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潮汕侨宅】从熙公祠:精美石雕“堪称中国一绝”

(来源:汕头政协)

原标题:【潮汕侨宅】从熙公祠:精美石雕“堪称中国一绝”

位于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一村的从熙公祠,为旅居马来西亚的侨领陈旭年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所建。作为早期兴建的纯中式侨宅,与其他侨胞回乡建屋大多采用中西合璧的风格不同,从熙公祠将潮州古建筑的传统风格和技艺发挥到极致,集石、木、嵌瓷工艺之大成,其杰出的设计方法和独特的雕刻样式是潮州建筑艺术的典范之作,特别是出神入化的镂空石雕装饰,代表了潮汕建筑石雕的“天花板”地位,被誉为晚清潮州民间建筑的瑰宝,成为展示潮汕民间雕刻艺术一座“展览馆”。

从熙公祠外观

从熙公祠的建造者陈旭年在少年时期乘坐红头船前往南洋打拼,是开拓进取、拼搏奋斗的海外华侨杰出代表。从熙公祠能够汇集这么多潮汕民间工艺精品,成为连结华侨华人与家国的“亲情纽带”,离不开这位华侨浓浓的家乡情结和不屈不挠、追求极致的信念。从熙公祠现保存完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侨宅探寻

晚清建筑瑰宝集石木嵌瓷工艺大成

从熙公祠位于金一村南门,是清代后期潮州典型的祠第合璧式民居建筑。从熙公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坐东向西,其西面是宽阔的前埕,南面是陈旭年的次子江西南康知府陈鼎新的睿彤公祠,北面为养源书斋,其中有花园亭阁、园林假山和书院,是读书和娱乐的地方。

走近从熙公祠,首先就被门口两座石狮所吸引。这是一对高约2米的卷毛狮子,左侧是戏球的雄狮,右侧是抚抱着幼狮的母狮,形态十分逼真。几乎所有的参观者来到门楼前,就会停步不前,因为门楼上的石雕太精美,太吸引眼球了。

从熙公祠的凹斗门楼整体均由石材构筑而成,墙壁更是整块石板。材料的单一性加大了建筑难度,却更能体现潮州工匠的技艺高超。潮州地处沿海,常有台风侵袭,石结构具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等作用,所以潮汕传统建筑的门楼多用石结构。从熙公祠的石雕艺术也集中体现在前座门楼上。它模仿潮州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形式,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饰以各式花纹雕刻,一层层石构架雕刻精致,把每个石构件都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刻,使门楼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饰以各式石雕花纹雕刻

从熙公祠面宽约31米,进深约42米,为二进四厅的院落布局,前厅与后厅之间是天井,两侧有走廊,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为斗拱抬架式木结构,整座建筑主次分明,前后左右相互对称。

从前厅望向后厅,可以见到屋顶上精美的嵌瓷。这里的嵌瓷运用了平嵌、浮嵌和立体圆嵌等多种手法,题材上有人物、山水、龙凤、花鸟虫鱼等,这些用各种颜色瓷片剪裁拼接而成的屋顶艺术,历经一百多年风吹日晒依然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各种生动形象的嵌瓷造型

精美嵌瓷屋顶

从熙公祠的木雕艺术水准同样堪称一流,主要分布于门楼内侧、抱印亭和后厅,主要类型有金漆木雕、黑漆木雕和木结构;选材上,以南方湿热地区常见的防蛀质硬的樟木为主;题材上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活场景等多种多样。

“一条牛索气死3个师傅”典故出处

说起从熙公祠石雕之精美,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镶嵌于大门正面及两侧石壁上的四幅青石挂屏石雕,分别是“士农工商”、“渔耕樵读”、“百鸟朝凰”和“花鸟虫鱼”。每幅挂屏在构图和造型上都精妙绝伦,通过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镂空雕刻技巧,刻画出活灵活现的形象。

右侧石壁上的“士农工商”挂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最上层为“士”,展示官员出行场面;中间左为“商”,刻画贩夫走卒半途歇息,系紧鞋带的情景;中间右为“工”,刻画工匠们努力工作的场面;最下层为“农”,有肩担锄头歇息的农夫,有牛背上牵牛的牧童。其中牧童手中一根绳纹清晰、弯曲自如的牛绳,还有“一条牛索气死三个师傅”的典故。传说这条长约10厘米,细如牙签的石雕牛绳很难打造,加工时稍有不慎就会断掉,前功尽弃,因此气走了两位工匠;后来的工匠经过不断琢磨研究,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才终于完成了作品,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士农工商”挂屏局部

左侧石壁上的“渔耕樵读”,虽然在潮汕民居中多有同类题材的创作,但这幅挂屏却有其独特之处。这幅作品中的23个人物,不管是读书郎,还是樵夫、农夫、渔夫,每个人都神情开朗,不见忧愁,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常有的愁眉苦脸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创作者祈福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百鸟朝凰”、“花鸟虫鱼”最独特的工艺是采用镂空手法,并将浮雕下面的石板磨平,这需耗费工匠巨大的精力;画面中动物种类众多,姿态生动,充分展示了潮汕石雕艺术的活力。

正门檐下雕刻精致的石构架及“渔耕樵读”挂屏

除了石雕挂屏,祠堂的每一件石饰都堪称艺术品。门楼正门两边的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上,共有四角十二条凸线和八条凹线,且里外打磨得光滑如镜。据从熙公祠的解说员介绍,光是雕刻这对石柱就花费了十年功夫。柱上横梁悬有一对剔透玲珑、刻工细腻的倒挂石花篮,被《中国美术全集》收录,并誉其“堪称中国一绝”。

