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饭人必知:吃东西与心理学的关系

干饭人干饭魂,干饭都是人上人。作为一个干饭人,在每天吃吃吃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吃东西竟然有这样的心理学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吃”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

1、社会促进

我们吃美食,会受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当有别人请客、或和亲朋好友一起吃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忽略饱腹信号,也会吃得比平常更多。

80年代,心理学家John de Castro 收集500多人的完整饮食记录,发现——在社交场所吃东西,会比独自吃东西时,吃的更多。

这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为“社会促进”——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更有日本的研究发现,对着镜子吃爆米花,吃得也会比平时更多。

2、情绪性进食

真实的饥饿感,是可以通过任意食物的摄取而消解的,饱腹后就会适可而止。

然而,情绪性饥饿却并非如此,它是一种对压力不健康的反应机制。它会让我们对于一些特定食物感到渴望,而每当我们吃完后还会感到愧疚。

大部分时候可能你并不是很饿,但想通过吃东西来填补内心的空缺。

情绪性进食并不是只在大喜大悲时才会发生,当我们感到压力、无聊或者遇到挑战性的艰难任务时,都会想要吃点什么。

3、美食是一种奖赏

我们每做一件事,大脑的奖赏系统中的伏隔核都会给它“评分”,判断应该进行奖励还是惩罚。

如果判断是奖励,这个区域会释放一定量的多巴胺,评分越高,释放的量越大。

美食正是一种“奖励”,进食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食物的香甜刺激味蕾,传递给大脑一个很高的评分,使得大量的多巴胺被释放。

我们感到无趣和不开心的时候多巴胺水平低下,而当我们进食就有了“焕然新生,梦中醒来”的效果,因而我们会再次元气满满。

没啥事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两顿!

那为什么我们在吃饱以后,看到巧克力蛋糕或是喜欢的食物还是有很强烈的欲望呢?

这是因为与食物相关的抑制信号,常被习惯或摄取美食的愉快感所忽略。在吃自己喜爱的食物时,除了获得生理上的满足以外,更多的还是心理上的满足。

“吃”的魅力巨大无限,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吃货心理学,对进食上的一些心理机制有一定了解,也可以通过这些心理机制来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饮食计划,塑造健康快乐的自己。

余健豪启思心理,一个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