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00后男孩辞职花近7千元学摆摊卖烤鱼 月入1万5也开课收学徒

原标题:00后男孩辞职花近7千元学摆摊卖烤鱼 月入1万5也开课收学徒

李想在摆摊。讲述者供图

摘要:去年,李想本科毕业没两个月,就做了辞职决定。先是放弃专业对口的四川电视台机会,又放弃月薪八千的线上教育管理岗,到广州和同学花了近七千块学费,专门学摆摊卖烤鱼。师父也是个年轻人,做了一年摆摊短视频,被李想在一堆类似的课程里选中。

近来,这类课程在社交平台上成了一种商品,有的挂在直播间,有的在私信里被询问出来。搜索“摆摊创业”,能刷出不少类似的视频,以“知识付费”的话术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课程有线上也有线下,学徒里多是辞职青年、兼职大学生和宝妈。

不少人像李想一样,学了两天就开始出摊,一边运营视频,很快月入万元,也收上了徒弟。不体面的耻感在这种“成功创业”和“脱下长衫”的自由下被消解,他们甚至获得了另一种“凭本事赚钱”的鼓舞。

文|魏荣欢

编辑|毛翊君

4个烤鱼架轮流落在李想的白手套里,像被快速摆放的几份公司文件。他稳妥地来回翻面,动作流畅,让炭火触碰巴沙鱼的身体,然后平整地搁在烤炉上。鱼皮很快变成金黄,油花在褶皱里滋出来。

“蒜香还是麻辣?”他打开架子,撒上顾客选的调料,再把鱼铲进塑料盒,浇上汤汁,放一把香菜收尾。

在花都区城中村,一溜小吃店和百货铺前面,李想的摊位色块鲜亮,跟“惊爆价”一起画在招牌上的是个性感漫画小姐姐,抬头一行字“上班摸鱼,下班吃鱼,吃鱼就吃王多鱼。”他喜欢《西红柿首富》里的王多鱼,一个忽然要继承300多亿家产,有了一个月必须花光十亿烦恼的男人。

他倒不用再摸鱼了,每天就是花6个小时站在这里,烤好眼前的鱼,跟各种“帅哥美女”聊天。1400多块日薪结结实实地打在手机上,他跟朋友当天分掉。这种感觉能让他很快消解腰酸背痛的体力劳累——“这种累睡一觉就好了”。

李想在烤鱼。源自讲述者的视频截图

这摆摊“技术”,李想是找师父学来的。跟朋友摆摊时,他就发现有人在网上私信朋友,说想要跟着学。后来在夜市考察,也看到有摊位立着收学徒的牌子。他就从社交平台搜了三四家看起来做得不错的烤鱼摊,私信咨询。因为同学做的卤味牛蛙很难有差异化,他发现城中村里的人多来自云贵川,烤鱼是个不错的选择,当时也没几家。

那还是在去年11月,李想感觉,摆摊卖课已经是业内无需宣传的惯例,只要开设了社交账号的摊子,都能收学徒。他找到的这几家烤鱼摊账号,粉丝量从几千到几万不等,授课费用也从三千多到六千多。

刚从播音专业毕业时,他的嗓音被认可,老师鼓励他进修配音课程,他没舍得掏,觉得“花了这时间和钱,之后也没可能那么快就赚到钱”。但这次,他选了培训费最高的一家,和初中同学一起交了6980块。

比起说自己每天都能卖出百条鱼的摊主,他觉得那家老板每天卖鱼起伏不定的数据更真实——这也是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前年开始发相关短视频,一个人做起来,每天卖50条左右,月入一万多。

课程就两天。第一天,他们算作见习,跟着师父备货,从清理鱼、炒料到出摊。第二天,师父简单口头考了下制作流程,就让他们上手了。李想从初中就开始做饭,对各类调味品并不陌生,觉得制作过程不难,很快“学成毕业”。

去年11月25日,出摊第一天,李想和搭伙的初中同学一起准备了50条鱼,19.9元一条烤罗非鱼,巴沙鱼或者鲈鱼29.9一条。没想到两个小时就全部卖光了,还有些客人说是看到他视频跑来的。

李想跟初中同学合伙出摊。源自讲述者视频截图

李想很早就做了短视频,把营业额打在标题里,还增加了一些噱头,比如几条内容都以这样一句话开始:“在广州如果欠了一百万,你会怎么做?于是我把8000一个月的工作辞了……”背景音乐把励志氛围烘托起来,他选择“脱去孔乙己长衫”作为标签,反复说,长衫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不要再自我PUA了,去干觉得能赚到钱的事。

