角色全讲方言,动用5个军区

原标题:《大决战》为何堪称史诗大作?300多名角色全讲方言,动用5个军区

建党100周年之际,由高希希导演的电视剧版《大决战》被搬上银幕,这部剧一经上映,就引发了全国各地观众们的热议。

但是,人们讨论的不仅仅是这部剧背后的历史,还有1991年电影版的《大决战》。

相比电视剧版情节上的细致和特效上的逼真,1991年电影版《大决战》因为其追求还原的情景和耳熟能详的演员,成为了老一辈心中无法复刻的经典。

那么,电影版的《大决战》三部曲,究竟因为什么原因经久不衰,以至今天的观众还将其视作现代历史影视剧的标杆?

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电影《大决战》三部曲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1948年,随着国民党在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战事的节节败退,中国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决战序幕。

自1948年9月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了三次会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这三场战役,总计歼灭的国民党军队高达百万之众,彻底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

在拍摄过若干反映解放战争期间大小战役的电影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负责人提出:为何不尝试拍摄一个完整的,反映1948年——1949年三大战役题材的电影呢?于是,在20世纪50年代,司徒慧敏、陈播等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先后向军委提出了这一建议。

(八一电影制片厂作品剧照)

1981年,我国迎来了党的六十岁生日,如果此时出现一部反映我党奋斗历程的横空巨作,无疑是给党的生日最好的礼物。但是,此时距离八一电影制片厂恢复正常工作不到3年的时间。因此尽管制片厂内的剧组工作人员心中都十分迫切,但还是耐下心来,决定慢工出细活打磨一部精品,在1991年党的七十岁生日时,将这部作品献给党。

(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首先,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展的工作是定剧本,厂长一度放话说道:“如果电影的剧本不够好,我们宁可不去拍。”为此,八一电影制片厂请来了当时中国公认的几位最优秀的编剧:分别是王军、史超和李平分。

这三位编剧在参加到剧组工作前,就已有过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譬如王军执笔的话剧《海滨激战》,于1955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激战前夜》,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早期的几部优秀代表作品之一。

而史超则担任过抗大第七分校的教员,在第二野战军中当过宣传科长,有他把关的剧本都注定十分严谨。

其中最年轻的是李平分,但他曾因做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随行记者,因此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是一把好手。

从编剧人员安排上,剧组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老、中、青”三结合,使剧本既严肃符合主旋律,同时又有表现张力。王军、史超和李平分组成的三人团,在接到任务后日日夜夜聚在一起,商讨人物形象与剧情,最终在1987年年底基本完成了电影剧本的初稿。

(晚年聂荣臻)

可以说,采访历史人物是1991年电影版《大决战》剧组独有的优势。在电影剧本定稿的20世纪80年代,当时还有一批经历过战争岁月的老将仍然健在,譬如十大元帅中的聂荣臻和徐向前。到1987年剧本初稿被正式定下来,距离几名将领去世的时间一般还不到5年,譬如粟裕和叶剑英。通过采访这些历史人物,能让剧组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但是,剧组在考虑到要还原历史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当时的历史遗留问题。剧组在定稿之初,一度因为要不要把林彪写进去而发生动摇。得知情况后的杨尚昆说道:“剧组必须要拍林彪,不然的话,辽沈的那些仗是谁打的?”

在王军、史超和李平分三人团为剧本奔忙的同时,剧组内的数百名拍摄人员也开展起了全国各地的采风活动。他们亲临三大战役发生过的古战场,寻访当地经历过战争的老人,感受一草一木诉说的那段历史故事。

摄影组工作人员们的努力,悉数表现在了镜头前的种种细节上:譬如在《大决战》首部《辽沈战役》的片头,有近1分钟的黄河解冻镜头,为拍摄这一波澜壮阔的情景,摄影组们在黄河边等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在战争情景上,摄影组们也毫不吝啬采用镜头语言,进行极尽恢弘的描写。在没有无人机,没有超广角镜头的年代,大决战的摄影组们不惜爬上悬崖峭壁,采用直升飞机上俯拍等“土制”的办法,为我们带来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画面。

说起《大决战》电影中宏大的战争场面,人民子弟兵的参演同样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倘若我们了解到《大决战》系列参演人民子弟兵的真实人数,那么我们会更加由衷地钦佩当年剧照和军委干部们的魄力。据统计,《大决战》三部曲中参演的解放军共计24万。为复刻战争画面,剧组们还不惜动用了坦克、飞机和大炮等货真价实的重武器。

而此前以大场面描写著称的苏联电影《攻克柏林》,动员的军队人数是10万。《大决战》的出品,意味着当时的中国战争题材电影超越苏联,创造了当时新的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剧组动用解放军部队参演,才尽可能还原战争大场面的同时,也为作品带来了一点小瑕疵:那就是电影作品中的国民党军队,也是解放军战士客串的。经历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们,在看到《大决战》中国军行军的画面时,忍不住说道:“国军当时的步子哪有那么齐,要这样当年反而不容易打垮他们了!”

不过正所谓“瑕不掩瑜”,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只会为这部电影锦上添花,并没有真正影响这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

此外,《大决战》还动员了当时的群众积极参演,在电影中客串各类角色。“促进淮海战役胜利的人民小推车”,也被剧组拍摄出来。据统计,参演《大决战》的群众演员在当时多达15万,累积动员的群众多达300万。

电影在选角方面的考究程度,同样值得后人津津乐道。在选角毛主席时,剧组聘用了当时被人称为“神形兼备”的主席演员古月,蒋介石选择了参演过《四渡赤水》、《血战台儿庄》等影视作品的赵恒多。话剧科班出身的马绍信,则饰演了被世人称为“史上最还原”的林彪。像这样神形兼备的特型演员,电影中多达300多个。

(马绍信饰演林彪)

《大决战》的特型演员选角,都经历过层层选拔,其中的部分人甚至是由当时军队中的将帅钦定的。譬如饰演毛主席的古月,在1979年时被叶剑英亲自批准为饰演主席的特型演员。

为了让自己的角色做到真正的“神形兼备”,参演《大决战》的演员们平日里都花了不小的功夫。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说这些历史人物的家乡话。饰演毛主席的古月是湖北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演活毛主席,他特地到湖南和当地的老农同吃同住三个月,并且平日里熟读毛主席的作品,了解毛主席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像饰演周总理的苏林、饰演蒋介石的赵恒多等人,也同样在平日的生活里做了不小的努力。

经历过漫长近十年的精心准备,1991年党的七十岁生日之际,电影版《大决战》三部曲被正式搬上银幕。这部电影不仅在民间获得了成功,还博得了不少经历过战争老将们的好评。电影上映后,此前力谏在电影中保留林彪角色的杨尚昆,激动地和饰演该角色的演员马绍信握手。

那么,这部空前的史诗巨作,究竟花了多少钱呢?答案是6000万。这笔钱放在今天电影行业里看来,似乎是一笔小数目。不过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绝对是一笔巨款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