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辗转周折汇聚昆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西南联合大学师生顺应国家需要,教书救国、读书报国,锻造了时代脊梁,铸就了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其光辉的爱国精神、不凡的办学历史、卓著的大学精神,彪炳史册,激励当今,启迪未来。
★
★
名师荟萃五色交辉的教授群
★
联大的办学,真可谓体现了大师云集、名家荟萃的师资盛况,其中很多教授还是大教育家。据统计,仅1939年,联大就有教授、副教授179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2.3%,而194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比例为22%,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称为“囤积教授”,其中97位留美,38位留欧陆,18位留英,3位留日。
联大三常委中,梅贻琦和蒋梦麟留美,张伯苓曾赴美哥伦比亚大学研修。5位院长,全为留美博士,26位系主任,除5位留欧,其余都为留美,可见联大师资力量之雄厚。但是,这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教授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完整的熏陶教育后出国的学子,所以他们的留学成就了东西方文化深刻的碰撞与交融,使他们成为一群融会中西、独具世界眼光的一流大师。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也。我们的知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这恰是西南联大办学精神的最好写照。
联大时期,全校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电讯专修科、师范专修科)1个先修班,从1937年11月1日在长沙开课到1946年5月4日在昆明结业止,9年之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副教授有300多人。
1946年,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全体师生合影
“中兴业,须人杰。”在联合办学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早已分别集聚了一大批知名的教授和各领域的名家。三校的联合办学,更加增强了这一名师阵容。“他们或是通古今兼中西的学问大家,或是站在世界学术前沿的年轻才俊,其中不少是中国现代各学科的开创者、奠基人。”
在人文社科方面。陈寅恪是知名的国学大师,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朱自清是闻名全国的作家、学者,其散文名作《背影》早已脍炙人口;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学者,其在文字学、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已为人熟知;冯友兰是著名的哲学家;刘文典是庄子研究的大家;钱穆、吴晗、张荫麟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沈从文、钱锺书、卞之琳、李广田等是著名的文学家;金岳霖是知名的哲学家;费孝通、潘光旦、陈达是著名的社会学家;王力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名师众多,他们在联大时期取得的多项成果在世界上均属前列。如:吴有训是著名物理学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实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其在X射线方面的研究受到国际的关注;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是著名的几何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微分几何之父”的美誉;王竹溪是著名物理学家;饶毓泰是著名物理学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周培源是著名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速度脉动方程在湍流理论中的研究;叶企孙、吴大猷是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吴大猷1940年出版的《多原子分子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黄子卿是著名化学家,其精测水的三相点数据被确定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本参考数据之一;袁复礼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是我国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创始人;赵九章是著名气象学家;孙云铸是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
西南联大电机系教师合影
这样一些学术大家和文化名家,虽已久负盛名,但在教学育人方面照样勤谨敬业。联大的基础课程,大都由知名教授担任,而教授们也乐育英才,毫不马虎。因此,杨振宁说:“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其课程跟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大学相比,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许渊冲则说,“当时西南联大已经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了”,而且“联大可以说是超过哈佛,因为它不仅拥有当时地球上最聪明的头脑,还有全世界讲课最好的教授”。
