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尚优公考】2023年蚌埠五河事业单位面试真题预测:专家的建议要打折

原标题:【尚优公考】2023年蚌埠五河事业单位面试真题预测:专家的建议要打折

近日,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收入太低不敢消费。他认为,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收入太低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专家,在社交平台上总是与提建议直接挂钩,其中一些言论遭到网友的嘲讽,也有不少网友纷纷出视频对此专家的话进行反驳抨击,甚至最近还出了一条“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的热搜。对此,你怎么看?

【尚优解析】

从“拿出储蓄的三分之一来买房”到“给50万存款的家庭征税”,一些“专家”的发言总是让人血压飙升。所以对于网络上专家的“金句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专家不喜甚至嘲讽,这也折射出了人们对“专家”的信任危机。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

第一,存在一些伪“专家”,发表不实言论。一些所谓的“专家”只是通过包装成为了“专家”,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但其本身并没有多大的真才实学,这部分人涌向互联网平台发言发声,只是为了博取流量和关注,第二,专家闭门造车,脱离群众太久。一些专家在自身的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素养,也正是由于指长的领域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一些专家对同一件事情出现了“相互矛盾”的看法。不过更多的,还是因为一些专家脱离群众太久,优渥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不够了解多数人的生活状态,所以他们放弃中立态度,为商业代言,久而久之便出现了“何不食肉糜”的言论。第三,媒体断章取义,误导大众。有时候为了博取流量,一些媒体也会有意为之,化身标题党或是对专家的发言进行断章取义,故意夸大,从而误导大众。然而,不管是出于以上哪种原因,在以流量为主的社交媒体中,一些引爆话题的专家个体,必然会拖累专家作为整体的口碑信誉。

所以,真正的专家在享有相对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时,更需谨言慎行,不要误导年轻人,若是出现媒体的断章取义,专家也要及时出来辟谣说明。同时媒体也要保持客观公正,对于专家的发言,要避免出现“误读”甚至是“过度解读”的情况。而对年轻人来说,兼听则明,只有了更多的讯息,提升自身对信息的筛选和分析能力,才能更加独立地思考,面对网上纷紧复杂的资讯,才能保持理智客观,不被人带了节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