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考地理中的坡向问题,地理过程分析大汇总,山与谷——冷径流、冷湖与暖带

简单的来讲,坡度是指坡面的倾斜程度,坡向是指地形坡面的朝向。

1.阳坡阴坡

阳坡阴坡主要是根据太阳方位山体走向判断的。

(1)太阳方位

首先是太阳方位,中国自古便有“山南为阳,山北为阴”的说法,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大部分时间处于偏南的位置,所以尤其对于东西走向的山体来说,阳坡和阴坡的差异也就更加明显。南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更多,相对于北坡热量较好由此会影响南北坡的植物生长。但同学们也要注意大环境的影响:在我国南方,降水条件较好,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条件,所以在南方地区阳坡植物生长较好;而在降水条件相对较差的北方地区,则是降水条件为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阴坡温度较低,水分蒸发较阳坡少,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因此阴坡植物生长较好。

(2)山体走向

如果山体走向为南北,则需要更加注意“背风坡和迎风坡”的区别。这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没有疆域在赤道上,所以太阳在一年当中除了春秋分日以外,夏半年东北升,西北落;冬半年则是东南升,西南落

对于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坡和西坡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间相差不大,热量条件相近。而我国盛行夏季风,夏季风携带海洋上丰沛的水汽,尤其遇到南北走向的山脉,由于夏季风风向多由东南向西北,所以在我国一般是东坡或者东南坡为迎风坡。水汽由于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从而在同一高度下有“迎风坡降水多”的特点。

就迎风坡不同海拔而言,不同高度降水量也不同。

山麓由于暖湿气流抬升不够,降水较少;山顶处由于暖湿气流经过了山腰的降水,空气湿度不足,加上气温降低,降水量较少。而在我国的西部,由于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小,更多是受到来自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我国的天山北坡,天山北坡由于地形原因,受到来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风(西北方向)和北冰洋的水汽的影响,地形抬升形成降水,但是天山南坡由于地形阻挡,形成背风坡,降水稀少,造成了两坡景观的明显不同。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和背风坡是根据风向的变化的而变化的例如我国的太行山脉,夏季由于受夏季风影响,东坡为迎风坡;而冬季又盛行冬季风,风向为西北,因此西坡又成为了迎风坡。

在考题中,以上四种坡主要是围绕着植被生长进行考查。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影响植被生长的主要因素是水热条件。分析两地植被生长差异需要结合当地大环境进行思考。例如,位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山脉普遍水分条件较好,更多是考虑热量条件;而在北方地区,不同坡向如果热量条件一致,最能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就是水分条件。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 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 小编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地理过程解题思维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 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 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 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 环节是形成了地堑; 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 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 地表水下渗, 地下水位抬高, 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 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 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 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 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 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 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 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 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水流速减慢, 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 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

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2008 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 G 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 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 ,水土流失较轻。”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 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

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 ,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 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 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 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 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

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 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 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 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 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四)假设推断法

“假设” 是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它是根据现象或问题提出新问题, 然后进行大胆猜测,提出各种假设,再通过推理、实验或过程模拟逐一进行剖析验证,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答,可先进行某种假设,然后推断其发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则排除假设,进行新的假设,一直到正确为止。当然, “条条大路通罗马”,假设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设也可能推断出同一正确的结果。

二、地理常见过程归纳整理

1. 三大岩石形成过程

沉积岩形成示意图

2.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3. 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4.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5.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6.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 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9.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10.石蛋和石环形成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11.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岩—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

13.泉水、温泉形成过程

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16.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7、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9.盐碱化形成过程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20.河流袭夺过程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21.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22.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3、城市化过程

24、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地的形态对于局地小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四周群山环绕的盆地或谷地中,风速较小、湍流运动较弱,当辐射冷却作用强烈时,由于重力作用,在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而逐渐下沉堆积在谷底(下沉增温作用远比地表辐射冷却作用小)形成冷湖(cold air pool),在冷空气层以上(顶部坡地)由于位置相对较高,受到的阻挡较少,因此风速较大,湍流交换较强,换来自由大气中相对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在暖带上下,气温均呈现垂直递减,因此暖带是范围内热量条件最佳的地带。