去年八月,他确实辞掉了一份线上教育机构的工作,是在成都。他出入写字楼,在那里教普通话,底薪五千,加课时费一个月能有八千。当时,他刚从当地一所大学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比起周围同学,工资高出一大截。

入职时他还没毕业,干了十个月,成了团队负责人,活儿变多了,也只涨薪一千块,还一直没兑现,又和新对接的领导总起矛盾。原本,他就想着有份工作先干到毕业,不打算在成都长居,觉得生活节奏不适合年轻人奋斗。这些矛盾下,他很快考虑放弃这个“高薪工作”。

要再找到一份同样薪水的工作不容易,他看了下成都的就业岗位,大多是客服和销售,工资更低。尝试过跟大学室友兼职,为商家们制作短视频,也接不到多少活儿。听说在广州的初中同学摆摊卖卤味,一个月能挣一万到一万五——他觉得比上班强。而且成本低,他一盘算,“就算赔也不会赔得太惨”,于是带着攒下的两三万,辞职到了广州。

后来,他总提到广州的一个“贵人”——99年的女孩两年开7家湘菜馆,使他从现实中看到了年轻人创业的荣光。一次饭局上,女孩讲到背负父亲的高额债务去尝试开饭店,最后幸运地“第一把赌赢”。她把自己和李想都算作没有家庭背景的一类人,替他算了笔账,要在广州生活下去,除了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还有人情花费、养车、买保险,在没房没孩子的情况下,压力都大,如果创业亏本,结婚都得延后。

很快,李想把这个案例放进了短视频,“从负债200万到资产千万”被打在醒目的位置。他感谢她把“行政总厨”“派过来”,给他的小摊子“做口味优化”。商业的话术越来越成熟,视频做成了系列,标题透出“大师课”的味道——“创业风险降低,轻资产”“摆摊需要办什么证”“摆摊选址不看必亏”。

很多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出现在评论区,认可他说“这是靠大学的知识研究产品,创新产品”,是凭本事赚钱,受到了鼓舞。也有人发现,类似的文案已经看到很多。在“摆摊创业”的标签下往下滑,确实可以一直可以刷出年轻人的这种内容。

摆摊的年轻人不谋而合地把运营氛围推起来。比如94年的女孩蒋婕,硕士毕业,但从本科就开始做餐饮,自创了花甲米线和糯米糍品牌,红火时全国有多家连锁店,疫情后剩下几家。刚开始,她觉得自己一个“老板”去摆摊,是个拉不下脸的事,“就等于告诉别人我现在已经很穷了”。

她曾花费几万块学习新媒体营销推广,怎么让短视频在前5秒抓人眼球,如何做直播和解读数据。她把客人们集中在一个微信群,每天播报出摊地点和时间,要利用“私域流量”。今年四月底开始,她摆摊直播仅十来天,在线人数就达到三四千人,成了安徽小县城的网红糯米糍摊位,涨到2.3万粉丝,小学初中同学纷纷都认出了她,她也不再那么在意了。

后来,她把糯米滋的教学课程分为线下和线上录播课程,作为商品挂在直播间里卖。到现在,出摊两个月,她已经收到100多位学徒——大多是宝妈和想搞副业的大学生。收获了营销红利,蒋婕总跟徒弟们强调营销的重要,不过大部分学徒都只想学个制作。

蒋婕在录摆摊视频。讲述者供图

播音主持专业给李想带来了些辨识度。大四时,他曾在四川电视台实习,转正需要实习满一年,还得通过选拔考试。他想了想风险太高,还是算了。

离开成都时,李想就在各个社交平台同步Vlog,提炼从辞职到创业的各种关键词。本想收获一些客户,但一开始效果不好,还有评论带着讥讽:“读书有什么用?何必浪费父母血汗钱?”“你大学学的是烤鱼吧?”

