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回顾 | 第二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 #深耕专业 点亮生命

【 论坛开场 】

2023年2月24日上午9时,由成功之道(北京)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和文化心理发展研究院、1879心理服务中心协办的第二届心理咨询师执业论坛在北京顺利开幕!

本届论坛以“深耕专业,点亮生命”为主题,聚焦心理学从业者及爱好者真正关心、关注、感兴趣的咨询议题,将对咨询师职业发展、咨询理论与技术,还有职业倦怠、两难困境等方面将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享。

开幕式中,论坛主策们通过对“本届论坛中印象最深刻内容”的分享,提前向大家“剧透”了非常多的精彩内容,也期待直播间的伙伴们、对心理咨询事业感兴趣的人一同,共赴这5天5晚的饕餮盛宴,共同助力和参与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

主题: 咨询师的工作和生活

专家: 李强(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李老师以自己为例,从以下三方面,为大家分享了咨询师的工作与生活。

1.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怎样的?

心理咨询是预约制工作,上一周会知道本周的工作安排,因此能够很好地提前规划自己的生活,也有业余时间,比较灵活、自由。当然,能够达到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是经过了十多年的工作积累,才获得了自主权,尤其是医院的工作经历,帮助李强老师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

2.学习心理学之后,自己的收获有哪些?

学习心理学之后,收获非常大。不仅帮助到了别人,也对自己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比如性格完善了很多,共情能力得到提升,看事情的角度也变得更开阔,能够换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变得更通情达理,解决问题时也更从容,情绪也更稳定,心中也时时有欣喜。

3.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怎么样的?

李老师把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形容为助产士的工作,咨询师所能做的是提供一个环境,提供支持,让来访者自己“把孩子生出来”。

不过,李强老师也提醒说,咨询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还是要有所区分,如果在工作之外,自己还是在“做一个咨询师”,那么我们的自我边界就溶解了。

咨询师也有自己的烦恼,李老师的处理方式,是把烦恼客体化,把它看成是一个不熟悉的存在,试着与烦恼多待一会儿,多了解一点,多适应一下,慢慢心情就改变了。

烦恼还是烦恼,但不再会用烦恼来折磨自己。咨询师也有职业消耗和职业懈怠,李强老师处理这些的方法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充分发挥技能的人。

主题: 跨界小白对话资深心理师:入行前需要了解的二三事

专家: 王中会(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中会老师和想要转行心理咨询师的跨届小白进行了专业、风趣和深刻的讨论。

王老师指出,作为心理咨询师,要完成3个任务:首先要和来访者建立联结,这是很多咨询师从业的动力,但是要避免移情的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这需要咨询师具有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帮助来访者解决自己的困扰,这就需要咨询师具有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和勇气。

王老师对如何成为咨询师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对于想学心理咨询的新手,先要做到广泛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技术,做到“宽地基”;同时也要丰富自己的阅历和人格,因为咨询师不仅要有技术,还要能够灵活应用,这就需要阅历带来的智慧。 谈到“从业”,王老师指出刚入行的咨询师要先“盘活”自己,可以先从接好一个来访者或者做好一个咨询助理开始,再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寻找更好的平台,进入良性循环。

主题: 亲子关系心理咨询:父亲缺位,会带来什么影响?

专家: 王中会(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老师指出:如果父亲缺位,对母亲养育孩子的付出和辛苦缺少理解,容易导致母亲心生怨气,对丈夫产生不满,而这些怨气、不满缺少一个合理的出口,可能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有不利的影响——家庭中也会有“踢猫效应”,负面情绪往往会从强者向弱者流动,最终家里最弱小的人往往会成为出气筒。

父亲在家庭中能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力量支持。如果父亲在情感支持层面有缺失,孩子对父亲的情感联结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可能会引发孩子未来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中产生人际关系问题;如果父亲在力量支持层面有缺失,可能会导致孩子不敢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委屈等情况。

父亲缺位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影响在如下几个方面:1.父亲的思维方式:父亲的思维习惯往往是直接解决问题,而不愿意通过心理咨询寻求帮助,所以需要做一点工作;2.父亲 与妻子、孩子的情感联接不充分,可能会不理解妻子、孩子为什么那么痛苦;3.另一方面,父亲是家庭的“守门员”,心理咨询工作要“进入家庭”,需要获得父亲的认可和接纳。

