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微专题】什么是南极下降风?地理视角看高考地理常考的16种风!!!

原标题:【新微专题】什么是南极下降风?地理视角看高考地理常考的16种风!!!

南极不仅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每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被称为地球的“风极”。

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表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风雪中宿营

南极风有时真的能杀人!除了严寒之外,狂风是科学考察人员在南极所遇到的另外一个凶恶的敌人。狂风会很快带走人体的热量,使人发生冻伤甚至冻死事故。

人们难以忘记,1960年10月10日下午,在日本昭和站进行科学考察的福岛博士,走出基地食堂去喂狗,突遇风速达35米每秒的暴风雪,他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直到1967年2月9日,福岛博士的遗体才在距站区4.2千米处被发现。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到了南极内陆会发现,这话一点没错。

“杀人风”——南极下降风

知识归纳:

南极下降风成因:

由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

南极下降风强劲的原因:

南极地区纬度高,冰盖面积大且厚,因为地面辐射冷却导致近地面温度低,密度大;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地面阻力小。

南极沿岸下降风的特点:

(1)风向非常稳定。

在冷空气从较高的冰盖下降到沿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风的走向就很稳定,从高到低不太发生偏转,到了近岸时,风的走向也只会受到冰川走向的影响,所以它在近岸海域的风向非常稳定。

(2)下降风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

这是因为冰盖辐射冷却作用会随着昼夜和季节发生变化。如在夏季(12月至翌年2月)晴天时,中山站的下降风一般在傍晚至夜间开始出现,此时地面观测到的风速随时间逐渐加大,风力短时间内可由静风迅速增加至五六级。天气越晴朗,下降风越强烈。下降风在夜间维持较高的速度,在次日中午之前逐渐减弱,具有显著的日循环特征。

(3)具有明显的局地特点,它常常在某些区域的沿岸附近稳定出现。如我国中山站最为常见。

风,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现象,古人描述甚多,如描写春风:“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描写夏风:“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描写秋风:“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描写冬风:“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而地理中“风”则作为地球上的大气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常常出现在各种试题中。除了风带及移动与气候和天气相关的知识外,还有风力及风向的判断、几种常见的风及季风形成、风能资源及分布、风成地貌、风与城市规划及工业交通布局、风灾与防护等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把地理中的那些风稍微的给大家梳理一下。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风的形成与风力、风向等基础知识。

葡萄牙航海探险家麦哲伦带领船队第一次越过南半球的西风带向太平洋驶去(下图:1519—1521)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长达几个月的航程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开始,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变得非常平静。最后,船队顺利地到达亚洲的菲律宾群岛。这其实是依赖信风的帮助。

风的概念: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的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风的要素:

1、风向:风来的方向

2、风力(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大小有关

风的类型:

1、垂直方向上:高空的风、近地面的风

2、水平方向上:

全球性的大气环流:风带、季风

局部区域和短时间: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湖陆风 、焚风、干热风、台风和龙卷风等。

风的影响:

自然:气候、天气、地貌、洋流、生物、土壤

人文:农业、工业、交通、城市、自然资源(风能)、自然灾害(风灾)

六、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

1、等压线图中:依据等压线疏密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判断风力

2、区域图中:

(1)处盛行风带控制区:如荷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大

(低气压带内,盛行上升气流,风力小;

高气压带内,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

(2)近风源地: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的源地近,冬季风大

(3)季节与南北温差: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力

(4)下垫面:(摩擦力大小不同)

A、海陆位置:距海近,摩擦力小,风大,距台风、飓风源地近......

B、地形:

地势高:气流不受阻挡,风大

地势起伏:地势起伏大,摩擦力大,风小;地势平坦,如西欧,西风长驱直入,风大

狭管效应:峡谷或海峡延伸方向与盛行风的风向一致,风大

山脉(地形)阻挡:迎风侧,风大;背风侧,风小

C、下垫面的组成物质:

下垫面组成物质热力性质差异大:加强或削弱盛行风、季风

水域、海洋:摩擦力小,风大

植被:覆盖率高,风小

D、人类活动:

建筑物高大稠密:风小;但可能会产生狭管效应

植树造林:如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削减风力

常考的16种风

信风

信风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吹向赤道低气压,位于中低纬度,在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带,在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

信风带的风向很少改变,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所以被航海学家们评为信誉度很好的“贸易风”(trade wind);即信风。

特别提醒:

赤道无风带:出现在赤道附近对流层底层风向多变的弱风或无风带。

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风速微弱,故称为赤道无风带。

西风

由南北纬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低气压带。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吹西南风,南半球吹西北风。

