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灵感·创造·共享”(东莞一模)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2023东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解析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3个句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句话,即第一层: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的哲思。

该句陈述历史事实。先祖由尺蠖的体态及爬行特点得到灵感,对生活有了哲理性的启迪:“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语出《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意思是尺蠖弯曲身体,是为了(更好地)向前延伸爬行。该句关键词在“灵感”,强调生活中的“尺蠖”一物对人们的思想启迪。

第二句话,即第二层: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

该句陈述当下事实,承接上文而来。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模拟尺蠖的运动,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得以攻克科学难关。该句关键词在“创造”,表明当代中国科技人员继承古人善于从生活中获取灵感的传统,把对生活的认识(灵感)转变成科技的创造,这是对灵感的升华,也是灵感的落地,是中国人跨越时空的“知”与“行”的遥相呼应。

第三句话,即第三层: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

该句是陈述中外事实,是对上文的继续延伸。美国宇航局对中国的技术借鉴,而中国科学家对此表示愿意共享这一技术成果。该句的关键词在“共享”,表明中国在全球面前做出的智慧共享。

上述三个关键词,提示了材料的核心所在:要理解好“灵感”“创造”“共享”三者的内涵,阐释好三者的关系。三者关系可以是条件关系、层递关系、良性循环关系等,界定合理且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

这是对材料的高度概括,梳理了三个关键词的逻辑链条:古与今、知与行、中与外。三个关键词之间可以是层递关系,环环相扣,是基础与发展,是条件和升华,还可以是一种相互促进和推动的良性循环……“颇具启示”,要求做到依据材料内容和含意,适度拓展。

2.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复兴中学”“五四青年节”,指出了写作者的身份和情境,行文中必须要强调青年身份与使命,也可以巧妙地把这一具体情境融入文章。

“‘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呼应材料的内容,明确规定了文章的内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 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创造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共享指“共同享有;共同享用”。

“征文活动”,光看这一指令,不能显示对文体和写法的特殊要求,也无需在正文中特意强调,若能在副标题有所体现,则更能体现审题的精准。

★54分以上作文一般要完成这些情境任务。

3.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结合以上材料”,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以全部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及材料,结尾要回扣材料;要求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你”指考生本人——高三学生,也指广大考生的身份——新时代青年。“认识与思考”,不要求面面俱到,从学生具体身份或时代青年的身份来谈认识,皆符合题意。总之,考生要根据材料内容,通过合适的拓展、类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故以议论文为佳。

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不能偏重于一面。“结合以上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另起炉灶;中学、五四青年节、征文:要做到符合身份、契合情境;“认识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1.“选准角度”,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2.“确定立意”,阐释好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围绕相关限制条件展开思考。

3.“明确文体”,要求文体规范,本题适合写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证充分。

其余要求不再赘述。

三、关于是否符合题意

(一)符合题意

1.主题方面,围绕“灵感·创造·共享”三个关键词,准确阐释关键词内涵,分析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思辨意识。

2.情境方面,第一,材料是思维的触发点,要紧扣材料,但又不能只就材料论材料,要关照现实,有所延伸;第二,体现青年对民族复兴使命的思考,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

(二)基本符合题意

1. 提及材料,对三个关键词分别阐释,主体部分写成三大段拼盘式的文章,没有点出三者的逻辑关联,缺乏思辨意识。

2.完全没有提及材料,但论述的主要内容与材料有隐含的关系。

(三)偏离题意

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如写中华文化的智慧、小事物大启发等。

2.关键词解读错误,如把“创造”完全偷换为“创新”。(如果同时写创造和创新,可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3.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

4.残卷,白卷。

四、打分等级参照

一类, 54~60:①结合材料,对“灵感•创造•共享”三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准确,且能够合理界定三者的逻辑联系,具有思辨性;②点明青年身份和使命,有体现征文、青年节等情境(一笔巧妙带过即可);③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观点与论证高度匹配),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文章有亮点。

二类, 48~53:①结合材料,对“灵感•创造•共享”三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相对准确,且能够合理界定三者的逻辑联系,具有一定思辨性;②点明青年身份和使命;③观点较明确,论证较充分(观点与论证比较匹配),结构较清晰,语言通顺,无亮点。