当父亲出于某些原因在家庭中缺席的时候,母亲可以做的是:1.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对丈夫的 情绪,不要发泄在孩子的身上;2.让丈夫理解自己的艰辛,让丈夫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父亲的责任;3.让父亲多鼓励孩子。

主题: 专业之外,咨询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专家: 李建平(精神分析快速疗法总结人)

很多心理咨询师会专注于心理学理论或者技术的学习,那么除了专业学习外,咨询师还需要学习什么呢?精神分析快速疗法总结人李建平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咨询经验,给出了他的建议。

李老师指出,心理咨询不仅是具体的技术层面在起作用,而是综合性的作用。所以除了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外,人格的丰富性也是咨询师要不断修炼和成长的地方。而关于如何达成这一点,李老师从信仰、爱好、情趣和入世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剖析。

咨询师本身的信仰、信念也会影响到来访者,咨询师自己笃定,才会让来访者感到安心。而咨询师有更广泛的爱好和丰富的情趣,就可能有更多的可以和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切入点。而入世则要求咨询师不能活在真空中,如果不了解社会现状,咨询师就会缺乏共情的基础,建立咨访关系就会难上加难,咨询效果也难以保障。

主题:阻抗/非自愿个案——两个不同技术流派的处理方式

专家:

樊雪春(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专题特邀讲座副教授)

林烝增(台湾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

下午的分享中, 林烝增老师从短焦的角度出发,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与非自愿个案进行工作:

首先从正向开始,以合作、真诚的心态与非自愿个案进行工作,找出个案的能力、兴趣与嗜好,关注其在意、杰出之处。

第二,理解个案是为什么被强制要求来,关注个案“最大的期待”与“最低的底线”,寻找工作的着手点。

第三,关系问句是与儿童、青少年工作的完美工具,对青少年来说,谈论他人可能比谈论自己容易,关系问句可以提供一段安全的距离。

第四,相信来访是有能力的,把看到的困难,像“负债”一样转变成“资产”。

樊老师则以精神分析的视角,分享了与非自愿个案的阻抗类型以及如何与阻抗进行工作。

非自愿个案的阻抗既存在意识中,也存在潜意识中,处理阻抗的 过程也是精神分析专业能力的体现樊老师把阻抗形容为,阻抗是“上面”有一个东西,“下面”也有一个东西,咨询工作是要理解个案的“下面”怎么了,即使是相同形式的阻抗,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不同的。

对于阻抗的处理包括:1.接纳,作为一切的前提,理解阻抗的必然性;2.自相矛盾表达法,用“你不相信……”来开头,帮助来访者表达和梳理内心的冲突与矛盾;3.重新架构,“你不想被改变”;4.语言的力量,“你真的很不想来…”;5.注意非语言讯息,如身体反应;6.“你有你的道理”,理解来访者形成如今的应对策略,有自己的道理;7.真心关心自己的个案。

咨询是美酒,自用相送两相宜。

主题: 心理咨询理论众多,小白该如何有效学习?

专家: 林烝增(台湾空中大学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咨商心理学会理事)

林烝增老师从成熟心理师的养成阶段入手,分解出小白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任务,并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林老师指出,小白首先要从夯实基础开始,完成心理学基础学科、心理评估、咨询原理和概论等基础理论学习。然后通过专业流派的学习、接触实务议题、在不同领域实习等方式,找到自己擅长和想要从事的流派和方向。

对于流派选择和学习,林老师也分享了具体的方法论。在对主要的心理流派有初步的了解后,可以参考人性观、对处于问题和困境中如何适应的看法、技术和策略这三个维度,选择1-2个流派深入学习。通过先学习知识,再分析对话稿提升口语技术,最后开口说、将技术融入对话的知-习-行的方式来打磨、提升咨询技术。

林老师也点出了新手可能会在咨询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接话的时候有卡顿,又或者是太紧密地接话头,没有给来访者留出思考的空间等等,但没关系,这些都可以通过练习提升。

最后,林老师提到,作为来访者接受咨询,也是小白感受咨询过程的有效方式。

主题:聚焦目标,赋能实现——焦点解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专家:郑红文(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咨询师,加拿大高效教练中心认证焦点解决教练)

在报告会上,郑红文老师首先介绍了焦点解决的缘起、含义以及意义,比如焦点技术能够帮助来访者找到资源和解决方案,让他们在困境中思考如何更好到达未来。随后老师介绍了焦点解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EAP咨询中,焦点解决以其有用、高效、灵活和积极的优势在企业里获得好评,成为企业首选的咨询流派。