倒挂石花篮

装饰图案蕴含传统家训文化内涵

从熙公祠中的石雕木雕,除了工艺精湛之外,还富有文化内涵,值得玩味。各种装饰图案,都有其不同的含义,除了寓意美好吉祥外,更多的是运用民间传说典故、谐音比喻,传递着惩恶扬善的教诲作用。

从熙公祠的解说员介绍说,门楼内侧的一幅石刻壁画,中心是菱形,四边围着南瓜、棉花、石榴、苦瓜四种植物。菱形意为菱花镜,南瓜即瓜瓞,棉花即绵长,石榴即“留子”喻子孙,苦瓜别名锦荔枝,故喻金利。主要立意是要子孙常常照镜检查自己,修正自己,才能“瓜瓞绵长,留子金利”。

又如“切莫心猿意马”石雕,由猿、马、喜鹊等图案组成。喜鹊口叼羽毛,取谐音“切(鹊)莫(毛)”;把猿刻成人形,胸口挂一块写着“王”字的牌子,即“心猿”;猿双眼又紧瞪着马,即“意马”;合起来的立意,就是警示子孙,做人立场要坚定,切莫心猿意马。

切莫心猿意马”石雕

在后厅屋梁上,梁与梁之间用木雕“书卷”连接,书卷造型有方有圆,方象征富贵,圆象征如意,即不失典雅庄重,又寄寓了美好祝愿。拜亭下雕刻有名为“戒贪”的图案,其中有一似龙似狮似麒麟的动物,传说它贪心成性,见什么吃什么,最终精疲力竭,淹死东海,这个图案主要寓意是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不要太贪心。

后厅屋梁上的木雕“书卷”

华侨故事

17岁少年远赴南洋创业

从熙公祠展示了陈旭年的生平事迹。陈旭年早年丧父,从小家境贫寒,幼小的他每天就要挑着油担下乡贩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为了改变命运,陈旭年在17岁的时候决定出洋谋生。出洋时,陈旭年只带了一条水布,两件衣服,身无分文,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最终成为一代侨领,靠的是他的聪明才智,艰苦奋斗。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陈旭年冒险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被载往陌生的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彭亨州锡矿做苦工,饱尝了人间艰辛,终于还清了“卖猪仔”的债务。后来,他以出卖苦力为生,夜间栖身于沿街商铺骑楼下。天生有经商头脑的他,很快发现商机,改行贩布为业,每天沿街挨家挨户叫卖布匹,慢慢事业有成。

陈旭年勤劳肯干、性格耿直、买卖公道,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在做买卖时结识了柔佛贵族阿布峇加,据传阿布峇加的母亲是潮州人,两人甚为投缘,结拜为兄弟。后来他又与阿布峇加的表妹结婚,被当地潮人称为“番驸马”。

柔佛新山有条街以陈旭年名字命名

当时,正逢柔佛国当局有意把还较为荒芜的柔佛州全都开发起来,鼓励华人迁入柔佛州拓荒,并推行“港主制”,有计划发展柔佛州。陈旭年于是通过阿布峇加的关系进入柔佛州。他和人合作取得柔佛河支流一个港口的港主委任状,进行甘蜜和胡椒的种植。

据说,当时的柔佛一片荒山野岭,虎豹出没,数十里渺无人迹。陈旭年和潮人乡亲来到柔佛之后,为了避虎狼之害,使垦殖事业顺利,他首先采取烧山除草办法,使一切走兽无处藏身。然后又以坚强的毅力,带领乡人起早摸黑劳作,烧山、砍柴、锄地、种植,进而全面规划,使阡陌纵横,道路畅通,直至整个柔佛旧貌换新颜。陈旭年也成为这一地区历史上的开埠创始人。后来,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陈旭年还发现了新锡矿,帮助柔佛渡过难关。

后来,阿布峇加成为柔佛国统治者,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陈旭年39岁时,已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随着事业的发展,陈旭年还将事业领域拓展到新加坡。

1868年起,陈旭年成为南洋著名的华侨领袖和实业家,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后来又被授为“柔佛侨长”,是当地担任侨长职位的唯一华人。1874年,陈旭年还被州议会委任为议员。

为表彰陈旭年对柔佛州开发作出的贡献,柔佛首府新山市中心的一条街被命名为“陈旭年街”,柔佛河最大一个港口被称为“老砂陇港”(陈旭年的故乡旧时俗称砂陇)。

追求极致凝聚华侨不屈信念

据介绍,陈旭年为人乐善好施、爱国爱乡,虽身在异国,当祖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他积极响应清政府赈灾请求,捐巨资救助陕西等省饥民,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慈禧太后因而赐他二品顶戴,并在他的家乡为他建了“急公好义”牌坊。在家乡砂陇,他更是慷慨大方,对乡亲们有求必应,为家乡做了大量好事。

正是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陈旭年从清同治九年开始,历时近14年时间,耗巨资在家乡兴建了“从熙公祠”。

据陈氏后代陈述,陈旭年精益求精打造从熙公祠,倾注了大量心血。打造石牛绳的时候,几位匠师都被陈旭年奉为座上宾,每天以极品烟茶相敬,保证精力旺盛时才工作,每天大约只工作2小时。因为工艺要求太高,三年过去了,还没有打造成功,陈旭年不以为意,依然诚心诚意对待肯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匠师,最终匠师才把这个石雕难题攻克,为后人留下传世之作。

从熙公祠建成后,陈旭年因事业发展需要从马来西亚柔佛州移居新加坡,特意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仿照从熙公祠的式样,在新加坡建成一座“资政第”,因而流传着海内外有两座从熙公祠的说法。“资政第”被新加坡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1984年还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为图样印发了邮票。该建筑物现为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陈旭年晚年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于1902年在故乡病逝,享年75岁。

来源:汕头融媒集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