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颁发,他靠什么赢得了这项荣誉?

如果你关注AI领域的硬核技术,一定对“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不陌生。从2011年设立以来,这一奖项犹如一扇窗口展示着中国AI的发展方向和探索成果。获得这一奖项的科研人员,均是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不可多得的中坚力量。

5月6日,第十二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就因他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及其先进计算架构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研成果,成功荣获2022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郑南宁

勇立潮头,拓展科研视野

郑南宁的“人工智能梦”还要追溯到他的博士时期。

1981年—1985年间,郑南宁通过国家公派,来到日本庆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便捷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机器人领域的蓬勃发展,激发了心中的无限感慨。在郑南宁看来,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中国在这一领域还很落后。

中国怎样才能发展壮大自己的人工智能技术呢?郑南宁不禁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思考。

在系统分析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之后,他认为:要想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首先我们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平台。

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学成归国后,郑南宁便开始联合自己的硕士生导师、模式识别领域著名学者宣国荣教授,探索人工智能研究平台的建设。历时半年多,他们最终顺利组建了西安交通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第一个专职科研机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简称“人机所”)。有了人机所的平台基础,在此后的多年间,郑南宁始终带领研究团队走在中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前沿。

作为我国率先开展无人驾驶及辅助安全驾驶的研究团队之一,自2000年,郑南宁便开始和团队一起部署无人驾驶领域的研究。

然而,这条研究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2004年,郑南宁团队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挑战——让无人驾驶车从西安行驶到甘肃的敦煌。然而,车辆出了校门之后几乎寸步难行,不断需要人工干预,这让整个团队十分沮丧。但面对困难,郑南宁从未想过放弃,在总结经验之后,他和团队开始了漫漫的“无人驾驶汽车”科研攻关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和团队研发的“先锋号”无人驾驶车已经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可以很好地应对多种复杂路况,是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优秀代表。

“先锋号”无人驾驶车在乡间小路行驶

除此之外,郑南宁还带领其研究团队对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工程应用进行了长期、系统的创新研究,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视觉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被国际学术同行评价为“引领了国际上第二次视觉研究的高潮”,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人才

“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后人。”多年来郑南宁始终坚守着这一育人宗旨。

在他看来,人工智能领域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明白人工智能学科不是简单的深度学习,而是有着更精彩的应用场景。他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都具备一种应对挑战和面对未来的思考能力。

早在1986年人机所建立之初,郑南宁就开始在这一平台的支撑下,进行人工智能方向研究生的培养。

2019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获教育部首批“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建设资格。2019年9月,郑南宁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主编了内容全新详实的《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这本书为全国各类学校人工智能专业构建宽口径、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提供参考和引导示范,至今已销售近6000本。数十载光阴,他兢兢业业投身于教育工作中,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领军人才。

郑南宁(前)指导研究生

在计算与人工智能无所不在的今天,郑南宁依旧没有懈怠。

在“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颁奖现场,他说:“在科研的探索上,我们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静下心、稳住神,真正做好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人工智能创造更美好的明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