三类上, 45~47:①结合材料,对“灵感•创造•共享”三个关键词的内涵有必要的阐释,只论证了其中两个关键词间的逻辑联系且界定合理,或有一定篇幅对三者关系进行总括性的议论;②结合青年身份,谈使命、做法;③文体总体规范,语言一般,无亮点。

三类下, 42~44: ①结合材料,有对三个关键词的内涵进行阐释,但对三者关系界定不够清晰、表述不够合理,或只笼统概括并不论证;②青年身份、做法不明显;③有必要的论证过程,但不够充分,结构不够清晰,语言一般,全文无亮点。

四类, 36~41:①结合了材料,对三个关键词的内涵阐释不清,理解不准确,或者在概念外围打转,存在贴标签的表述,也完全没有点出关键词间的逻辑关联,尚有议论文体的基本特征;②青年身份不明显,情境任务完成不好。

五类及以下,31~35 :三个关键词只写一个,另两个只偶尔出现,没有写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30及以下:三个关键词只写了一个,另两个不出现;或不结合材料另起炉灶的,只选材料中一词一句就生发议论,不结合材料整体内涵的,以及其他偏离题意的。

★特别强调

1.均分45。

2.分数梯队要来开。既要注重分论点表述,也要注重论证充分,即观点要与论证过程匹配,而论证过程又要关注用例是否贴切、阐释是否准确,避免只看分论点而不看论证过程造成误判,分数拉不开。具体来说,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观点好论证好,观点好但论证不好,观点不好论证也不好等。

3.对三个关键词分别阐释,主体部分写成三大段拼盘式的文章,没有点出三者的逻辑关联,或只笼统概括了一句如“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是有机整体”等,44左右打分。如文体不规范或没有体现青年身份,再往低分打。

4.写记叙文体,一般难以较好地扣材料,三元关系论证难以透彻,“认识与思考”难以深刻,一般不高于40分。

五、关于等级打分

(一)基础等级——内容和表达两项,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20 分):重点是题意、内容。

表达(20 分):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

(注意: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20分)

1.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不跨等给分。

2. 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 内容在四等的, “发展等级” 可以给 1 到 2 分;抄袭的, “发展等级” 不给分。

五、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扣分项评定

1. 错别字, 1 个扣 1 分,重复不计;

2. 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

3. 无标题扣 2 分。

(二)残篇评定

1. 5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2. 500 字以下的文章, 3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 400 字以下的文章, 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 200 字以下的文章, 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5.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6.只写标题的,给 1 分或 2 分,不评 0 分。

7.完全空白的,评 0 分。

标杆作文及点评

一号文

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成果展未来

读史三千年,先祖观尺蠖之态而启发灵感,留下深刻哲思,助我国火星车创造性更新系统,为美国月球车设计提供借鉴。以我之见,上述事件蕴发展之理:我辈应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类未来光明且同归。

灵感蕴于精微处,须弥藏身芥子中。灵感是创造与共享的前提,我侪应以如炬慧眼识之,激发创造灵感。

正所谓“自然界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万物之中蕴万事之理,即“灵感”。而灵感是创造的源头活水,以思想启迪之光助人打破僵化思维,进而可有目的、有方向地创造、共享。念往昔,若无怀特兄弟观飞鸟翱翔身姿而萌发“飞机”之灵感,何有今人“共游青云间”的出行方式?若无中华先祖以观察尺蠖前进之姿而产生“求信于屈”的灵感,何来今人模拟尺蟆,创造性设计火星车系统的能力?又何来美国对此成果的借鉴?由是观之,灵感是创造之母,是有可共享之物的源觞,我们应以善于发现的如炬慧眼,于外物中觅灵感,以有创造之果。