★
西南联大教授名录(含长沙临大时期)
★
(一)文学院
中国文学系:胡适、朱自清、罗常培、罗庸、魏建功、杨振声、刘文典、王力、浦江清、唐兰、游国恩、许维遹、陈梦家、陈寅恪、闻一多、余冠英、沈从文、彭仲铎、张清常
外国语文学系:叶公超、柳无忌、莫泮芹、陈福田、燕卜荪(William Empson)、黄国聪、罗皑岚、潘家洵、吴宓、陈铨、吴达元、钱锺书、杨业治、傅恩龄、刘泽荣、可读(A.L.Polland Urpuhart)、陈嘉、冯承植、谢文通、李宝堂、林文铮、洪谦、赵诏熊、闻家驷、陈定民、温德(Robert Winter)、黄炯华、胡毅、袁家骅、白英(Robert Payne)
哲学心理学系: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沈有鼎、孙国华、周先庚、冯文潜、陈康、陈立、敦福堂、洪谦、王维诚、王宪钧、郑昕、张荫麟、贺麟、毛准、陈雪屏、樊际昌、沈履、王纯修、倪中方
历史学系:刘崇 、雷海宗、姚从吾、毛准、郑天挺、陈寅恪、傅斯年、钱穆、王信忠、邵循正、皮名举、王庸、向达、张荫麟、蔡维藩、钟道铭、陈受颐、噶邦福(Jhon Jan Gapanorich)、吴晗、朱庆永、陆伯慈(Roberts)
(二)理学院
算学系:江泽涵、申又枨、程毓淮、杨武之、郑之蕃、赵访熊、曾远荣、陈省身、华罗庚、姜立夫、刘晋年、蒋硕民、张希陆、许宝騄
物理学系:饶毓泰、朱物华、郑华炽、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周培源、赵忠尧、霍秉权、王竹溪、张文裕、马仕俊、许浈阳、任之恭、叶楷、孟昭英、范绪筠、余瑞璜、王遵明
化学系:杨石先、曾昭抡、孙承谔、刘云浦、钱思亮、张子高、高崇熙、黄子卿、邱宗岳、朱汝华、张大煜、张青莲、苏国桢、严仁荫
生物学系:李继侗、张景钺、沈嘉瑞、许骧、陈桢、吴韫珍、彭光钦、赵以炳、杜增瑞、殷宏章、沈同、吴素萱、崔之兰、汤佩松、娄成后、戴芳澜、刘崇乐、陆近仁、俞大绂
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孙云铸、王烈、谭锡畴、冯景兰、袁复礼、张印堂、洪绂、张席禔、李宪之、赵九章、王恒升、米士(Peter Misch)、鲍觉民、钟道铭、陶绍渊、林超
(三)法商学院
法律学系:燕树棠、戴修瓒、蔡枢衡、罗文幹、张企泰、李士彤、芮沐、章剑、马质夫、费青、李祖荫、陈瑾昆、赵凤喈
政治学系:张奚若、张纯明、崔书琴、张佛泉、张忠绂、钱端升、罗隆基、邵循恪、吴之椿、王化成、沈乃正、赵凤喈、王赣愚、龚祥瑞、浦薛凤、陈之迈、陆伯慈、楼邦彦、周世逑
经济学系:陈岱孙、赵迺抟、周作仁、秦瓒、伍启元、周炳琳、张德昌、徐毓枬、杨西孟、戴世光、萧蘧、余肇池、鲍觉民、滕茂桐、周新民
社会学系:陈达、潘光旦、李景汉、李树青、陈序经、吴泽霖、陶云逵、费孝通
商学系:丁佶、李卓敏、陈序经、陈岱孙、林维英、周覃祓、鲍觉民、贺治仁
(四)工学院
土木工程学系:蔡方荫、施嘉炀、王裕光、陶葆楷、张泽熙、李谟炽、吴柳生、王龙甫、陈永龄、衣复得、李庆海、阎振兴、覃修典、张有龄、张昌华、刘恢先、杨铭鼎
机械工程学系:李辑祥、庄前鼎、刘仙洲、冯桂连、秦大钧、陈继善、殷祖澜、殷文友、汪一彪、孟广喆、周承佑、徐叔渔、王师羲、曾叔岳、刘德慕、张闻骏、王遵明、吴学蔺、褚士荃、董树屏、童大埙
电机工程学系:顾毓琇、赵友民、章名涛、张友熙、倪俊、任之恭、毛启爽、叶楷、范绪筠、马大猷、范崇武、陈宗善、钱锺韩、董维翰、陈荫穀、周荫阿
化学工程学系:张克忠、张大煜、高长庚、谢明山、潘尚贞、苏国桢、陈国符、武迟
航空工程学系:庄前鼎、冯桂连、王德荣、李锦安、周惠久、宁榥、丁履德、王宏基、金希武
电讯专修科:赵友民、张友熙、周荫阿
(五)师范学院
国文学系:朱自清、罗常培、浦江清、杨振声、沈从文、彭仲铎、萧涤非、余冠英、张清常
英语学系:叶公超、柳无忌、陈福田、潘家洵、莫泮芹、袁家骅、凌达扬、李宝荣、胡毅
史地学系:刘崇 、雷海宗、钱穆、张印堂、洪绂、张荫麟、钟道铭、陶绍渊、蔡维藩、邵循正、吴晗
数学系:江泽涵、赵访熊、杨武之、姜立夫、张希陆、杨善基
理化学系:杨石先、郑华炽、许浈阳、严仁荫、何君超
教育学系:黄钰生、邱椿、樊际昌、罗廷光、查良钊、冯文潜、陈友松、沈履、陈雪屏、胡毅、汪懋祖、田培林、王维诚、彭仲铎、凌达扬、倪中方、徐继祖、吴俊升、曾作忠、周先庚、陆志韦
公民训育学系:查良钊、陈友松、陈雪屏、张佛泉、罗廷光、曾作忠、樊际昌、倪中方、杜元载、胡昌骥
师范专修科(初级部):黄钰生、倪中方
(六)先修班
李继侗
(七)体育部
马约翰
★
成就卓著,享誉海内外
★
西南联大会聚三校师资,师资阵容盛极一时。在名师的教育和熏陶下,西南联大青年学子茁壮成长,很多人在联大之后又留学欧美,学成归来,成为我国各项事业的骨干人才,为国家建设改革作出突出贡献。
联大在滇八年,先后就读的学生有8000多人,其中毕业生4000余人(联大复员北返后,大批学生在平津继续完成学业)。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5位院士(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和在各条战线上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朽丰碑。
西南联大突出的办学成就当时已一度引起海内外的关注。当时,国内外许多名流频繁来访,对西南联大在艰苦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对其办学成就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1942年,美国大学来函致贺清华大学30周年校庆:“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对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的办学成就予以高度评价。1943年,英文版《自然》杂志第152卷刊登了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战时中国西南部科学之发展》,盛赞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并介绍了联大许多教授最前沿的科研成果。1944年6月25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在梅贻琦常委的陪同下专程参观联大并发表了动人演说,赞誉联大为“东亚仅存的民主堡垒”。
