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微观点 | 井盖“大修”来得正是时候!

上个周末,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趁着休息车流量少,对市内的井盖来了次“大修”,检查维修各类井盖百余座。一直以来,经常有市民向媒体反映:市区内不少路段的井盖存在“病症”,比如松动、下凹、倾斜、破损以及沉降等。加上近期天气炎热、日照强烈,容易出现道路病害,也会让井盖“病症”随之加重。因此,这次“大修”来得正是时候,既是主动作为、实事快办,也是回应民意、未雨绸缪。

据报道,银川市三区管辖范围内道路目前共有各类井盖约22万座,其中排水井盖的维修,由银川市市政管理处、三区政府建设管理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按照责任归属来分级、分区域负责维修。此前有统计数据显示,银川市城市排水管网约900公里,共设置有井室26000余座,主要分为雨水井、污水井以及方形雨水井篦。此外,依附于城市道路建设的电力、通信、燃气、供热、供水等其他产权单位井具设施,由各产权单位自行维护。尽管所属责任单位会定期巡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井盖进行维修,但难免存在巡查不到位、维修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像井周破损、下沉等严重病害,对车辆通行的安全性、舒适性都会产生不小影响。此次“大修”对北京路、上海路、康平路等主次干道路存在破损、下沉的井盖进行了维修整治,值得一提的是,施工方均采用了铣刨机圆形裁切、热沥青同步恢复的一体化机械化维修,并且更换承重能力更高的球墨铸铁重型井盖,整个操作下来也就20分钟左右,在保证维修质量的同时,提升了维修效率,也增加了井盖的使用年限。

无论是时机选择,还是工艺提升,此次“大修”都值得我们为职能部门点赞。但是,在不吝赞赏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些井盖的确存在“带病”上岗的情况,也存在一段时期内无人问津的情况。笔者今年4月中下旬看到一处井盖损坏沉降,等到四周立起警示物已是近一周后,再等到完全修复则过去了将近大半个月的时间。显然,症结还在于井盖产权多样、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在溯源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维修更换的窗口期也就一再拖延。采访中,笔者也了解到,市政管理处作为银川市市政设施管理维护部门,承担市政道路范围内无主井盖的托底处理,道路范围内窨井设施损坏时,若多方查找仍无法确定产权单位的,由市政管理处进行维修、更换或填埋处理。

显然,在维修技术上咱们并不存在问题,还是要从管理上找短板、想办法,抓紧实行智能化管理,推行井盖智慧化升级改造,给井盖配备智能监测仪,尽快实现“一盖一编号、一井一档案”,通过建档追溯,做到实时监测、即时报警、快速定位。在此之前,市政部门设置的24小时督办电话一定要广而告之、迅速反应,接到市民有关井盖问题的投诉后,应立即将相关情况反馈给片区巡视人员,巡视人员到场勘查并安排维修部门优先、快速跟进处理。对市民投诉权属其他单位管辖的井盖问题,及时通知、协调、转办至相关部门办理,确保设施安全隐患在最短时间内安排处置。

来源:银川晚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