“创造”是连接“灵感”与“共享”两物的桥梁,以实际践履将灵感落色成图,为共享提供物质基础。

“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等待的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毕家索之言不谬,创造是世界所需,时代所唤,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举动,是新成果的缔造手段。若无中国科研人员敢于创造新型系统、创造性运用灵感于实践,那么先祖的灵感亦不过为一纸空文,于今世无补。“创造”若无,人们因循守旧亦步亦趋于前人足迹下,又何来供他国借鉴的独创成果?幸有探火人敢创造善创造,以创造之手培植新型火星车系统之果。由是观之,创造为社会赋能,是“灵感”的落脚点与“共享”的起点,使灵感发挥妙用、开启共享之路。

共享是前二者的成果体现与再升华,将灵感与创造之成就置于多元平台,在交融互鉴中迎来光明再发展前景。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共享是时代的趋向,当今世界面临种种狼烟乌云,惟有各国共克时艰,同舟共济,发挥各自智慧成果,使科技在交流中获得借鉴之利,生机焕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共享成果是新成果创造的良方,为其提供优秀借鉴,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创造。美国以中国火星车为借鉴,设计新月球车,亦可反为中国月球车发展提供先范,共助世界航天事业发展。

“悟道九万里,静观物中智。”值此五四青年节,愿复兴中学之生皆能明灵感、创造、共享之理,展我青年光彩共创美好未来。

点评:

本文立意精准,紧扣材料展开对三个关键词的阐释,合理界定并充分论证了三者的逻辑关系,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规范,且情境任务意识较强,是一篇典范的考场议论文。

首先从内容上看,文章开篇由材料提炼出观点,认为材料所述事件蕴含“发展之理”,高度概括、统摄了三元关系,随后点出我辈青年之启示:我辈应善寻灵感敢创造,共享科技成果,使人类未来光明且同归。接下来,作者用三个层次来阐释三元关系。第二三段,作者主要谈灵感对创造和共享的意义。其中在第三段,作者从“自然”这一灵感的触发点写起,回应了材料和写作引导语。接下来,既有理论的阐释,也有举例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丝丝入扣,始终不游离核心关系。用排比句式和反问句式来举例分析,富有气势。在每个主体段落阐释结束后,能点明当代青年从中获得的启发,结尾一笔点出写作情境和身份,明扣引导语的情境任务,深谙考场作文之道。另外,诸如“灵感蕴于精微处,须弥藏身芥子中”“创造是连接……的桥梁,以实际践履将灵感落色成图”“悟道九万里,静观物中智”等句,切合语言情境,作者遣词造句之功力可见一斑。

其次,从结构上看,思路清晰严谨。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眉目清晰,主体论述段落从引用论证到阐释关键词内涵,到举例论证,最后小结观点,章法井然。段落匀称,全文布局颇有建筑之美。

得分:58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陈坤)

二号文

汲自然之巧思,发灵感,成创造,乐共享

小小尺蠖,屈伸而行,却给古人以“由屈求伸”的灵感,给今人以“祝融号”火星车脱困系统的创造,给世界以创新科技的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吾辈青年当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致力于民族科技创新,乐于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

灵感是我们对自然的哲思与启发,源于我们对自然的好奇与敬畏,导向真实生活中的创造与共享。树上砸下的苹果启发牛顿的灵感,而有“万有引力”概念的提出;烧水时“呜呜”尖叫的水壶给瓦特带来的灵感,而有了“蒸汽机”的发明。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也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蜜蜂繁多万化的舞蹈,蚂蚁触角相触的交流,无不启示我们自然的神秘与广博,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灵感。惟有关注自然、思考自然,自然才能激发我们的灵感,我们才能在自然之中求索真理,获取创造的力量。

灵感启发创造,创造需要共享。早在我们探究到蝙蝠以超声波探路之时,给人灵感,才有了雷达的发明与广泛运用;当我国科学家由小小尺蠖触发的灵感,创造出“祝融号”独特的悬挂脱险系统时,便与美国宇航局月球车设计共享了新意与思考。刘元杰微为新疆蜂蜜的美味而惊艳,投身于直播卖蜂蜜产品,与当地居民合作共享。人们从自然中汲取智慧,进而创造,进而将其共享,辐射以带动整体发展。这样一个良性驱动过程,正是当代青年需要学习和达到的理想境界。自灵感获取到创造,自创新到共享,共同带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共同谱写人类社会新篇章。