辞职那会儿,他没敢跟父母讲摆摊的想法。电话里母亲显得很高兴,只觉得到广州找机会的话,可以一家人在一起。他的父母很早就从老家河南到广东摆摊卖馍,一直做到现在,不过已经转成批发,供应给超市和餐馆。他们问起来工作,他只说在找着,搪塞过去。

在他记忆里,父母整日穿着深蓝色工装干活,凌晨一两点就要起床做馍,早上七八点送完货眯到十点,再接着做下一波。后来市场衰落,父母也不如年轻时能熬,减成一天做一波。靠着小摊,养活李想三兄妹。

哥哥和父母一样,没怎么上学,早早就到了电子厂做工。李想和妹妹按照父母的期待读了大学,成了家里的文化人。赶上了母亲口中的标杆——唯一念过大学的舅舅。李想做线上教育的时候,父母颇为骄傲,跟亲戚讲他是“进办公室”。

现在,同学们那边他也瞒着,含含糊糊说做“专业相关”。上个月,一位在广州的大学女同学问得实在紧,他只好说了实情,还拜托对方“别跟别人说”。很多同学都进了电视台,做着一些他觉得光鲜亮丽的工作,“我怕(说出来)心态受影响,等做出成绩再说。”

他考察过繁华的海珠区,红火夜市区里的摊位费每月要4千块,新开的夜市3千,第一个月便宜些甚至免费,但要一次性交三个月。后来,他去了市区北边的花都城中区,打了个摩的,当地大哥帮他介绍了一番。最后选中现在这条街,摊位费1500,再租个操作间800,水电费200,他算了算成本和收益,能存下钱。

后来,那些评论和产生的羞耻感,也成了他的脚本和素材,出了一系列以“本科毕业、大学生、摆摊丢人”为关键词的视频,获赞上万,远高于其他视频。这让他越来越意识到线上宣传的重要,有时会设计一些桥段——在对比大学生毕业前后心态的视频里,他打扮成灰色西服的应聘者,对于老板提出的工资硬气拒绝,接着马上切换到他正在叫卖烤鱼的画面,戏称自己为“宁愿摆摊的硬骨头”。

年轻客人等在李想的烧烤摊前。讲述者供图

线下营业一周,虽然因为油烟大被人投诉,挪了两次地方,但营业额都不错,最高一天挣了近三千,后来每月1-1.5万。他最初的那种难为情,在这利润面前,逐渐被驱散。

出摊两个月,李想也陆续收到私信和当面询问,要学习烤鱼技术。后来,他收了十来个徒弟,根据市场行情把课程定价为3980元。学员有爱吃烤鱼的老雇主,之前做冻品业务员;也有要照顾生病孩子,无法做全职工作的小夫妻;还有想在体验生活中赚点零花钱的大学生。他发现,越来越多学员是跟他差不多年纪的。

都是线下课程,个别外省的还会跑来住两三天。除了烤鱼技术,他也教大家做视频。有位原本在IT企业做产品经理的女孩沈洋,辞职来跟课,第一天一个小时只卖了一条鱼。李想认为她是没有发视频宣传,分享了几招增加周边用户黏性的方法。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李想的父母后来知道他摆摊,很不高兴,连卖什么都懒得问。去年底,随着广州解封,烤鱼生意急转直下,一天从近百条跌到三四十条。城中村很多人返乡,剩下的人不愿意出门,李想最少时一天只能挣200块。

过年家人聚在一起,父母才慢慢接受了这事,也注意到现在摆摊的越来越多是年轻人,不再是传统观念里那种选择。不过说起让哥哥过去帮忙,父母还是态度消极,没有允许。

李想父亲因为高血压引起房颤,需要手术。本来不是严重的病,但因为一做手术做馍就得停下,拖了两年还没去。父亲总说要再干几年,给李想哥俩挣娶媳妇的钱。一次打开父亲的手机,李想看见付款订单都是最便宜的快餐,突然觉得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要赶快挣钱让父母退休。

“我的父母只不过是拿时间,拿健康换钱的普通人。”他觉得自己摆摊后,要比之前上班时成长快得多,但他不甘于摆摊,希望为今后开店积累经验。“搏一搏,万一单车变摩托呢?”

催婚也被提上日程。老家亲戚大多没念大学,比李想小的都结婚了,岁数差不多的也有娃了。“你再不结你就找不着了。”连他心目中的“灯塔”舅舅也劝他相亲。介绍的女孩是做法律咨询的,他就称自己是“跟朋友创业做餐饮”,没有再往下说。

经历了营业额低潮,李想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选错行了,后来琢磨,线上营销只能是锦上添花,大部分还是要靠线下的固定人流,也就是周围住户的持续消费。他尝试送配菜加微信,让客人可以提前预定和免费配送。

最近的视频里,他再次调整了方向,开始分享徒弟们的成功经验,还以“过来人”口吻打造“知识付费路径”。他坦言:“学费能占到收入的一大半。”

(除蒋婕外,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李想在卖烤鱼。视频由采访对象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