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 99%,连「特色小吃」都一模一样

原标题:全国各地古镇相似度高达 99%,连「特色小吃」都一模一样

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绿瓦、红灯笼;无论哪个古镇都有卖丝绸的、卖钥匙扣的、卖手工首饰的;甚至连“特色小吃”都变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肠、甑糕……不知何时起,古镇渐渐“长得”越来越像,古镇里的商铺和特色小吃也越来越像,相似性渐渐地取代了每个古镇的独特性,全国各地古镇的“查重率”甚至高达99%。

有网友调侃称:“古镇的商业化太严重了,基本上只要是条路,两边都是商铺,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外来做生意的,就跟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样。”与过度商业化的古镇对应的,则是“千篇一律”的古镇景观,甚至原住民在一些古镇里都是真空般地存在。

高昂的租金,以及劣币驱逐良币,是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

最近二十几年,最早出现的古镇的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者说当时的古镇并不多,大家即使风格一致,但因为数量稀少,所以大家的感觉是不同的。

尤其是早期,没有商业资本的进驻时,大部分的古镇本身是自然形成,然后零售或者美食更多也是自发进驻,慢慢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我们记住,一个自然古镇的商业文化氛围,短则十年,长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是时间给予的商业文化的优势劣汰,好的留下了,不受欢迎的自然走了。

进入到中国高速发展的二十年,资本开始介入古镇或者改造古镇。

其实极少有新的古镇百年下来又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商业价值。这样地方几乎没有,有也基本是属于西安大雁塔等座落在市中心的。你想改也不让你改。

所以,很多资本介入的是老古镇,有历史故事但是没有商业价值。

于是古镇想要商业化必须改造,包装后重新推出市场。那么这个就比较符合地产商的商业经营逻辑了。

最近很多古镇都是地产商主导开发建设的,我们行内把它叫做文旅项目。文化旅游地产。

其实大部分做古镇文旅项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旁边更多好山好水的土地盖别墅来卖,只不过带着更新古镇的名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挂羊头卖狗肉。醉翁之意不在古镇。因为古镇大概率都是在郊区,靠的仅仅只是旅游周期,短时间很难赚钱,需要花很长时间培育。

因此,开发商会和政府谈条件,这个古镇我拿了,但是不好意思,你要再给我一个住宅地块来做置换,否则我仅做古镇肯定亏损。

政府算了算大账,好吧,就这样吧。

开发商拿到古镇以后,虽然不赚钱,但肯定也不能亏太多啦,交代商业公司想尽办法减亏。

那么没办法,建筑设计上统一标准,或者直接抄袭别人成功的建筑设计,然后商铺租金上提升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有较高回报。

租金变高,那么真正的本地特产或者本地美食是付不起改造好古镇的租金的,能付得起如此贵的租金只有两类客户:一类是全国的连锁店,他们实力强,全国布局,有时间有金钱培养古镇直到赚钱,另一类就是毛利很高或者坑蒙拐骗的项目。古镇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流动,不固定,商家知道这就是一锤子买卖,既然租金给的高,自然想尽一起办法用假的,差的或者义乌商品市场的1元单价商品。

这就是你为什么看上去所有古镇的商品卖的都差不多,为了控制成本,他们都是从义乌商品统一采购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毛利。

劣币驱逐良币,慢慢的,坑蒙作假的越来越赚钱,而真正老实本分的本地商家却赚不了钱,更多的合同到期,坑蒙作假的会用更高的租金取代原本商家不错,但是付不起高昂租金的好商家。这样就导致市场上越来越多相同类似的商家。这种商家的一般规律就是毛利很高的商家。

所以去这些地方大概率买的东西都比其他地方贵,要被宰!

其实不仅仅是古镇了,我们注意看一下每个城市的步行街,以及最繁华的商业街,你们最常看见的是什么?

是不是也是各种卖服装的,卖鞋子的,卖黄金的,各种卖高端零售品的,几乎各地都是千篇一律。为什么?因为这些商家的毛利都是最高的,也或者他们更懂得行业内的潜规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