毋庸讳言,自灵感到创造再到共享的发展之路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抄袭、剽窃等现象的发生。当代青年毋要走向窃取他人成果反而美其名曰“共享”的道路上;也毋要专注于攻击他国创意与本国的相似之处,须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当我们处于灵感暂无的窘境,何不回顾“尺蠖”屈伸而行带来的启示,品味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奇思妙想;当我们落于孤立主义的泥淖,何不回味穿越时空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哲思。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当代青年,当致力于由自然中汲取智慧与灵感,勇于创造,乐于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点评:本文能准确把握材料,并从材料出发,详细论述“灵感”“创造”“共享”之间的关系。论述较为严谨,逻辑较为严密。而文章最大的亮点在于不仅论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在于有辩证的思考,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强调共享并不意味着放任抄袭、剽窃,并告诫当代青年不要以“共享”的名义窃取他人成果。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灵感与创造,不能因他人、他国的成果与自己的有相似之处而随意攻击他人、他国。此乃本文一大亮点,发展等级分打在思想深刻。最后,文章继续强调“灵感”“创造”“共享”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闭环,使文章首尾呼应,环环相扣。

当然,文章也有些许瑕疵,第三段中刘元杰的事例与“灵感启发创造”关系不大,但瑕不掩瑜。总之,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论证严密的好文章。

得分:56

(东莞中学 张持)

三号文

奏响“灵感·创造·共享”的闭环三部曲

——五四青年节征文

小小尺蠖予昔人灵感,启今人创造,联通古今,跨越时空,又推动了科技共享,奏响了“灵感·创造·共享”的三部曲,对我们青年而言亦是人生中处事的三部曲。三者环环相扣,完美构成了一个闭环。

灵感是创造的破冰刃。若有灵感,青年开动脑髓,便生发万千创造。

尺蠖一屈一伸,捅破了“祝融号”主动悬挂系统这一创造与传统设计间的窗户纸,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原来自然造化中,自有灵感火光熠熠生辉:人们观察蜻蜓而获灵感创造飞机,研究蝙蝠的飞行而获灵感创造雷达……仿生学中的例子俯拾皆是。除了自然,我们还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且看屠呦呦从古籍中汲灵感,创造性采用冰水浸取法,成功萃取青蒿素;且看故宫文创产品以中华文化瑰宝为灵感来源,吸睛无数。我们青年应认识到生活处处有灵感,细致体察方能获灵感而创造。综上,1%的灵感,往往是创造的灵魂。

共享是将创造推广应用的良好方式,充分勾勒了创造的意义与价值。

费孝通于《乡士中国》中落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美国对中国模拟尺蠖运动设计的借鉴,没有遭中国拒绝,反而得到欢迎,正与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理念不谋而合。尺蠖运动予美国灵感促其创造,也是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添砖加瓦。忆往昔,清朝闭关锁国,拒绝他国共享本国的创造等资源,亦不懂借鉴他国创造,终落伍世界潮流;看今朝,共享经济如火如荼,一带一路的构建等正是顺应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不二之举。我们青年也当有全球视野与开放心态,主动共享自己的创造,就如扶贫造福民生。一言蔽之,创造需共享以发挥其生命力。

共享往往激发新的灵感、催生新的创造。至此,三者构成一个闭环。

广义的共享包括分享创造并互相交流讨论,而这个过程往往能让人从别人口中发现创造的新应用或是其缺憾之处,由此激发新的灵感进行再创造与优化。美国借鉴“尺蠖”之设计时,可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其应用,从而给我们新的灵感;也可能对其进行完善,也促发我们对原有创造的改进。疫情当道时,各国共享抗疫方法,往往能达取长补短之效。因此,我们不能把共享当作最终目的,还应以此为基点开启新一轮创造。

青年当以“灵感·创造·共享”之闭环三部曲,于民族复兴之路上奏出凯歌!

