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中印外长连谈70分钟,中方当面用1962,提醒印方别忘了教训

原标题:中印外长连谈70分钟,中方当面用1962,提醒印方别忘了教训

在美国背后推动等因素影响下,中印边界问题迟迟没能解决,两国关系也再一次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在此情况下,中国正在通过多种渠道与印度政府展开沟通,促使印方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吸取历史教训,同时妥善处理双边关系问题。

【中印外长会晤后,印度外长苏杰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

日前,上合组织外长会在印度西部城市果阿举行,在这场多边会晤期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与印度外长苏杰生进行了一场长达70分钟的面对面会晤。

从会后双方公布的信息来看,两国进行了较为友好的沟通,充分交换了意见。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秦刚外长特意指出,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大发展中国家,中印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经验。而在当前的局势之下,这句话无疑有着提醒印方,不要重蹈覆辙的意思。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一点是,秦刚外长所说的“历史”,指的不光是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更是数十年来,中印两国外交关系的发展历史。

【秦刚外长(左)会见苏杰生】

原本在印度刚刚独立,新中国刚刚建立的一段时间里,中印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双方在反帝、反殖民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共识,双边关系在这段时间里稳定发展。但到1962年前后,随着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动作越发危险,中印关系跌至低谷,两国军队最终在边境刀兵相见。

此后的数十年间,中印关系就持续紧张,直到冷战后期,双边关系才开始好转。而此后数十年的友好发展,使得中印在诸多领域的联系十分紧密。以经济为例,由于在经济上高度互补,中印两国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在2022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300亿美元。

【印度每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电子产品】

纵观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秦刚外长所说的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经验,主要指的就是中印两国保持友好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如果双方走向对立面,则将对两国发展与地区局势稳定,起到反作用。中方现在特意提醒印度这一点,无疑是因为中印关系,又一次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诚然,在加勒万河谷等地的边境冲突爆发近3年后,中印边境局势,确如中方所说的那样,大体可控,但两国关系仍未出现全面好转的迹象。这主要有着两个方面的原因。

【印度军队仍在边境集结了重兵】

其一是印度自身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不利于双边关系好转。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就想继承英国在南亚的地位,成为南亚次大陆上的霸主。但在1962年,印度将自身控制范围拓展到“麦克马洪线”的尝试,遭遇了中国的迎头痛击,导致印方颜面扫地。

此后,印度国内就一直将中国视为印方确立南亚霸权的最大障碍。要求对华强硬的声音层出不穷。不久前,印度反对党领袖拉胡尔·甘地还在指责苏杰生等印方官员在对华问题上太过软弱。

【印度反对党领导人拉胡尔·甘地】

在此情况下,新德里方面很难下定决心,迈出推动中印关系好转的关键一步。而在明年是印度大选年,印度国内的政坛斗争形势越发严峻的情况下,莫迪政府是否会利用中印问题,展现强硬一面,赚取选票,现在还很难说。

其二是国际地缘政治博弈造成的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一直是美国等域外势力的重点拉拢对象。现阶段,拜登政府就在刻意强化美印关系,印度已成为了美国关键的非北约盟友,美印两军共同参与的联合演习频繁举行,美国国会还特意通过法案,承认了“麦克马洪线”。事实上支持了印度非法侵占藏南地区。日本、欧洲等国家也在不断加强与印度的联系。

而美西方这一系列举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将印度拉到己方阵营,打造对华包围圈。由此可见,中印关系的发展仍存在较大变数,两国军队仍有可能在边境大打出手。

【美印军队联演十分频繁】

在此情况下,中国也在通过多种渠道,向印度方面传达中国希望搁置争议,保持边境和平稳定,通过磋商妥善解决分歧的观点,并希望印度能够与中国相向而行。

在此次秦刚外长与苏杰生会晤之前,中国国防部长李尚福也在前往印度参加上合防长会时,与印度防长拉吉纳特·辛格举行了会晤,强调了两国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表达了中方希望印度能够登高望远,与中方一道推进边境局势好转的意思。

【中印防长会晤也刚刚结束】

在积极与新德里方面展开沟通的同时,中国也在与巴基斯坦、不丹等地区国家保持往来。在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访问中国,中巴外长举行会晤后,中巴全面在地区问题上保持合作几乎已成必然。

不丹方面则不顾印度方面的反对,表达了希望能够早日与中国完成边界划分的意思,如果中不两国能够达成协议,洞朗方向局势就将发生变化,印度也将成为最后一个没有与中国正式划定边界的国家。

我们现在可以说,在上合框架下的一系列会晤之后,中国在中印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现在就看新德里方面能否真正做到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共同解决问题了。如果印方仍要在边境等问题上,采取危险动作,那么中国选择在外交途径之外采取一些行动,恐怕将成为大概率事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