一、冷径流、冷湖与暖带

辐射天气的夜间,近地气层变冷,如果在坡面,则冷空气因重力作用流向低处,这一下滑气流叫做冷径流。冷径流在谷底、盆地底的堆积,形成冷湖。山坡下部因冷湖发展而变冷,上部因自由大气的气温直减率而变冷,只有中部较暖,形成山坡温暖带。

(一)冷径流

小地形

源、流、汇

冷 径 流 特 征

上坡

源 区

冷径流的气温和风速成正相关,地表温度低于气温

中坡

径流区

冷径流主要决定于气温、风向、风速 变化的时间序列,在冷径流通过后, 气温上升。

下坡

径流区

冷径流主要决定于气温的水平分布。 在下沉的冷径流上空,存在一个相反 的补偿气流。平流的冷空气比原有的 辐射冷却的冷空气偏暖;风速与气温 成负相反。

谷底或盆

地底部

沉积区

(冷湖)

主要决定于强烈的逆温层,但也决定 于汇流面积的大小。平流的冷空气,在大多数情况下,比原有的因辐射冷却的空气偏冷。

(二)暖带

山坡下部因冷湖发展而变冷,冷湖上方或逆温层顶则相对偏暖。在这一温暖气层之上,气温则按正常的递减率随高度上升而降低;因此,坡的中部形成温暖带。

温暖带也受谷地形状的影响,地形廓线是决定温带高度的一主要因子。陡峭谷地的温暖带是由坡度约制的,其位置处在最陡的坡面上。此外,在温嗳带下面还有一厚30—36米的等温带。这就是从冷湖顶部到温暖带的过渡带。在具有梯 级的山谷里,冷区位于梯级地的表面。

暖带的位置,冬比夏高,这是冬季的下坡冷空气层结稳定的缘故。此外,温暖带不仅在最低温度的剖面上出现,在日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垂直剖面上也可发现。山坡温暖带对于森林上限的植物生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山坡温暖带的高度也有日变化。据筑波山南坡1965年11月的观测(图1)可见;(1)日落2一3小时,温暖带明显发展,直到半夜,逐渐抬升;(2)凌晨4~5时,温暖带的抬升达到最大值;(3)靠近坡脚处,6时左右气温最低。

(1)暖带的中心高度,一般离盆底之上约100-400米,大多数在200—300米。

(2)近似地说,暖带的平均高度为相对高度的0.2—0.3倍。(3)暖带的位置取 于山谷剖面的形状。(4)夭气越晴稳则温暖 带便越高。日落后2一3小时内,最为明 显,高度逐渐增大,日出前1—2小时达到 顶点。( 5)温暖高度,冬季高于夏季。

(三)冷湖

冷湖形成的特征过程如下:日落后,地面气温急降,尤其在盆底。但在21时左右,坡面出现一升温区,因此,上下的温度差很大。

8是目前已发表的冷径流环流模式的 图例。其中图8( a)是日本西南部大长岛研究冷湖和环流的模式。从中看到:(1 )在冷湖中形成各种不同温度的冷气层,在其中形成自己的环流。(2 )下吹风从山坡流下。(3)冷空气撤离的地方,从150~200米高处,较暖的 空气填补进来。(4 )在盆底上空50—100米高,有一过渡层。当寒潮低槽加强时,这一气层发展特别迅速。(5 )下吹风有一周期性。上述(3 )项所指出的环流,从日落起持续到凌晨3时左右(间野浩,1953)。间野 (1956)还提出另一个磐梯山(日本东北 )坡面上夜间环流的模式,见图8(b)。 沃龙佐夫(1958)根据苏联科克切塔夫州测得的结果,给出另一个更有趣的图解,见图8(c)。他把冷湖定义为一个冷空气的薄层,在这薄层之上发生下吹风。薄层厚度A约等于(0.200.25)·H,H是山的相对高度。在下坡,逆温或冷气薄层非常显著,这是因为大量的冷空气从上坡流到这里。然而,如上所述,把A看作是温暖带上限的话,则A将有0.25—0.30倍这样大的偏差。图8(d)是木村(1961)根据日本西南部伯方岛的大量关于下吹风观测结果提出的模式。在坡面上明显看到,冷的下吹风层次之上存在着一层暖的上滑风。并可测出,南北坡之间,在层结上存在不对称性。可能高层盛行风引起的。