点评:本文切合题意,紧扣材料,对三个关键词逻辑关联界定合理,论证透彻。先就灵感与创造、创造与共享的关系分别论证,再综合讨论三者关系,结构严谨,行文颇具章法。征文、青年复兴使命等情境任务完成较好。

本文的倒数二三段写道:“共享往往激发新的灵感、催生新的创造。至此,三者构成一个闭环。”作者认为,共享,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它将激发新的灵感,推动再创造与优化,“作为基点开启新一轮的创造”。在众多考场作文中,其理解是独树一帜的,发展等级分打在思想深刻。我们应鼓励考生对事物的关联有独特深入的认识,这方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之道。

相较于一号文,本文三个主体段落擅长举例论证,但对核心概念内涵的阐释略显不足,个别句子不通顺,故而在内容上略逊一筹。

得分:54

(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 陈坤)

四号文

以灵感求创造,得成果而共享

星燧贸迁,从吾辈先祖从尺蠖身上得到“屈而求伸”的哲思,到我国科研人员以此为灵感创造科研成果,再到欢迎世界共享,灵感、创造与共享在时代发展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笔者之见,吾辈当以灵感求创造,得成果而共享。

灵感乃创造与共享的起源,为其提供思想基础。

“一切宏伟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那一刹那的灵感迸发。”斯言善矣。灵感如黑暗中倏然迸发的一缕星光,为创造与共享指明了前行的道路。正是鲁班看到锯齿状野草那刻的灵感,助力他据其形状发明创造出木锯,使木锯之便利传播至千家万户;正是古人观察到尺蠖屈伸前行那刻的灵感,激发后世科研人员创造出火星车悬挂系统,使探索火星的火种共享至大洋彼岸……由是观之,灵感乃创造、共享的起源与思想基础,为其指明了前行的道路,吾辈青年诚当善于观察身边事物,捕捉刹那迸发的灵感,为创造与共享铺就蓝图。

创造乃灵感与共享之过渡,将灵感的哲理变为现实,为共享提供物质基础。

“整个世界铺展开来,等待这我们的创造。”诚哉斯言,创造连接着灵感与共享,是真正改造世界的行动。试想,若无将尺蠖屈伸而行的灵感融入火星车设计的创造,有怎能有将科技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之共享?试想,若无将蝙蝠通过声波感知事物的灵感融入雷达发明的创造,有怎能将监测环境之便利成果共享至千家万户?由是观之,若无创造,灵感终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共享终将虚无缥缈,无从谈起。吾辈诚当积极投身创造,以实践实现灵感,助力共享。

共享乃灵感与创造的目标,为其意义实现最终升华。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绝对的壁障,一切发展皆归均在于共享。”斯言不谬,共享成果乃灵感与创造的最终体现。若无共享,中国以尺蠖为灵感的创造何以惠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若无共享,国内以科技助农为灵感的脱贫攻坚成果又何以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由是观之,共享乃灵感与创造价值的实现方式。吾辈当敢于共享,善于共享,共同铺就美好未来。

灵感、创造与共享如并蒂之花,缺一不可。吾辈诚当以灵感求创造,得成果而共享,以心中丘壑,振明日山河。

点评:本文能够密切围绕材料,有效结合材料,清晰地梳理了“灵感”“创造”“共享”三元关系,有一定的思辨性。“灵感乃创造与共享的起源”“创造乃灵感与共享之过渡”“共享乃灵感与创造的目标”三个观点句串联整篇文章,“文如钩锁,义若连环”,让文章整体感很强。在语言方面,本文也可圈可点,文白的夹杂让文章平添了几分文雅;整散句式的合理运用,让文章平添了几分潇洒。在说理的同时语言情感丰富,正体现了当代青年的思考和激情。

但本文也有一些遗憾,在思考的精细度方面略有欠缺,“灵感乃创造、共享的起源与思想基础”这一观点与题目中引导语“‘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略有龃龉。在论证方面也稍欠说服力,在第三、五、七这三个承担着主要论证任务的段落中,论证手法较为单一多是例证和假设论证,论证语言也稍显单薄。

整体上讲,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写出这么一篇完成度较高的文章,还是非常不错的。总体可评为二类文,50分。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陈曙兵)