联大结束后,从西南联大走出的诸多教授和学子继续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国家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在所在行业、所在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卓著的科学成就和历史功勋传播着西南联大的荣耀和光辉。
2008年,在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在讲话中说:“在西方,从中世纪到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到一流大学的诞生,经历了1000多年之久。而在中国,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算起,到西南联大这样一流大学诞生,只用了30多年时间。西南联大,在抗战大后方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在云南长达八年的时间里,熔铸了不朽的西南联大精神,培养出大批一流人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教育史上的奇迹。”
★
西南联大英才杰出代表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7年,2人):
杨振宁、李政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赵九章、郭永怀、屠守锷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昆(2001年)、刘东生(2003年)、叶笃正(2005年)、吴征镒(2007年)、郑哲敏(2012年)
联大校友中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8年3月,26人):
数理组(11人)
姜立夫、许宝 、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饶毓泰、曾昭抡、杨钟健
生物组(6人)
陈桢、殷宏章、张景钺、戴芳澜、汤佩松、俞大绂
人文组(9人)
金岳霖、汤用彤、冯友兰、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李方桂、钱端升、陈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的西南联大师生(157人):
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1人,全部是教师)
1955 陈寅恪、汤用彤、金岳霖、冯友兰、罗常培、王力、向达、魏建功、冯至、吴晗、丁声树
数学物理学部(35人)
教师(14人)
1955 饶毓泰、吴有训、叶企孙、赵忠尧、周培源、江泽涵、余瑞璜、许宝 、华罗庚、王竹溪、葛庭燧、段学复、马大猷
1957 张文裕
学生(21人)
1955 钱伟长、王湘浩、胡宁、黄昆
1957 郭永怀
1980 沈元、李整武、李荫远、萧健、洪朝生、戴传曾、徐叙瑢、陈彪、邓稼先、黄祖洽、朱光亚
1991 廖山涛、李德平、万哲先
1993 严志达、应崇福
化学部(20人)
教师(10人)
1955 杨石先、黄鸣龙、曾昭抡、纪育沣、黄子卿、张青莲
学生(10人)
1955 唐敖庆
1980 萧伦、朱亚杰、曹本熹、申泮文、蒋明谦、高振衡、汪德熙、钱人元、何炳林、陈茹玉(女)、汪家鼎
1991 张滂、余国琮
生物学部(19人)
教师(12人)
1955 戴芳澜、陈桢、张景钺、李继侗、刘崇乐、俞大绂、汤佩松、殷宏章
1980 娄成后、裘维蕃、陈华癸
1991 钦俊德
学生(7人)
1955 吴征镒
1980 王伏雄、王世真、陆宝麟、沈善炯、钮经义、邹承鲁
地学部(32人)
教师(10人)
1955 孙云铸、杨钟健、赵九章
1957 傅承义、冯景兰
1980 王恒升、陈永龄、徐仁、卢衍豪、郭文魁
学生(22人)
1980 黄劭显、谷德振、贾福海、宋叔和、叶笃正、王鸿祯、谢义炳、池际尚(女)、董申保、穆恩之、刘东生、关士聪、顾知微、马杏垣、张炳熹、涂光炽、郝诒纯(女)、王仁
1991 陈庆宣、陈梦熊、杨起
1995 於崇文
技术科学部(35人)
教师(15人)
1955 刘仙洲、蔡方荫、朱物华、张大煜、孟昭英、章名涛、吴学蔺
1980 毕德显、周惠久、钱锺韩、刘恢先、梁守槃、慈云桂、曹建猷、杨嘉墀
学生(21人)
1957 吴仲华
1980 孟少农、陈芳允、吕保维、张恩虬、常迵、李敏华(女)、林为干、王补宣、黄宏嘉、郑哲敏、王守觉、潘际銮
1991 卢肇钧、屠守锷、吴全德、唐稚松、戴汝为、严陆光
1993 王希季、霍裕平
外籍院士(4人,其中教师2人,学生2人)
教师(2人):陈省身、林家翘
学生(2人):杨振宁(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西南联大师生(13人,全部是学生):
1994 黄培云、陈力为、郑哲敏、朱光亚
1995 高鼎三、李鹗鼎、韩德馨、叶铭汉、吴佑寿、龙驭球、徐匡迪
1997 陈士橹、沈渔邨(女)
云师花开!
云南华文学院2件作品获“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奖项
地理学部学生在遥感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素材来源 | 党委宣传部 西南联大博物馆
图文排版 | 余世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