西风能带来海上的暖湿气流,使当地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点。

特别提醒:

南北纬30°—35°也是无风带,又称“马纬度”。马纬度实质上是副热带高压带脊线所在纬度。航海家们经过多次航行,发现30°纬度附近总是无风,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在海上的贸易中受到极大影响。

当时,人们还不明白,为什么在其它海域总是吹着有规律的定向风,而在“马纬度”海区总是无风。

原因是30°纬度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在高压中心附近或者高压脊附近风速较小,越往中心或者越接近脊附近,风速越低,就形成了“无风带”,这就是“马纬度”的秘密所在。

在南半球40-60°附近,由于该地区海洋面积较大,几乎没有陆地的阻挡,近地面摩擦力较小,西风风速较大,同时气旋活动活跃,能掀起4-5米的海浪,对航海造成一定的危害影响,是进入南极一道可怕的“鬼门关”。所以将南半球的西风带称为“咆哮西风带”。

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

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特别提醒: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原因: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台风

台风(Typhoon),属于热带气旋的一种。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台风是一个深厚的低气压系统,

它的中心气压很低,

低层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气流,

顶部气流主要向外辐散。

台风的结构,从中心向外依次分为:

台风眼区、云墙区、螺旋雨带区。

湖陆风

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

湖陆风(land-lake breeze)是在沿湖地区,由于大陆地面的夜间冷却和白天加热作用,在夜间风从大陆吹向湖区,昼间风从湖面吹向陆地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天气气候现象。如湖南省岳阳位于洞庭湖东北侧,在一定的天气条件下,夜晚风从市区吹向湖面,而白天从湖面吹向市区。群众称为“进湖风”和“出湖风”。

湖陆风的形成相当于海陆风,白天湖泊和陆地都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因两者的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陆地升温快,湖泊气温偏低在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形成湖风;而晚上则陆地降温快,湖泊降温慢,湖陆之间的高低压转换,陆面则形成高压,湖面则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的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的,所以会形成陆风。

湖陆风全年均可出现,但以温暖季节为盛。一般是9-10时由陆风转为湖风,17-18时由湖风传为陆风。

海陆风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岸附近形成的有日变化的风,称为海陆风。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山谷风

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焚风

焚风效应(Foehn wind)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成因:

气象专家介绍,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摄氏度。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摄氏度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例如,台湾台东市焚风,它的形成就是西南气流在越过中央山脉后,湿气遭到阻挡,水汽蒸发从而形成了干热的焚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造成的危害

焚风可以促进春雪消融,作物早熟;同时,也易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自然灾害。

焚风强烈时,气温迅速升高,空气湿度降低,能使农作物枯萎,树木叶片焦枯,土地龟裂,甚至会引起森林火灾、干旱等灾害;在高山地区还可以使大量积雪融化,造成洪水泛滥;有时连人们的呼吸也会感到困难,身体顿时衰弱起来。

焚风的害处很多。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有时能引起雪崩。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

布拉风

从山地或高原经低矮狭隘通道向下倾泻的寒冷而干燥的暴风,称为布拉风。

该词源于古希腊语Boreas(寒冷的东北风)。这种风像瀑布一样从高山滚落下来,极冷极快,我国天山南侧和长白山地区有发生。黑海和好望角地区也有发生。

亚得里亚海,布拉风从山上滚下来

布拉风的形成条件:迎风坡有利于冷空气堆积;适合的气压梯度;背风坡陡峻且相对高度不大,使爬越山顶的气流下沉绝热增温不多(多了就不冷了)。

峡谷风

峡谷风是因经过山区而形成的地方性风。

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流体的连续性原理),从而形成强风。

峡谷效应又被称为狭管效应,峡谷风又被称为穿堂风。

达坂城位于峡谷口,气候干燥,多大风天气

高楼峡谷风直接影响了建筑物和居民的安全,为了避免峡谷风危害,城市住宅楼的建设应注意住宅楼的走向避免与城市主导风向一致。

重力风(下降风)

重力风是因地心吸力沿山坡下降的风,因此重力风也称为下降风。重力风主要在多山或冰川地区发生,密度高的冷空气受重力影响从高山或冰川顶流下斜坡。当斜坡特别陡峭时,冷空气下沉时获得巨大的动能导致大风出现。

重力风的类型有:

若斜坡是微斜而风相对较弱,重力风亦称为流泄风(清空夜晚,由于地面辐射,贴近地面形成一层冷空气。山坡上的空气比同一高度的、离山坡较远一些的空气要冷一些。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滑,在谷底积聚于暖而轻的空气的下面,形成“冷湖”。 在入夜后开始,日出前风速达最大)