五号文

灵感与创造齐飞,共享助力长天一色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尺蠖而触发灵感,留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的哲思;三千年后,我国科技人员借先祖之灵感的火星车系统的创造。同时,中国科学家并未将此创造藏之于人,而是欢迎世界共享。因势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鄙人以为:灵感与创造奇飞,共享助长天一色。

岁宴沉香,播下灵感之种。古人由尺蠖得到启发,触发灵感,留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的哲思。如云之急,如响之应,先人由自然之物得到灵感一事在这峥嵘时代俯仰可见:鲁班由草边的刀锋中得到灵感,发明了锯子;科学家在鸟的双翼中得到飞机的灵感;更有人从蝙蝠的声波中得到了雷达的灵感……无数的他们从普通的事物中得到灵感,为后世的创造播下了种子。如是我闻,吾辈青年,当善于播下灵感之种,为后世创造开辟出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

秋叶金黄,结出创造之果。中国科技人员借前人之灵感创造性设计了火星车主动悬挂系统。这种受前人灵感而得的创造的情景并不少见:且看郑板桥老先生从前人的字画中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板桥体”,屠呦呦从《本草纲目》》中创造出了“青蒿素”;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凯歌而行……创造不是春秋代序后而遗留下来的虚拟概念,而是方兴未艾如今笃行不怠的真实行动。如是我闻。吾辈青年当秉持创造思想,以铸个人之利刃,创国家之葳蕤。

灵感与创造齐飞,共享助长天一色。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们愿与世界一道,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始终愿意将灵感与创造的成果与世界共享。中国科学对美国宇航局借鉴中国火星车的设计表示热烈欢迎。与此同理,中国大力发展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然而,光华所至,暗影所生,在我国坚持共享的时候,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甚嚣尘上,某些国家为了私利,拒绝共享,垄断技术。对此,我们应发扬创造精神,抵制这种行为,坚持共享成果。

行进于伟大复兴的征程,左边是历史的惊涛拍,岸右边是今日的风正帆悬,岁月带给我们先辈之馈赠,我辈当坚持灵感与创造齐飞,共享助长天一色。

点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在分述部分,首先相对独立地分别论述了主题任务中灵感、创造两个关键概念,论述中虽略有提及灵感利于创造、灵感触发创造,但只是一笔带过,但并未对灵感、创造相互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地论述;然后对灵感、创造、共享三者关系进行了总括性的议论。在行文中,提到了吾辈青年在此复兴时代征程中的态度,因应了情境任务“五四青年节征文”。文章总体上结构清楚,内容丰富;语言通顺,偶有亮点;论述合理,应在三类上打分。

得分:47分

(东莞高级中学 江勇)

六号文

灵感与创造齐行,共享让世界精彩

三千年前,先祖观察尺蠖触发灵感;三千年后,中国科技人员以先辈之灵感创造设计祝融号并与世界共享。而吾辈青年,更应以灵感为桨,以创造为舟,以共享为帆,共筑国之辉煌,世界之灿烂。

吾辈青年,当以灵感为桨,中流积水,浪遏飞舟。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通过祖先的观察,给古人以灵感。而今吾辈也要善用灵感这一船桨。且看,柯进以互联网之灵感创造出独特的“柯家酒”;且视,新东方以乡村振兴为灵感,在“双减”政策下转变经营方式,直播带货,声名鹊起;且听,钟鼓声声,疫情带给博物馆之灵感,线上观光,数字AR,让观众沉浸于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吾辈更应以灵感为桨,中流积水,浪遏飞舟。

吾辈青年,当以创造为舟,打实基础,行稳致远。“当发展创造性国家。”于此,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以尺蠖运动创造性地研制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而今吾辈青年理应用创造打造梦之大船。君可见,华为以国外芯片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研究出了属于中国制造的芯片;君可见,中国人民创造性的建造出了一座座跨海大桥;君可见,中国自主创造的磁悬浮高铁技术让世界闻名于此。他们都在创造出坚实基础,而吾辈青年应以创造为舟,打实基础,行稳致远。