(四)理解与应用

冷湖暖带结构类似于辐射逆温,其成因也相同,但是其表现与逆温仍有区别①逆温层是逐层比较 ,凡上一层气温高于下一层者即为逆温层,因此,逆温层不止一个,而暖带是针对农业利用而言的,对同一山脉来说,只有一个②并非逆温的层次也可能是暖带的范围③逆温层与暖带的厚度不同。

山体的垂直高度对冷湖暖带结构的形成影响大,它决定了冷空气能够堆积的高度限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冷湖的厚度一般为山体高度的10%-14%,暖带的高度与厚度与其呈现正相关。

静稳的天气形势是冷湖过程维持、发展的大背景条件。因此冷湖效应多发生在平静微风(无风)、晴朗的夜晚(夜晚辐射冷却显著),在日出后逐渐消散。按照维持时间长短的不同,冷湖可分为间歇性冷湖(diurnal CAPs)持续性冷湖(persistent CAPs)两种。间歇性冷湖常在夜间发展,并于次日晨间消散;持续性冷湖往往维持数周,并伴随着空气质量、能见度的下降。常出现在冬季,因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空气相对潮湿,夜间辐射冷却时间短且弱,故逆温浅薄易为白昼迅速增温所取代。相反,冬半年昼短夜长,大气干洁,夜间辐射冷却时间长而强, 加上空气密度相对较大易于收缩下沉使逆温深厚,因此短暂白昼增温难以改变逆温状态而能终日维持。

在一些相对高差大,辐射冷却显著,湍流弱的地区,常常显著发育冷湖暖带结构,形成稳定深厚的逆温层。有利于作物越冬。在暖带中霜害冻害最轻、可延长生长期(秋季推迟早霜)、作物发育最早。暖带有利于预防气候异常导致的灾害,有效保障收成,在相同投入下获得更多产出,提高产量与质量。

如在伊犁河谷地区1984-1985经历严重冻害时,谷地海拔800m以下地区冻害严重,引自内地的果树绝大部分冻死绝收,但在800m以上范围内的果树则保存相对完好并有少到中量结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暖带的存在,能够缓解冬季的严寒并保留牧草,为牲畜提供越冬地。

暖带能够保存野生物种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还能够提高某些作物林木的生长上限,扩大种植范围,或有利于较暖地区作物的引进和种植,提高经济效益。

暖带也导致了冬季土壤中水分不易冻结,而偏高的温度又会导致蒸发强烈,因此暖带的出现伴随着“旱带”现象的发生。因此应进行植树造林、调水、开发水利等措施改善干旱、涵养水源。

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 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 据此完成1 3题。

1 .该山可能是( )

A .长白山 B .太行山

C .贺兰山 D .武夷山

2 .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

A B

C D

3 .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

B .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

C .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

D .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米附近高度出现“暖带”

答案D C D

第1题,根据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一、先判断南北半球(我国);二、以温定带(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北半球1月),该山地山麓地带1月份平均气温在0 ℃以上(海拔0米左右的气温),因此该山应位于亚热带,长白山和太行山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0 ℃,贺兰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区,但两种气候类型的最冷月平均气温都低于0 ℃,所以,答案选D;三,以水定型(此题没给降水材料不看)。

第二种方法:长白山、太行山、贺兰山都位于我国北方,只有武夷山位于我国南方,单选选择题,只能选D。

第2题,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题干“西北坡向”,时间“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提示看Ⅱ曲线,排除①和②;

结合上题,该山为武夷山,西北坡抓住“北”,判断为阴坡,气温较低,③和④在同一海拔,③的平均最低气温低于④的平均最低气温,所以C项正确。

知识点:在北半球的山脉,北回归线以北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阴坡,南坡为阳坡;在南半球的山脉,南回归线以南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北坡为阳坡,南坡为阴坡。

