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新冠“二阳”再次引爆热搜!网传的“第二波自救手册”真的靠谱吗?

原标题:新冠“二阳”再次引爆热搜!网传的“第二波自救手册”真的靠谱吗?

后天就开启五一假期了,很多人已经计划好去哪里玩了吧!但这两天的热搜,让我们的心又提起来了:

#二次感染比第一次更难受吗#冲上热搜榜第一位,该话题的阅读量已超过2.1亿人次,讨论数量超6100次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两道杠”的核酸抗原,称自己和家人二阳了,引发关注。

“二阳第三天,开始出现鼻塞咳嗽,味觉也再一次离家出走,症状比第一次轻很多。”

“坐标南京,全家二阳,4.2日开始先后出现症状,距离去年12月中旬的首阳时隔三个月。”

距离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马上5个月了,此时也已到专家之前预估的第二波新冠感染高峰时间。有人已经“二阳”了,新的变异株XBB.1.16也传入了。这是否意味着疫情第二波高峰即将到来?“五一”假期将至,是否会加速大规模二次感染?我们要做什么准备?

第二波感染高峰

五一会不会来?

第二波新冠感染要来了吗?我们先来看看疾控中心的数据。

根据《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核酸检测阳性人数从2月的1万例左右,下降到3000例以下。

自4月6日以来,阳性率超过1%,到4月20日,阳性人数为2661例,阳性率为1.7%,相比前两周,确实在小幅度增长。

图片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但还是处于低水平流行,阳性人数增加属于正常波动,不足以说明第二波感染的到来。

第二波感染还取决于新的变异株是否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能够突破抗体的保护。

目前,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还是以第一波的BF.7、BA.5,以及它们的子子孙孙为主,我们的抗体还是有保护作用的。

4月20日下午,在“感染免疫高峰论坛”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对此作出解答。

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医学界多位专业人士表示:目前来看,第一波已经感染过的人建立起来的免疫抗体面对这一波感染还有一定的防御效果;五一这个过程中,一定会有人被感染,但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波”。

“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

专家:非常不靠谱

这几天“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在社交平台流传。

网传“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

该“自救手册”对新冠症状进行了用药指导,例如:

"

小孩体温超过38.5℃时,交替服用布洛芬、乙酰氨基酚两种退烧药;

出现眼睛痒、发炎症状时,可能是感染了新毒株引起的结膜炎,可以滴一些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缓解不适;

腹泻不止时,可以服用蒙脱石散,短期内能够缓解症状;

胸闷喘不过气,可以吃一点维C;

……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指出,“不建议交替使用退热药;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对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都无作用;出现高热不退、呼吸急促、喘憋症状都需要及时就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医师李冉也指出这一手册并不科学。“不建议交替服用退烧药,发热时多饮水,避免脱水。此外,这个季节,出现眼睛痒的症状需要鉴别是不是过敏所致。而病毒性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可以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类的药物,口服补液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表2022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指南》做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治疗常用药参考。

避免二次感染

个人该如何防护和备药?

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仍持续存在,未来可能面临的不同变异毒株以及再一次的疫情发生的可能,个人防护依旧不可松懈:

1、家中常备药。虽然临床研判这次不会再出现大规模感染高峰,医院储备的药品能满足大家就医需要,但聚焦个人和家庭,备上一些常用的解热镇痛、祛痰镇咳药、感冒类药物还是有必要的。

可以为家里的老人小孩适当备一点对症治疗的常用药,如退烧止痛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还可以适当备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如复方甘草合剂、鲜竹沥液、急支糖浆等,关键时刻能起大作用。

2、口罩依旧是抵御病毒的“关键武器”。五一假期马上就要来了,建议大家出行时要戴好口罩,尤其是在一些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乘坐飞机、高铁动车,去人多的旅游景区等地方都要注意防护。

3、接种疫苗。老年群体、慢病患者、医护人员还有未完成疫苗接种程序的人群需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补齐免疫水平差距,降低未来可能出现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4、提升免疫力。无论病毒怎么变异,对抗其的“主力军”仍然是自身免疫力。调整好身体状态,注意休息,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良好的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才是顺利度过感染的关键因素。

温馨提示

五一假期即将来临,人流聚集,坚持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适当做好药品物资储备,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