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捷|重看经济学者四十年前的研究
202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有三位,都从事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分别是美联储前主席、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伯南克(Ben Bernanke)、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戴蒙德(Douglas W.Diamond)以及华盛顿大学俄林商学院的迪布维格(Philip H.Dybvig)。
他们的相关研究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完成,构成了后来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基础分析框架,到今天仍有重大意义:重新审视银行和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预防可能存在的风险。
1983年,戴蒙德和迪布维格撰写了一篇关于期限转换中固有风险的论文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标题为“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他们构建了一个精致的模型,描述了银行如何在为储户创造流动性的同时,又让借款人可以获得长期融资,而且银行在整个过程中都不需要任何存款保证或其他保障。
但是这种创造流动性的过程存在一个致命缺陷。没有保险的活期存款合约固然可以提供流动性,但是它所蕴含的期限错配,需要存款人对于银行保持较高的信心水平。如果存款人的信心都保持在较高水平,银行就很安全,处于高水平均衡。一旦存款人对于银行的信心水平发生变动,就有可能使得信心以“滚雪球”方式崩溃,最终导致银行挤兑(bank run)现象。银行挤兑非常可怕,有很大的几率彻底摧毁一家银行,乃至对整个金融系统都造成重创,这是另一个低水平均衡。高低两种均衡,在理论上都可能存在,而且必居其一,这两者的后果宛如天堂和地狱。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成为描述和解释银行挤兑机制的经典文献,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戴蒙德-迪布维格模型”(D-D模型)。后人从D-D模型中学到的教训是,银行挤兑是否发生,有时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信心,而信心本身是脆弱和难以测量的。
在19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后,全世界的银行都提高了风险监管水平。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也停留在学术讨论范畴,但是所有金融学学者都深知银行挤兑的潜在风险,如何降低和控制这种风险,一直是金融学的核心问题。
1984年,戴蒙德进一步发表一篇论文,题为“金融中介和代理监督”。他在这篇论文中提出了“代理监督”理论,认为金融中介作为存款和贷款双方的代理人,可以有效地监督契约履行,稳定金融市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金融活动中,借贷双方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借款人一旦借到了钱,就可以背离借钱时的承诺,不顾风险地滥用借款,借款合同对他们的约束能力很低。这种道德风险会加剧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迫使贷款人更为谨慎,增加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成本。而金融中介的出现,不仅起到中介作用、降低交易费用,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位置优势,起到代理监管作用。戴蒙德认为,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理应更积极地代理监管,努力降低违约风险,这些工作对于借贷双方都有利。
不仅如此,戴蒙德还进一步证明,银行主动承担代理监管的责任,这种行为也完全符合银行的自身利益。银行现有的组织方式就意味着它们接受储户的监督。储户离开银行以后,对于银行在背后如何贷款、承担多少风险几无所知。银行在贷款方面具有极大的自主权。所以如果银行在监督借款人时偷懒卸责,那么它的贷款将会面临巨大风险。银行更积极地代理监管,本身就是在保护银行的利益,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的操作一般比较稳健,很少大起大落。但是银行吸纳了巨额的资金,对于风险极为敏感,对于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稳定也至为重要。戴蒙德与迪布维格的研究,一方面指出银行可能遭遇的最极端的风险,另一方面也鼓励银行可以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金融市场的监管,降低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
与戴蒙德和迪布维格这两位金融理论学者相比,伯南克的工作趋于两极。在他作为象牙塔内的学者时期,伯南克主要对1929年那段危机历史开展研究;而在伯南克进入美联储以后,他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应对现实中具体的金融冲击。
早在1983年,伯南克就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是“金融危机在大萧条传播过程中的非货币影响”。在这篇文章当中,伯南克创造性地提出一个观点:除了货币供应量减少,大萧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信贷紧缩。在1929年的这次危机中,人们出现恐慌,去银行挤兑;问题在银行之间传导,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伯南克发现,从1930年1月到1933年3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失业率上升到25%。危机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在经济危机期间,人们特别需要信贷,但偏偏最难获得信贷。信贷紧缩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创伤。伯南克总结认为,在国家实施强有力措施阻止银行恐慌出现之前,经济很难得到恢复。
后来伯南克在另一项研究中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那就是1989年的“代理成本、净值与经济波动”。伯南克的这篇论文与格特勒(Mark Gertler)、吉尔克里斯特(Simon Gilchrist)一起合作完成,所以又被称为BGG模型。
BGG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外部融资的代理成本会高于内部融资,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会受到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例如一个企业家现在急需一笔钱投资,临时要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一大笔贷款非常困难;但如果他经营的企业自身就有非常充足的现金率,那一切就都很简单。此外,企业家经营企业的资产净值越高,也就越容易用它来抵押贷款。所以外部金融市场越不发达,企业家就越会想办法增加现金流和提高资产净值。然而这两者又是在经济冲击发生时最易受影响的,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投资,直至影响实体经济。这样一来,BGG模型就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主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释工具。
作者:梁捷
编辑:刘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