冷空气沿陡峭的山坡向下吹的大风,则被称为下降风(又称下沉风或山风)。

重力风主要在多山或冰川地区发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密度高的冷空气受重力影响从高山或冰川顶流下斜坡。当斜坡特别陡峭时,冷空气下沉时获得巨大的动能导致大风出现。

重力风在不同的地方叫法也不尽相同,如地中海叫西北冷风、亚德里亚海叫东北季风、火地岛叫威利瓦飑等。最恐怖的是威利瓦飑和南极大陆的下降风,时速可达50m每秒以上(相当于16级台风)。有记录的最强烈的重力风是在南极洲的下降风。在南极内陆,极其寒冷的空气从平均超过2千米高的冰封高原移动下滑,冲向海岸。在沿海地区附近,经常有暴风记录。最强烈的重力风记录出现于1972年,达到每小时327千米。

冰川风

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称为冰川风。

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密度较大,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形成冰川风。风速可达3米到10米每秒(7级风左右),厚度可达到2000米。

夏季晴朗的白天,冰川表面与周围温差对比最大,冰川风最强盛。

我国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都有此风的存在,其中珠峰北坡冰川风很强势,北登上造成很大威胁。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种风力极强而范围不太大的涡旋,状如漏斗,风速极快,破坏力很大。其中心的气压可以比周围气压低百分之十。龙卷风的出现和消失都十分突然,很难进行有效的预报。

龙卷风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远远看去,它不仅很像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像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或称“海龙卷”,waterspout);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landspout,美国国家气象局称dust-tube tornado)。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湖泊等都可能出现水龙卷。在美国,水龙卷通常发生在美国东南部海岸,尤其在佛罗里达南部和墨西哥湾。水龙卷虽在定义上是龙卷风的一种,其破坏性要比最强大的大草原龙卷风小,但是它们仍然是相当危险的。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龙卷风经过的地方,常会发生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等现象,有时把人吸走,危害十分严重。 有记录以来美国最致命的龙卷风是发生于1925年3月18日,越过了密苏里州东南部、伊利诺伊州南部和印地安那州北部的“三洲大龙卷”,导致695人死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城市风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风向: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

(3)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

注意:

① 在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② 常见的热力环流中,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的风向存在着昼夜的差异,而城市风的风向不存在这种差异。

圣安娜风

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山谷中一种典型的季节性强风(下坡风)。

每年秋冬季节,在美国西部大盆地会形成干高压气团。受陆地高压的影响,冷空气会向沿海推进。沿海的南加利福尼亚州和北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处于落基山、海岸山西侧,冷空气向此推进时沿坡向下沉。空气下沉时随着海拔降低会出现增温现象,而这里地势落差大、空气下沉幅度大、空气升温快,与此同时,空气也会越来越干。而加州南部山谷刚好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这股被加温变干的冷空气走向一致,又使其风速不断加快,势力越来越强,直冲沿海地区而去,这便形成了圣安娜风。由此可见圣安娜风其实就是焚风。

由于加利福尼亚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秋季气温下降后,林中落叶纷纷,为干热的大风提供了绝佳的燃料。秋冬圣安娜风一来,山上很容易自燃引发山火。因此,圣安娜风也被称之为“魔鬼风”。

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

圣安娜风的形成,与加州附近的地形密切相关。

每年秋冬季节,陆地冷高压驱使冷空气向沿海推进,而加州处于落基山、海岸山西侧,冷空气向此推进时沿坡向下沉。我们都知道空气下沉容易增温;而这里地形落差大、空气下沉幅度大、升温快,当然与此同时,空气也会越来越干。

而加州南部的山谷刚好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这股被加温变干了的冷空气走向一致,又使其风速不断加快,势力越来越强,直冲洛杉矶而去。这就是圣安娜风。

太阳风

极光和“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看对于“极光”的解释:极光,一种绚烂多彩的发光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地球的南、北两极进入地球磁层,使大气层中的氧、氮等分子发生电离,进而导致了这种发光现象。

看关键词:来自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这种带电粒子流,被科学家们称为“太阳风”,这也是今天科教授要和您说的那种“风”。

太阳在为地球带来光和热的同时,每秒钟还放射出大量的带电粒子流,可以说,地球每分每秒,都在经受的太阳风的洗礼。

太阳风能给地球带来美丽的极光,这么看来,这种风还不错,挺好的,棒棒哒!

