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记者走基层用倾听和微笑打开患者尘封的心

□常德日报记者 游涛 文/图

6月16日上午9时许,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二住院楼9楼,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洪云军查完房刚回到睡眠心理医生办公室,一位阿姨带着她的外甥X先生敲门就诊。

X先生身材高大,戴着一副眼镜,有些沉默寡言。几天前,正在武汉一所高校读研的他中断学业回到常德,因为他总觉得有人在针对他。

洪云军对患者进行诊疗

阿姨介绍,X先生从小父母离异,几个姨妈和舅舅对他很是关照。从小到大X先生都很听话,和表兄妹关系融洽,就是性格比较内向。X先生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几年,又考研继续深造以谋得更好的未来。

“弟弟,你是什么原因要中断学业?”洪云军一边关心地询问,一边在电脑上记录着他的病情。

X先生有些欲言又止,在洪云军的反复开导下,他断断续续解释,前不久表哥表嫂一家邀请他去北京游玩,要他安排行程和住宿。但X先生觉得表哥表嫂对他的安排不太满意,不仅更换了房间,就餐时点的菜也说特别难吃,明显在针对他。

X先生返校后一直寝食难安,总觉得手机上各种信息都是在指责他,让他感觉前途暗淡,又觉得辜负了亲戚的期待,内心交战不已。洪云军要X先生伸出手臂,发现手臂上有明显的淤青,这是自残留下的痕迹。洪云军又给X先生出了几道简单的连减题,X先生虽然答对了,但每一步都要思索良久。

“现在我们先要做一个检测,排除脑部炎症的可能。确定病因后,再做系统的治疗。”洪云军建议道。

不料X先生不愿接受门诊或是住院检查,他认为自己没有生病,反复要求回家。

“回家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甚至会造成病情更加严重。”洪云军再三劝说。但他还是尊重了X先生的选择,他把病历本打印好,交给阿姨,叮嘱她随时可以带X先生去检查。

X先生的精神心理症状其实已经比较明显,但他不愿面对。这也是很多患者的常态。洪云军告诉记者,这几年,因新冠疫情对市民身体健康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工作学习、出行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部分市民精神压力加大;加上经济下行带来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市民有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问题。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心理门诊自2022年年底从每周三天增加到每周六天,天天都有四十多位患者前来就诊。

上午10时许,又一名患者Y先生在爱人的陪伴下到洪云军办公室复查。

Y先生是一名公职人员,妻子也有稳定的工作。但从去年起,Y先生患上了焦虑、抑郁,他老是担心12岁儿子的未来,整天没精打采浑身无力,只想睡觉,还有自杀倾向。Y先生在另一家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每天要服用大量药物维系,而症状未明显改善,还特别嗜睡。

精神心理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还让家庭成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Y先生的妻子睡眠不好,两个黑眼圈十分明显。“我都快被他逼疯了。”妻子无助地说。

洪云军详细询问了Y先生工作生活状况以及服药情况,然后将他带来的一大包六七种药品逐一检查,最后只留下两种,并对其中一种加大剂量。“根据你的症状,我们要对症下药,科学用药。此外,你要加强锻炼,坚持每天走1到2万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打八段锦、练练瑜伽。”洪云军微笑着对Y先生说:“你对自己太关注了,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出去。”

趁着难得的间隙,洪云军向记者谈起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在市第一人民医院睡眠心理门诊就诊的有一半是青少年。

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表现为多疑、 敏感、 失落、自卑、叛逆、易怒、情绪不稳定等。原因则是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因素。如教育高压、家庭不和谐、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网络过度使用、缺乏沟通等。根据科学分析,青少年患焦虑症者,学习压力占32%、同伴关系占25%、亲子关系占18%、师生关系占10%、自我接纳占10%、其它占5%。

洪云军曾接诊一名患者黄某某,14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女生。因患焦虑症反复出现心慌、呼吸困难、濒死感、恐惧、肢体发麻,每次持续10到30分钟后改善,近一月半来,大约出现类似情况4到5次。曾2次打“120”到急诊抢救,在医院抽血化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后来听从急诊科建议到心理睡眠心理门诊就诊。

原来患者2岁时父母离异,一直和母亲、外祖父母生活,平时母亲工作比较忙,父亲几乎不来看望,由外祖母照顾生活起居,母亲性格暴躁,与母亲沟通比较少。在班上不合群,遭到同学嘲讽。

洪云军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心理评估,诊断为“焦虑状态,惊恐发作”,因为担心孩子小,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故未使用药物治疗。“我们与孩子的家长和老师进行了很好的沟通,通过心理治疗干预,孩子的焦虑情绪得到控制,惊恐发作未再出现,人际关系得到改善,学习成绩开始稳定。”洪云军欣慰地说。

洪云军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正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常德,市直各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教育部门正尝试组织学校和有相关资质的医院开展“医教协同”共建,医校双方在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心理筛查、康复指导、科普服务、业务培训、教育指导等方面进行合作,构建医教结合、有效联动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形成教育、咨询和干预合力,全面呵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父母要陪伴倾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做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洪云军向家长建议道。

记者手记:

当今社会压力大。作为湘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心理健康专家,洪云军每周有3天坐门诊,每天要应对40多名带有负面情绪的患者及家属,用身心俱疲来形容其工作的辛苦一点也不过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洪云军不管面对哪位患者,说话都轻言细语,脸上挂着真挚的微笑,全身心投入倾听患者的心声。他解释说,患者和家属本身就背负极大的压力,他只有让患者放松,赢得他们的信任,才能尽快地了解病因,对症下药,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健康地投入工作学习生活。

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面对心理压力,正确认识,从容面对,压力就能转化为动力。患上心理疾病,也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诊、科学治疗,相信一定能战胜心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