吾辈青年,当以共享为帆,直挂云帆,济沧海。美国宇航局借鉴中国火星车的设计,以尺蠖爬行方式设计了一种轮子,而中国科学家却热情回应:欢迎共享。而今吾辈理应用共享的船帆,造就世界的精彩。你看那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是共享的见证者;你看那逐步开放的自贸区,是共享的亲历者;你看那驰骋的中巴铁路,是共享的受益者……世界因共享而精彩,因共享而美丽。吾辈青年,当以共享为帆,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从灵感为桨,以创造为舟,以共享为帆,让灵感与创造齐行,让我国因此而辉煌,让世界因共享而精彩。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愿以“灵感,创造,共享”与诸君共勉。

点评:本文总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本文在分述部分,分别论述了灵感、创造、共享三个概念,并未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属于典型的分割式、拼盘式论述类文章。文章回应了“五四青年节征文”的情境任务。文章总体上结构清晰,内容较为丰富;语言尚通顺,偶有亮点;论述不充分,尚需具体深入。

得分:44分

(东莞高级中学 江勇)

七号文

奠灵感之基,实创造之法,享科技之果

星燧贸迁,先祖们感触“尺蠖之屈”犹似兴风化雨,为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兴甘霖而泽万物。长空壮阔,今天的中国科技人员运用前人的感触之想,创造了一种新的悬挂系统,解决复杂的问题,而后美国借鉴其法,共享科技之果,不啻灼灼之灯,燃永夜而耀四方。

回望先人所奠灵感之基,实创新之法。“尺蠖之屈,以求信也”蕴含了先人对生活哲思,留下了感触和看法。今天的中国科技人员借我们先祖之思,创造性地设计了主动悬挂系统,提高了火星车自主脱困的能力,这使今人站在先人的肩膀上,创造地提出新法。君可见,叶嘉莹不断翻阅古人典籍,历经多年,终创造出新的阅读之法,呕心沥血地撰写了19部相关作品。君可见,从春花夏月到秋霜冬雪,从芳龄少女到耄耋老人,于敏不断在前辈们思考的教育之感中大力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做领先者,推动语文创新教育发展,她如霁日虹晞,点亮了学生的生命之路,又似沛雨甘霖,为时代留痕。由此观之,只有回望先人所奠灵感之基,才后能现创新之法。

共鉴灵感,实创新之法,而后享创新之果。美国宇航局借鉴了我国月球车的设计而调动轮子,对此,我国并没有排斥他们,而是大方回应科技共享。这又何尝不是共鉴灵感,实现了创新之果,享受创新之果。君记否,屠呦呦与团队日复一日地翻阅古人之书,不断研究青蒿素,终在利用新的创造之法提取了青蒿素而取得重大成果,最后和团队一起共享科技果实。君不见,袁隆平和全球各地的科学家共同借鉴了我国先人的智慧,对水稻的文字记载,而后不断发明新的海水稻等产品,而现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共享,这又何尝不是先共鉴灵感,而后实创新之法,最后共享创新之果呢?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如此,不断借鉴古人的智慧,在问题中创新探索,取得成功后共享成果,为下次的科技进步而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这海晏河清的盛世潮头一路,繁花相送。

点评:

本文开篇观点提炼不清晰,主体部分试图论述灵感、创造与共享的关系,先论前人的灵感,为今人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再论灵感与创造,最后共享果实。这种思考的方向有合理成分,但“先与后”的表述不够准确,而且学生在第一段写了“创造”之后,后文变成了“创新”这一概念,从而使关键概念发生了变化,很不严谨,属于偏离概念或生造概念。同时,文章第一个观点“只有回望先人灵感,才能现创新之法”,观点过于片面强调,不够合理。第二个观点谈及了共享成果,但逻辑关系上延续了第一个的问题。本文语言上则比较生硬,表述不够通顺。文中青年身份强调不够明晰。此外,材料中于敏应为于漪,属于人物错误。总体来说,本文有议论文的基本架构;个别关键词出现变异,使主题中三者的关系阐释不准确;语言表达基本通顺。

得分:38分

(东莞高级中学 江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