随后,郑老师以燃料队在企业的具体应用案例出发,介绍EAP如何和焦点解决技术融合,展示了焦点疗法在员工关怀、企业高效沟通、跨部门会议、高效销售、提高员工工作投入度等方面的应用,对比其他方法,焦点解决技术确实能够更好服务到员工,提高企业效能。

主题后疫情时代个体的矛盾与冲突

第一天晚上的圆桌论坛,三位专家围绕“后疫情时代个体的矛盾与冲突”的话题展开分享。

专家: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岭峰老师表示,疫情带给我们的变化是,我们需要看到身边的人,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重要性;其次,这是一个重新梳理人际关系,调整对人际关系的看法的契机;第三,疫情提醒我们去更了解自己的身心状态,如果以往并没有很关注自己,那么疫情之后可以多反思评估自己与自然、他人的关系,活出人生的意义。

此外,老师提到,孩子没有太多能力应对外界的变化,更多是被动应对,所以在疫情中很容易感到孤寂,这也是需要关注的。

这次疫情对身心影响都很大,这再次说明了身心的一体性,做相关治疗时也要注意到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 老师最后建议,少一些戾气,保持平和的心态,让我们的生命更坚韧。

邢志彬(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咨商心理与复健咨商研究所教授)

邢志彬老师则表示,疫情让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多改变,这种变动会带来压力,从而触发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而人对此会有调节机制,一是认知方面,二是行为上的调整,比如寻求心理专业帮助等等。

疫情也带来了不少冲突,包括经济冲突、身体健康的冲突、未来发展和重新出发的冲突等。

有研究表明很多青少年疫情期间孤寂感很强,可能原因有:青少年阶段本身容易孤独,而疫情隔绝了本应该有的社交场景,让同龄人分开,这违背了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此外,由于孩子在家上网课,父母在家办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间变多之后,青少年与父母冲突可能会增加,让青少年更感受不到被支持等。

郭海平(中国原生艺术治疗创始人,“原生艺术丛书”主编)

郭海平老师则表示,这次疫情同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弱势:疫情初始管理很有成效、很有序,集体意识强,这是优势。但这种集体主义带来的效果是有时间限制的,因为它建立在个人牺牲的基础上。当时间持续过长,长期忽略对个人的心理关照的话,很容易使得个体心理层面出现各种危机,这是这一文化弱势的一面。

这告诉我们,对个体的文化支持也很重要,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重建,当情绪到了临界值,人会变得崩溃、非理性。要充分尊重个体,注重对个体的心理支持建设,只有集体意识是不够的。

此外老师还提出,文明人往往习惯依赖于知识,但知识有时候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有滞后性,这可能也是导致个体崩溃的原因。老师提出的应对方法是注重感知和灵性,灵性是感性的、体验的,不需要经验雕琢,不需要对知识的学习,是不需要动用理性和思考的那一端。因此,有时候动用直觉和灵性,也往往可以应对危机。现在灵性不被重视,有衰弱的趋势,再继续下去,类似的危机会越来越严重。

主题:如何正确的对孩子的错误说不

报告人: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第一天会场的最后一场分享中,贺岭峰老师围绕“如何正确的对孩子的错误说不”这个话题,展开了阐述。

老师提到一岁半之前最好不要拒绝孩子的需求,之后可以逐步跟孩子“说不”,但最重要的,是先理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对孩子说不,不能为了“说不”而“说不”。

“说不”的本质是让孩子建立规则和边界意识,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不仅仅是造一个温室,把孩子护在里面。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欲望有时候不会被满足,这是一种常态,要教会孩子,会有人想得跟我们不一样,多元的想法是很常见的,正是这样,才需要学着去谈判、去妥协。

接着,贺老师分享了应该怎样正确说不——“说不”不应该跟力量绑定,而应该和规则道理在一起,和温柔共情在一起,和爱在一起。

“温和而坚定”这句话很恰当的概括了“说不”的精髓,家长可以对观点说不、可以对知识说不,但是不能对情感说不。对孩子的情感要看见和接纳,这是温和的部分;但对立场和事实不能妥协,这是坚定的部分。重要的是,“说不”不能以亲子关系和情感为代价。

预约明日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