第3题,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A项讲“全年”,此图是“1月份”,并没有讲全年,犯“偷换概念”错误,A错误。在选择题中,当选项比较难时,要看是否犯“偷换概念”错误。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风在夏季,山坡的气温升高较快,跟材料“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也不符。

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冷湖”现象出现地区除了谷底,还包括山坡,因此,“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上升,突破“暖带”后,海拔上升,气温又随之下降。B错误

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什么叫农作物生长周期?

生长期是相对于当地的自然条件来说的,纬度越高,高温的天数就越少,生长期就越短;纬度越低,高温的天数就越多,生长期就越长。所以东北地区只能是一年一熟,往南随着温度变高,逐渐变为二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生长周期是相对于作物来说的,热的地方,作物生长快,生长周期就短;冷的地方,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就长。题目C选项属于生长周期的概念。该山地“暖带”中,气温较高,农作物生长周期变短,C错误。

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海拔300 m附近出现“暖带”。从曲线看海拔300 m“附近”,温度较高,出现“暖带”,选D。

“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橘遭受冻害。下面两图分别为2017年1月江南某地地形图,2017年1月图中山谷在微风晴夜条件下,一次超强寒潮过境时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

3.根据图文信息推测,图中的河谷、山谷地区柑橘分布的主要地段是

A.坡底部 B.坡中部

C.阴坡坡底部 D.阳坡坡顶部

4.柑橘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图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米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橘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A.42米 B.25米 C.8米 D.80米

5.深秋的清晨图中A地比B地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迎风坡,降水多,水汽足

B.气温较低,降雪丰富,水分足

C.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

D.气温较高,蒸发量大,水汽足

解析:

3.材料据“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橘遭受冻害”说明柑橘需要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地方来减轻冻害,由图二可知,坡中部的温度相对于其他部位温度较高,因此选择把柑橘种植在坡中部,B正确。

4.读图,坡底的气温最低的时候是-11℃,材料中说柑橘受冻害的临界温度是-9℃,“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米,所以相对高度的范围是20米~30米之间,选B。

5.B地为山脚下,受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所以不是迎风坡,A地在山谷底部,所以也不是迎风坡,A错。该地位于江南,冬季最冷月均温也在0℃以上,深秋的清晨,“降雪丰富”B错,气温不可能较高,D错。图中A地所处的山谷比较狭窄,地形比较封闭,冷空气从山坡下来到山谷,由于地形较闭塞,水汽不易扩散,容易形成雾,而A地地形较开阔,冷空气容易扩散,C正确。

答案:3.B4.B 5.C

由于沙漠戈壁和湖泊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环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湖效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冷湖效应”显著出现的时段是

A.1月上午 B.7月午后

C.10月中午 D.4月傍晚

7.在博斯腾湖的“冷湖效应”作用下,可能导致

A.沙漠戈壁近地面形成高压

B.风从沙漠戈壁吹向湖泊

C.沙漠戈壁与湖泊降水增多

D.冷空气沉积在湖泊上面

8.该地区“冷湖效应”可能

A.减少湖面水分蒸发

B.加快湖泊增温速度

C.增加沙漠植物蒸馏

D.使得沙漠辐射停滞

解析:

6.由材料可知,冷湖效应发生时沙漠戈壁气温高于湖面,出现夏季,沙漠戈壁升温快,气温高,B正确。

7.由材料可知,冷湖效应发生时沙漠戈壁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湖面吹向沙漠戈壁;因出现逆温现象,对流不旺盛,沙漠戈壁与湖泊降水减少,冷空气沉积在湖泊上面,D正确。

8.“冷湖效应”发生时,湖区上空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减弱,湖面水分蒸发减少,A正确;冷湖效应发生时,上下层之间空气热交换难以进行,湖泊增温速度减慢;冷湖效应对沙漠植物和沙漠辐射影响较小。

答案:6.B 7.D 8.A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