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咖啡下乡——资本杀死文艺青年的新镰刀?

原标题:咖啡下乡——资本杀死文艺青年的新镰刀?

星巴克开店6000家,瑞幸7000多家,现磨咖啡在一二线城市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于是“咖啡下乡”成为不少咖啡品牌谋求第二曲线的战略。 这正与许多在大城市卷不动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回老家开个咖啡馆——又能岁月静好,又能养活自己,又能延续自己大城市生活方式,简直是种乌托邦的生活状态。

确实,在县城,现磨咖啡并不多见。德勤中国发布的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白皮书》显示,中国共有10.8万家咖啡馆,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的咖啡馆数量占75%,在三线以下的城市,精品咖啡馆的占比不足1%。这也难怪有人哭着喊着要瑞幸,同时有一大批年轻人直接下场回乡开咖啡馆。

在小红书上,关于“县城咖啡”的笔记已经超过8000多篇;有关“咖啡店创业”的搜索量同比2020年增长311%,其中35%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回老家开家咖啡馆”的试水者越来越多,裸辞带着十万存款回乡开咖啡店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注重在城市学到的咖啡内在文化,不用“逃离县城”,就可以拥有“北上广深”的同款“朋友圈”。

但下沉市场的咖啡生意真的好做吗?咖啡下乡,到底是年轻人的创业蓝海、还是资本收割的新镰刀?

# 咖啡巨头下沉厮杀 规模仍未有明显增幅

根据美团发布的《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2021年,中国现制咖啡行业市场规模达89.7亿元,而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从数据来看,相比新茶饮市场,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属实不算高,咖啡市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于是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下沉。截止2021年初,瑞幸咖啡发布的招募“新零售合作伙伴”计划,第一批开放的157个城市,基本都是三四线城市;而蜜雪冰城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目前有397家门店,75%开在三四五线城市。

幸运咖总经理邱腾宇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四线城市河南焦作的一家幸运咖,40多平的面积,7个人,一台双头咖啡机,元旦假期第一天营业额突破1.6万,出杯量1500+,洛阳、南阳等城市的多家县城店营业额过万。

但在小红书上搜索,则更多的是出现幸运咖倒闭的词条。一个幸运咖的加盟商称自己在辽宁省开了一家店,投资40万,每天营业额500元。他所在的是一个五线城市下的县级市,常住人口50万人,GDP137亿元,仍然支撑不起来这家幸运咖。

资深咖啡茶饮的业内人士李明认为:“咖啡行业里瑞幸这样的公司确实带来了部分增量,但还是没有打开咖啡的消费市场。瑞幸教育消费者是通过品牌完成的,通过请明星代言和发放优惠等方式打入年轻人,并通过后续大量铺设点位和出爆品获得增长,但咖啡的市场规模并没有打开多少。”

#反卷返乡开咖啡店 遭遇嗜糖县城青年

商业圈曾经有句话,书店、花店、咖啡店是杀死文艺青年们的三种商业方式。应该很多人见过有些身边的朋友,此生的梦想就是寻找一个春暖花开的地方,开一家漂亮的咖啡馆,有淡淡的书香和轻柔的音乐...可惜咖啡创业,没有岁月静好。咖啡创业的闭店率高达83.3%。逐渐的,咖啡由文青时代过渡到了资本时代。

也有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认为开回乡咖啡馆是非常好的商业契机。他们抱有的想法普遍是:“北上广有,但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县城最受欢迎的。”

但他们普遍高估了县城群体对现磨咖啡的理解和接受度。县城内的年轻群体对于新茶饮中的酸、甜等口味的接受程度,要远比咖啡“苦涩”的接受程度高很多。超过80%的客人明确要求要在咖啡中加糖,接受不了咖啡的那种接近发酸的苦涩,因此主打“甜”和“酸”新茶饮在县城内的渗透率极高,远远的甩开咖啡市场一骑绝尘。

大部分县城青年的选择一定是受到舆论大流的影响,一定要跟抖音、小红书上的爆款保持同步,一定是当下火热的产品,口味真正如何并不重要。有的店主,为了留住县城咖啡客,也不得不以炸鸡为主,咖啡为辅。甚至有的店主坦言:“不卖凉皮是最后的倔强。”

目前县城真正爱喝咖啡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之前在大城市工作返乡的青年;另一类则是对咖啡有着浓厚兴趣、追求时髦的文艺青年。正因如此,县城咖啡店有着很强的淡旺季之分。旺季一般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伴随大量在外务工年轻群体的返乡,现磨咖啡销量会极速增加,但春节假期结束后,销量会断崖式回落到原点。

但其实当我们谈一个城市,单纯用一个大一统的“县城”来描述,不够完整客观,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19年,中国有县城1516个,人口1.41亿人,我国县域发展不均衡,头部县域与尾部县域差距大,各个县域的人群构成也不一样。

在杭州丽水市青田县,总人口55万,精品咖啡馆却有300多家。据《青田县咖啡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田2014至1017年新开业了近两百家咖啡店。据2021年统计数据看,青田咖啡从业人员已有2000多人,仅咖啡馆年营业额就超8000万元。但青田及所属的丽水市作为著名的侨乡,55万人口中有30万是华侨,青田对外来文化生活的接纳度远高于内地普通县城的居民,几乎不具有参考意义。

#县城咖啡市场远未成熟 此时下场为时过早

国内一、二线城市有咖啡饮用习惯的消费者消费杯数分别为326杯/年和261杯/年,但全国的平均消费数字则为9杯/年。

根据美团发布的2021年《中国咖啡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全国咖啡馆数保持较快增长门店分布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南方,特别是广东省,甩开第二名江苏省一倍以上。而全国各城市咖啡门店数TOP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杭州、苏州、重庆、南京、武汉。呈现出明显的咖啡消费量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比的现象。

一二线城市有较大的工作强度、较为宽裕的可支配收入和习惯了高消费的中产阶层,所以逐渐培育出大批稳定的咖啡消费者,然而,县城却缺少这些土壤。

县城的工作强度多为朝九晚五,无须借助咖啡来提神,无法形成刚性需求。与此同时,县城企业产出利润相对较低,而大部分的消费品在本地无自己完善的产业链,都是从外部运输回来,导致了这些商品价格并不比一二线低,县城工资只能维持衣食基本开支,支撑不起额外消费。

-----------------------------

这是一块极其难攻下的市场,让县城年轻人养成像大城市年轻人一样的咖啡消费习惯,并不容易。咖啡主打的本身提神醒脑的功能,对于闲适的县城生活来说,反而成为最掣肘其发展的特征。如果主打文艺范,则竞争的还有奶茶、甜品店、西餐馆甚至酒馆烧烤店等众多品类。同时定价也在人均较低可支配收入中十分受限。

对于县城里的年轻人来说,咖啡馆是文艺情怀的代表,是大城市时髦的象征。但目前看并非日常,过早下场很容易给资本做了嫁衣。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