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胡鑫宇失联案:「难得理性」的网络舆论何以可能?

失踪、悲恸、全国关注、立案、搜查、流言、辟谣……

百余日来,江西上饶铅山县15岁高中生胡鑫宇失联事件牵动着全国民众的心弦。而近几日,胡鑫宇遗体的再见天日似乎要给这件扑朔迷离的事件与调查画上句号。

在进一步讨论前,我们简单梳理一下事件始末:

2022年10月14日,高一学生胡鑫宇于校内失联,其后各方介入搜查,均无果。各色谣言随之而来,诸如校方加害、绑架贩卖器官等猜测不绝于耳,使校方、警方不得不持续辟谣,直至1月28日,上饶市公安局通报其尸体于河口镇金鸡山区域树林中被发现,死因为缢亡。

微信公众号@上饶市公安局

截至目前,胡鑫宇家属称,暂不火化遗体,等待真相到来。

在真相一步步明晰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胡鑫宇失联事件的舆论情状在延续网络舆论进程的普遍特征——酝酿、发酵、爆发、衰退并夹杂谣言与反转的同时,也更加理性与克制。

这种情状在当下动荡不安、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上似乎显得格外难能可贵——相较于接连不断的戏剧性、争吵、冲突与恐慌,少有的风平浪静显得更加值得追问:理性舆论何以可能?

01

难得理性,难得冷静

与以往的舆情事件相比较,在胡鑫宇失联这一事件中,公共讨论似乎少了许多火药味,多了许多人情味。

首先,网民就事件本身的讨论,呈现出了更加理性的特性。在报道此事件的各类媒体留言区中,网友评论往往是就事论事的:有的评论针对事件中存在的疑点提出质疑,并起到了敦促作用;有的评论对事件细节展开理性分析和推导,并反驳阴谋论。

微博相关话题评论区

在理性舆论的推动下,官方、媒体和民众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同频,进入了一种良好的沟通节奏中,即 “信息披露-评论-回应-进一步披露”的良性循环中。

此外,就算有谣言、流言出现,要么就是有权威声音进行辟谣,要么就是事件相关方进行发声,再就是网友群策群力,找出谣言中经不起推敲之处。这也保证了事件全过程的透明和可见性,压缩了谣言孽生的空间。

同时,@中国新闻网、@人民网评等媒体账号均在呼吁理性,号召不信谣、不传谣,在舆论关键节点也起到理性“指挥棒”的定海神针作用。

微博@中国新闻网#中新网评胡鑫宇案#内容

其次,互联网用户在情感表达上,似乎也更加审慎和克制。相较于以往重大事件一出,事实真相未查明前互联网就已经嘈杂一片,相互攻讦,沸腾而愤恨,本次事件中,舆论表现出更加温和的一种状态。大多数人都在“持续关注”“静等蓝底白字(即官方权威通报)”;较之责难、质疑与短暂的集体感伤,更多网友尝试用更克制、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语气去讨论、去追问、去推动事件妥善解决。

微博@央视网相关新闻下的评论

02

何以理性,何以冷静

理性舆论何以可能?是网民突然大彻大悟,全体媒介素养更上一层了吗?更合理的解释似乎是, “两个舆论场”之间的斗争与摩擦,在愈加完善和透明的对话机制下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

诚然,迄今为止,胡鑫宇失联一事仍有许多细节没有披露,仍有许多谜团尚未解开,但可圈可点的是,信息的持续释放、有效揭示是有目共睹的。

可以看到,警方、媒体、民众形成了一种独特、平衡的张力机制,保障了信息的时和效的对位互补。一方面,警方发布的权威公告、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澄清,确保了信息的可信度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追踪也将有效信息进一步推送给更多受众,扩大核心信息的效力,并减少信息延误的可能性,“快准狠”地填补上受众的信息需求的缺口。

微信公众号@上饶市公安局的警情通报

同时,受众的评论反馈、互动的重要性亦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从中看到了公众与媒体议程的良性互动——公众关注生发了媒体议程,媒体接收其“反向议程设置”并将其作为信源,通过一线采访、事件梳理等回应公众议程,重新掌握议程设置权的同时,也凭借自身信息资源更好地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进一步挤压谣言生长的空间。 这种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复合互动关系,呈现出了数字时代新闻产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特征。

在本次事件中,谣言的生成与抑制机制同样值得关注。在此前各类舆论反转事件中,几则谣言往往掀起轩然大波,促成互联网的情绪狂潮,而辟谣进程往往处于“谣言全世界乱飞,真相还在穿鞋”的状态。而在胡鑫宇失联一事中,为什么谣言似乎没那么大威力了?

奥尔波特曾提出了流言(rumor)通量公式。他认为, 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模糊性之间的乘积成正比”,即R=I(重要性)*A(模糊性)。

在此后的理论改进中,社会成员不安感这一指标被加入该公式,同时重要性和模糊性被替换成了关联度和不确定性, 即R=I(问题关联度)*A(社会成员不安感)*U(环境不确定性),社会公众的批判能力也被引入成为反相关的变量,即公众的批判能力越强,流言传布越少。

用这一理论观照本事件,不难看出,许 多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即与问题、议题关联性高),同时存在一定模糊性(出于案情、涉密等考虑,涉事方难以自证或在公开场合澄清),并且还渲染了恐怖的氛围(摘器官、拐卖等离奇流言增强了社会成员的不安感)。这些特质使一些谣言在初期确实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但是,权威机构的发声和媒体正规军的跟进,粉碎了流言模糊性的根基。有谚语称,“谣言止于智者”,而在中国互联网社交媒体的语境下,更确切而言,应当改为“谣言止于蓝V”。“蓝V”身份带来的权威背书为真相扫清了障碍,通过官方通报进一步披露,媒体报道进一步细化,事件的报道似乎进入了一种涟漪式、有机化的过程中,事件的图卷逐步展开,此前纷飞的流言也会戛然而止。

整体而言,这是一场算得上“心平气和”的失踪调查,亦是一场齐心协力的失踪调查。在胡鑫宇失联事件及其舆情响应中,理性克制、良性发展的公众情绪,缘于各相关方在信息交流、公布渠道上的畅通与同步,既让谣言“无处可走”“无路可逃”,也让真相“小步走”“立住脚”。

政府尤其是权威媒体的不断跟进与信息披露,充分保障了大众的知情权,有效推动了调查的进程,也再次向我们展现了 当信息作为自由流通的货币时,在公共治理所能呈现出的强大的形塑能力与正向效益。

真题解析:人大 丨 清华 丨 社科大 丨 民大 丨 暨大 丨 同济 丨 政法大

择校指南人大 清华 丨 北师大 丨 社科大 民大 丨 暨大 丨 山大 更多院校丨 TOP院校点穴手册

2022经验帖:人大总分第一 人大学硕第一 丨 人大专硕第一 丨 民大第一 暨大第四 北师大专硕 丨 北师大学硕 丨 更多高分经验贴

资源合辑:考研扫盲 丨 必读公号 丨 教材测评 丨 更新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