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造黄谣有多恶劣? 看看各大媒体怎么评 | 信鸽舆情

原标题:造黄谣有多恶劣? 看看各大媒体怎么评 | 信鸽舆情

近日,两起高校学生造黄谣被处理事件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两起事件间隔时间较短,性质相似,因而舆论热度较高,媒体关注度也较高。

信鸽数据选取3月17日-3月24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看看各大媒体对于“造黄谣”如何评述:

事件概述

3月17日晚,公众号“Febrequency”发文表示自己及多位女同学被苏州大学赵某峰盗用照片,发到色情网站上,并恶意p图和造黄谣。(目前该账号及文章原文均无法搜索到)

3月18日,苏州大学回应:已启动调查

3月19日凌晨:苏州大学再回应: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处罚决定。学校对该学生做出开除学籍处分。

3月20日,网友曝光南华大学学生何某盗用女生照片贩卖淫秽信息进行牟利。

3月21日10时30分,南华大学回应:关于网传何某某违法违规问题,正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3月21日12时9分:南华大学再回应:情况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校方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

3月2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发布通告表示:取消何某推免生名额。

事件热度

两起“造黄谣”事件发生间隔时间较短,且涉事主体为大学生,涉及“性别”敏感话题,热度较高。

(图源于信鸽舆情)

从分布渠道看,微博平台为主要传播阵地。具体看相关热搜共10个,其中“苏州大学赵某造黄谣事件”相关4个,“南华大学何某造黄谣事件”6个。

(图源于信鸽舆情)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事件相关进展热搜,议题 “如何看待苏州大学对造谣学生处罚结果”也登上热榜。 主要声音为三类:一是赞同校方处理结果;二是认为处罚过重,断送了学生前程;三是上升到性别对立问题。

(图源于知微舆论场)

从情绪分布看,厌恶、愤怒为主要情绪。 赞扬情绪主要声音为对两所高校快速响应以及处理结果的肯定。

(图源于信鸽舆情)

媒体评论

在此次事件中,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检察日报、工人日报等央媒,行业媒体中国教育报,重庆日报、浙江日报、无锡日报等地方媒体均刊登评论表达观点。观点基本覆盖了本次事件中网友的主要声音,整理评论如下:

根据各大媒体评论内容进行分词处理,主要热词为:“造谣”、“网络”、“受害者”、“女性”、“大学生”、“教育”、“法治”等。 通过共同热词表现,主流媒体强调注重大学生法治教育。

评论精选

对于如何避免此类事件,主要评论有:

中国教育报: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和中小学校的密切配合,拓宽法治教育途径,积极构建高校主导,社会、家庭、中小学校协同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人民日报:他人权益不该成为造谣者阴暗内心的代价,他人隐私也不应成为牟利工具。警示造谣者: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编造谣言终将“现出原形” 。

半月谈:只有鲜明的态度、严厉的惩罚,才能让学生懂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足够硬的“拳头”、足够大的代价,才能让想要伤害别人的人收回恶意的双手。事实上,从当事女生的发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自己的行为赵某某并没有悔过之意,在被发现后不仅没有对当事女生表示丝毫歉意,甚至还让人劝其不要传播。对于“按键伤人”的案例,只有坚决打击,从严处置,才能形成震慑,让按键之手不能肆意妄为,进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构建良好网络生态,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

中国青年报:不管是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解决黄谣受害者举证难、维权难的问题,更高效地揪出幕后操作者,还是 高校以黄谣事件为契机展开性别教育,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一现象背后的性别偏见,科普受害者维权的有效方式,抑或是每个人从自己做起,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审慎态度,拒绝炮制、传播流言蜚语,都有助于打击此类现象。

工人日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个案总结经验,尽快建 构起覆盖一切“黄谣”的有效甄别、阻断、查处与“救济受害者”的标准化响应机制。守护公民尊严、打击“黄谣”流毒,我们要的是“万无一失”,而非侥幸得胜。

央广网指出了事件背后隐藏的风险:与前几天同样引发关注的另一起在校大学生造“黄谣”事件相比,南华大学学生的这一事件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其不仅恶意P图造“黄谣”,还将相关图文进行贩卖牟利。也就是说,这绝非一个孤立事件,它的背后很可能还存在一个网络色情产业链。要最大程度遏制造“黄谣”牟利的空间,就必须对这条色情产业链连根拔起。

红星新闻对于部分声音表示处罚过重发表观点:有人认为学校对此类行为处罚过重,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实在不易,如果因为造黄谣就让多年努力付诸东流,实在可惜。可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只在学业上优秀,而在做人上违法。当他们将同学的照片P成黄图并上传网络之际,当他们踏入女生宿舍之时,就已经做出了选择:是他们自己,将个人的学业、前途抛在了一边。

我们既要揪出并惩罚违法犯罪的人,更要教年轻人如何面对青春的冲动。不仅要正视他们对异性的“特别关注”,也要深入剖析他们一些不正常的行为、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加强性教育,进行心理引导,普及法律知识,才能尽可能减少类似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我们都必须站在这样的角度考量:每一条黄谣背后,都有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一个走上歧途的违法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