可现实情况是,如果仅仅是太阳风,其对地球的影响还不算严重。但是,就像地球上不光有拂面的微风,还有台风、飓风、龙卷风一样,从太阳吹出来的带电粒子流,也不可能全是一种量级的。

当剧烈的太阳活动暴发的时候,吹向地球的,就不是太阳风了,而是太阳风暴。这种风暴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精选试题:

1、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是( )

A. 地处沙漠,昼夜温差大 B. 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

C. 地处沿海平原,地形平坦 D. 植被常绿茂密,减弱风力

(2)珀斯风力强劲的时期( )

A. 亚洲低压强盛 B. 正值当地葡萄的收获季节

C. 享受珀斯海滩阳光浴的最佳季节 D. 西欧南北温差大

【答案】(1)B (2)A

【解析】(1)帕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海陆风变化明显,所以夏季风向变化明显,B正确。

(2)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强劲;北半球为夏季,亚洲低压强盛,A正确;当地收获葡萄的季节是南半球的秋季,而此时当地为冬春季节,B错;珀斯海滩阳光浴的季节为当地的夏季,C错;西欧此时处于夏季,南北温差小,D错。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解析】定位,我国北方地区,季风环流区,冬春季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大;冬春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强冬季风;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该地位于河谷谷口地带,且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易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答案】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的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解析】 惠灵顿濒临海湾,加之地形较高,三面环山,时常受到海风的侵袭,一年之中大部分日子都刮风,因而有“风城”之称。结合分析可知,惠灵顿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控制,盛行西风,加上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受西风(西北风)控制;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迎风;喇叭形的地貌,有利于风的深入;海峡延伸方向与风向一致,狭管效应强。

题组1:(2019·广东高考模拟)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分布图”,完成下列1〜3题。

1.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2.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1.C 2.D 3.B

解析

1.由材料可知,下降风是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而形成的,其成因和山风相似。

2.中山站位于沿海附近,且图中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下降风最为典型。

3.读图并结合所学,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A正确;晴朗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更大,B错误,符合题意;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C正确;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下冷上热的逆温现象。

题组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降风是指空气受重力作用形成的下坡气流。下降风在南极大陆广泛分布,下图中甲区域下降风尤其强劲,其东侧的特拉诺瓦湾常年存在冰间湖(指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少冰的冰间水域)。下图中白色区域为冰盖(大陆冰川)、冰架(陆地冰)。

(1)说明南极洲下降风分布广泛的条件。

(2)分析甲区域下降风强劲的原因。

(3)分析特拉诺瓦湾冬季仍存在冰间湖的原因。

(4)指出南极地区冰间湖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

(1)纬度高,冰盖面积大、冰层厚(海拔高),(因地面辐射冷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低、密度大;地形以高原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斜坡多;冰面阻力小,冷空气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向下流动而形成下降风。

(2)(甲地)下降风主要来自西侧的冰川地区;西侧地区海拔高(冰层厚)、坡度陡,寒冷气流在重力作用下加速向下流动;冰川表层摩擦力(阻力)小;来自冰川谷地的下降风易在此汇集,(受“狭管效应”影响)下降风得以加强。

(3)(特拉诺瓦湾)受南侧冰舌的阻挡,高纬度海冰难以进入海湾;冬季南极大陆出现极夜现象(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冷却作用增强,气温更低,(形成的)下降风更为强烈;强烈的下降风可将海湾中的海冰不断向东推动,致使冬季海湾大部分地区常处于无冰或少冰状态。

(4)(为鸟类提供了栖息环境,)海鸟可在冰间湖中寻找食物;鲸、海豹等可以上浮到水面进行呼吸等。

题组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其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为0.53℃,最冷月(9月)平均气温为-16.4℃。受来自大陆冰盖的下降风影响,常年盛行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天数达174天,极大风速为43.6米/秒,但并没有形成风积地貌。图a为拉斯曼丘陵位置示意图,图b为拉斯曼丘陵多年气温统计图。

(1)描述拉斯曼丘陵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明该地9月月均温最低的成因。

(3)分析该地多大风却没有形成风积地貌的原因。

(4)推测拉斯曼丘陵上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全年气温较低(长冬无夏 );各月均温夏半年变化幅度大,冬半年变化幅度小;极端最高温变化幅度小,极端最低温变化幅度大。

(2)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日照时间短,有极夜现象;冬半年热量收入持续小于支出,收支平衡时间出现在9月份。

(3)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部分风化物冻结在冰川中,难以被风吹起;该地位于沿海,风力大,侵蚀、搬运作用强;大风吹向海洋,搬运物多落入海中。

(4)苔原植被(苔藓、地衣等)。夏(暖)季气温在0〜10℃之间,持续时间短,只能满足苔藓、地衣等生物的生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